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4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分析我院2010—2012年45名在职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暴露源、暴露类型、职业、就诊情况、用药情况、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及时报告,填写相关资料。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各类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培训及防范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桂西地区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为防控职业暴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20年至202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对暴露人员的基本信息、科室、暴露场所、暴露源及暴露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378例职业暴露人员中,女性占比为74.34%;初级职称占比为76.72%,护理人员占比为67.20%,不同岗位人员的暴露场所,类型和暴露源存在差异;30岁及其以下人员占比为69.31%;工龄5年以内占比为67.72%,不同职称医务人员暴露场所存在差异;锐器伤占比为83.07%。存在双手回套针帽或利器二次分拣行为的职业暴露人员占比为29.37%,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组年龄中位数,工龄中位数,均低于无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组(P<0.05)。结论 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应以初级职称,护理岗位,工龄5年以内的医务人员为重点人群,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减少双手回套针帽及利器二次分拣导致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3.
于东  ;徐光辉  ;许新玲 《吉林医学》2014,(36):8145-814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方法:对12家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因素分析,并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结果:98名职业暴露人员中,工作年限≤5年的人员占63.27%;初级职称人员占68.37%;外科发生职业暴露明显高于内科;职业暴露种类以静脉针头或血管套管针为主,占48.98%;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以静脉输液时或拔针时为主,占42.86%。结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应提高医院领导意识,加强培训,完善流程,规范操作,改善操作环境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避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21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1 905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3.49%,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2.03%,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占比为67.62%;发生职业暴露的班次主要是白班,占比为88.42%;发生职业暴露时所做的操作主要为注射/拔针,占比为43.08%。上报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人数为413名,上报率为40.53%。结论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应对医务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配备安全型器具、优化上报流程、规范操作规程,以降低其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职业安全培训是否可有效降低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选取我院180名临床护士(肾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手术室及ICU)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过去一年内护士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的因素如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发生频率,发生密度),针刺伤发生后正确处理伤口的知晓率及上报率,不良操作习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及不戴手套)的发生情况等.然后对受调查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全面性防护的概念、防护措施、有关针刺伤的危害、安全操作技能以及发生刺伤后的处理流程等.经过安全培训后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后一年内以上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培训前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4%,针刺伤发生密度为5.2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68%.而职业安全培训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47%,针刺伤发生密度为2.3次/人,污染针头刺伤的发生率为2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安全培训前护士自我防护情况,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23%,及时登记上报率为15%,培训后正确处理伤口知晓率为86%,及时登记上报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不良习惯的情况,培训前回套针帽发生率为76%,分离针头发生率为82%,不戴手套发生率为68%,而培训后回套针帽发生率为31%,分离针头发生率为24%,不戴手套发生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士经过系统职业培训后,操作中不良习惯改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医院职业防护培训现状,为采取针对性干预,预防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018年西安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将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599,占60.1%。防护意识不强,缺少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防护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96.6%的人认为应该增加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结论护理人员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锐器伤为主要的暴露方式。应增加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培训,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635名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意识,促进其树立职业防护观念,采取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保护健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某医院635名临床护理人员有关针刺伤的防护意识。结果:92.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88.0%的护理人员做注射操作末戴手套;对做注射操作要戴手套吗等防护知识和发生针刺伤后应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措施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要戴手套吗、为什么要戴和不能回套针帽的认识均分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人员应深刻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及树立职业防护观念,医院管理者应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力度实现安全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雷凤仙  杜子平  苏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70-257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监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11年我院共有24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其中护理人员12例,占50%;医师9例,占37.5%;保洁员3例,占12.5%。手术操作过程中、整理器械、拔针后针头放置不当和他人意外刺伤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环节。结论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人群,医院应强化职业暴露培训与教育,重视自身防护,提高操作技能,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2008~2010年登记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卡片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发生的原因。结果 24名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医生占16.67%(4例),护士占79.17%(19例),保洁员占4.17%(1例);暴露地点中病房占66.67%、手术室占16.67%、处置室占8.33%、污物间占8.33%;暴露方式中拔针占33.33%、手术操作占16.67%、针头回套占41.67%、清理废物占8.33%;暴露部位中手部占87.5%、眼部占8.33%、足部占4.17%。结论 应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安全防范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操作技术规范及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按照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进行正确处理,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与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的状况,分析引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分析以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总结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危险的因素和防护措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教育。