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有效的治疗方法。②方法对6例肝性脊髓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献对其发病机制、病理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③结果发病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肝硬变基础上发病,偶发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重症肝炎。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对称性截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无括约肌功能障碍。④结论肝性脊髓病病因未明,现无特效疗法.中药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早期肝移植是晚期肝硬变并发肝性脊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肝性脊髓病,又称肝硬化脊髓病、门腔脊髓病、分流性脑脊髓病等,是慢性肝病晚期的一种特殊并发症。1995~2006年,我院共收治肝性脊髓病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孔伯华论治神志病的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孔伯华医集·神志病》中的所有病案,对医案中涉及的症状、病性、方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案中涉及的症状有神志失常、失眠、言语失常、烦躁等共24类;病性要素包括气郁、痰湿、热邪和血瘀,共4种;病位主要集中在肝、心、脾等7个脏腑;治则多采用解郁、豁痰、镇肝等共33种;使用的药物有莲子心、旋覆花等共99味。结论:孔伯华认为神志病的主要病机是肝热脾湿、上扰心神;治疗多从肝、心、脾论治,擅于使用镇肝清热、化痰开窍类药物,抓住主要病机,标本兼治,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神志病及相关疾病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杨禄萍  贺宏印  李春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27+129-127,129
目的加强对肝性脊髓病的认识和重视,以期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肝性脊髓病患者临床特征。结果本病多数发生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之后,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无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病是以双下肢渐进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早期肝移植是肝性脊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肝性脊髓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分析我院近年诊断的3例肝性脊髓病患者,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在临床上造成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贯穿全书,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本文基于《内经》等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描述,结合现代"调肝法"相关文献,梳理并分析《金匮要略》中体现"调肝"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张仲景治疗杂病时尤其注重肝的重要性.本文从肝"体阴"和"用阳"两个角度对《金匮要略》中体现的"调肝法"进行总结和探析,张仲景治疗杂病尤其重视调肝,无论用调补肝阴、暖肝行气、清热养阴之法,还是疏肝实脾、清泻肝经、镇肝息风、温肝行气之法,都致力于恢复肝"体阴""用阳"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门体分流术后肝性脊髓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门体分流术后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结果 4例患者中有2例共行3次手术以缩窄和结扎吻合口,其中1例有轻度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2例行保守治疗,无明显症状改善。结论 对发生门体分流术后肝性脊髓病的患者,应果断再次手术结扎吻合口,以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或同时并发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0.
急性牙龈出血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病因病机涉及到胃、肾、肝、脾、多由脏腑病变相经影响而致,本组病例运用玉女煎加外治法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进行止血,并且可达到调整脏腑偏盛偏衰,标本同治的目的,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脊髓病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绝大多数肝性脊髓病见于肝硬化晚期病人,偶见于急慢性肝炎、慢性间质性肝炎、重症肝炎、先天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脂肪肝及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的病人.本病最早在1949年被报道[1],国内1976年首次报道.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肝性脊髓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中,以肝性脑病最为常见,肝性脊髓病不常见。现将笔者遇到的3例肝性脊髓病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3.
头痛又称“头风、脑风、首风”,是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缓解的特点,发病可有诱因,未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脏,与三阳经循行部位密切相关;病性多属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既有气血津液等本虚之象,又有痰湿,瘀血,气滞,肝阳上亢等表实之象;起始多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中医并无"脑瘫"之病名,其属于中医文献"五迟""五软""五硬"之范畴,该病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其病位主要在肾与脑,涉及脾、肺、肝,其病性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凌湘力教授为全国第4批、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强调小儿脑瘫从肾论治,这一观点宜贯穿于治疗小儿脑瘫的始末,并不是忽略其他脏腑病变,或忽略寒热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临床和理论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名家对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思路、用药特点及临床疗效。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杂病的治疗,应采用"握中央而运四旁"的方法,即从调理脾胃中气入手,灵活运用左升肝脾,右降肺胃,上下交通心肾的方法调理脏腑气机,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脏腑气机恢复升降有序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分析30例肝硬化晚期并发肝性脊髓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脊髓病是肝病晚期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现将我院1998年至2007年收治的肝性脊髓病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18例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多为中年男性,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病,18例表现为双下肢肌力下降,14例肌张力升高.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中药治疗1个月,18例肌力降低的患者中,11例肌力得到1个级别以上改善;14例肌张力增高的患者中,8例治疗后肌张力得到1个级别以上改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H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1例病程中有肝性脑病症状,1例发病前无肝性脑病症状.结论:肝性脊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均较为复杂,部分患者可在发生肝性脊髓病前无肝性脑病症状及门体静脉分流手术史,自发形成广泛的门体静脉分流而出现脑、脊髓病变,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