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肠道和肝脏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肠道微生物群已经成肝脏疾病的关键参与者。酒精性脂肪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肝硬化及其一些临床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构成的改变及易位密切相关。同时,肝脏通过介质如胆汁酸或炎症因子的释放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因此肝脏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调节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详细探讨肝脏疾病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肝脏中重要介质的释放和肠道微生物的构成来达到缓解、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节作用高度吻合,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本文综合近年来中药调控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从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63-1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在被认为是全球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代谢综合征和肥胖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及其细菌产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增加肠道通透性、调控炎症等。本文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媛媛  陈琦  袁莉 《重庆医学》2023,(11):1727-17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肝轴成为调节肝脏生理的关键因子。肠道菌群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类代谢物,对肠道屏障功能、肝脏糖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吲哚及其衍生物产生和代谢途径,其如何维护肠道稳态间接产生拮抗NAFLD作用,以及通过肠-肝轴到达肝脏直接产生抗炎和抗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脾两大藏象系统之间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相互促进,如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相互传变,如肝病传脾,脾病及肝,故肝脾不调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理气化湿、祛痰化瘀为主。肠-肝轴是肠道及其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途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脏的固有免疫系统对于防止肠道中的有害菌或毒性产物传播至关重要。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可引起肠黏膜屏障破坏,从而使肠道抗原、细菌及其产物进入肝脏,引发肝脏炎症、损伤,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物质随血液循环至肠道,又可进一步造成肠黏膜缺血、缺氧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肠-肝轴途径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调和肝脾类中药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修复肠黏膜屏障及平衡胆汁酸代谢等方面,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9.
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相互作用,实现对靶基因的负调控进而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多个环节。目前已有证据表明miRNA-155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了miRNA-155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肝纤维化和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miRNA-155作为一种无创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为探索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长期过量酒精摄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治疗是戒酒,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及外科肝移植治疗等。一些可能措施有待更深入研究,如中医药疗法、肠道微生物、干细胞治疗等。新型安全高效的病理生理主导的治疗方法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必然趋势,如CXC趋化因子,IL-22,补体,骨桥蛋白,内源性大麻素等。  相似文献   

12.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发现,菌群紊乱引起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增多,参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饮食干预方式之一,热量限制可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本文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肠道菌群改变、热量限制对3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介导作用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亚麻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等生物学功能,其可通过调节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进程。本文对亚麻籽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酒精性肝脏疾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5种类型.在全球范围内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大大增加经济负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有效预防和控制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近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如经过临床诊断,影象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酒精性肝病的患者,必须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便肝细胞损害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其原则是:戒酒和营养支持,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和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世界肥胖人口的剧增,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虽然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是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肥胖也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延缓或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19.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等病型。酒精性肝病患病率在我国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尚缺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前,肠道微生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影响肝纤维化过程的发展.同样,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肠道菌群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