结果血源性危险因素、化学性损伤、针刺伤、皮肤黏膜暴露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是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效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上报的30例针刺伤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医生占36.7%,护士(含实习生)占63.3%,暴露源是乙肝的血液性传播疾病占76.7%,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整理医疗废弃物时占26.7%,手术占23.3%,拔针占20%,穿刺占16.7%,回套针头占6.7%,患者突然移动时注射占6.7%;暴露后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经追踪随访,目前没有发现一人被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可有效的预防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钟翠坤 《吉林医学》2011,32(12):481-482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56例不同护龄的临床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8例(85.7%)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91例次,人均1.6例次。最容易发生锐器刺伤的前6项操作分别是:注射及拔针时、取注射器或输液器上针头时、手掰安瓿时、回套针帽时、清理用物时、静脉加药时,低年资的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降低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825-2826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情况,针对性提出防范对策。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全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01人次,其中护理人员148人次,占73.63%,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暴露方式为锐器损伤106人次,占71.62%,居首位,接触暴露42人次,占28.38%。无1人发生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医院应加强重视,管理到位,进行持续强化培训,科学排班,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依从性,防止血源性传染病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布现状,分析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探讨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发生的23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34例,年龄≤30岁所占比例(75.64%)最高,且工龄以≤5年(68.80%)最多,工作类别主要为护士(53.42%),其次为临床医生和实习护士;暴露发生科室分布广,其中以手术室(17.95%)和急诊科(8.12%)居多;暴露方式以针刺伤(80.77%)为主,经检验,不同人员类别暴露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过程中为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38.03%),其次为拔针和处置针头时(32.05%);暴露伤害主要由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的操作不当和输液采血针头反弹导致;暴露源阳性占62.82%,且病原体以乙肝(49.57%)最多,而适宜防护用品佩戴率仅36.32%,暴露后实际预防用药率为80.77%。 结论 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和降低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为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2015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上报的205例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登记上报的20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中,医师类占42.4%,护理类占41.5%;暴露类型中,以锐器伤损害为主,占92.2%,最常见于手术缝合针刺伤、处理医疗废物和输液后拔针等;暴露源患者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5.8%.全部暴露者均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追踪检测无因此发生血源性感染者.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与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基层护士HIV/AIDS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为提高护理人员HIV/AIDS职业防护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广西10家一、二级医院295名注册护士进行HIV/AIDS职业暴露经历、职业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现状调查。结果295名护士中,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31名(10.51%);职业暴露多发生在19~25岁年龄段、护龄为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56.67%)以及年龄大于35岁、护龄大于16年的护士(43.33%);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是主要暴露途径(87.10%);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拔针过程(90.32%);不熟悉操作技能(48.40%)和工作量大而不规范操作(32.26%)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HIV/AIDS职业防护知识得分最高的是灭活HIV的方法、职业暴露时机、职业暴露后预防时机;得分最低的是HIV对所有的化学消毒剂敏感、窗口期与潜伏期的区别及HIV的诊断方法。 HIV/AIDS防护行为得分最高的是参加职业安全培训、利器盒的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得分最低的是双手回套针帽、佩戴双层手套、定时更换口罩。结论广西基层护士职业暴露率仍比较高,护理人员对HIV/AIDS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全面,且存在高危护理操作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分析与防护对策。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医院任职工作的4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分析,对护理人员的个人经历、基本资料、是否存在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自我防护意识、防护能力和护理实践操作等内容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了解。据此研究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以及有效的防护对策等。结果本次调查研究中40名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总发生例次为52次,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皮肤黏膜暴露,共发生14次,占比26.92%;其次是配置液体,共发生7次,占比13.46%。其他职业暴露情况依次为:废弃物时共发生6次,占比11.54%;医疗处置时共发生6次,占比11.54%;针头分离、用物整理共发生5次,占比9.62%;拔针共发生5次,占比9.62%;血液、吐泻物污染共发生4次,占比7.69%;动脉、静脉穿刺共发生3次,占比5.77%;针头回套共发生2次,占比3.85%。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大多数会采取佩戴口罩、手套、双层手套以及穿隔离衣等防护措施,但是仍旧有少部分护理人员因操作方便度降低、增加医院费用、担心患者抱怨或者是认为没必要、没想到和不习惯等导致没有及时进行自我防护处理。结论临床护士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医院的传染科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最大,对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防护能力等不断增强,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只有从根本上重视护理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性操作指导,才能够有效把控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监测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和高危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年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类别、科室分布、高风险操作环节、地点、暴露部位、暴露后处理措施、预防用药及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年来我院发生职业暴露31例次,其职业类别主要是护士和医师,分别占58.06%和25.81%;以5年以下工龄人员为主,占64.51%;科室分布以外科系统多见,占58.06%,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手术室、治疗室、病房及处置间,分别占38.71%,25.81%,19.35%和16.13%.易发生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穿刺抽血或注射操作时、整理医疗废物、拔针或更换针头时的锐器伤或针刺伤,分别占48.39%,19.35%,19.35%,12.90%.结论 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人群为低年资护理人员,需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针对职业暴露的高风险操作环节进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率状况及其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医学实习生暴露人员健康监护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3年来我院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学实习生人员中,女性占71.53%,男性占28.77%,实习护生占55.48%,实习医生占38.69%,暴露发生的环节依次为注射时、穿刺时、手术缝合时、拔针时、采血时、整理废物时,暴露源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56.20%、梅毒螺旋体28.47%、人类免疫缺陷病,8.76%、丙型肝炎病毒6.57%。结论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对医学实习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对控制职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