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同时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者病毒学特征动态变化。方法对53例 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患者进行平均13.5个月的随访,检测随访前后血清 HBV标志物,并对 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分析其病毒学特征变化特点。结果53例患者随访期间,4例(7.55%)HBsAg转为阴性,13例(24.53%)抗-HBs转为阴性,而36例(67.92%)HBsAg和抗-HBs仍同时为阳性。随访后患者血清 HBsAg与抗-HBs水平、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率及ALT水平与随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 HBV DNA水平(3.44±1.60log10)IU/mL较随访前(3.00±1.36)log10 IU/m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抗原与抗体可长期存在,HBsAg及HBV DNA水平较低、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HBsAg转阴。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少见模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HBsAg与抗-HBs共存的不同模式, 与HBV DNA、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83例HBsAg与抗-HBs共存的患者中,HBsAg(+)HBsAb(+) HBeAg(+)HBcAb(+),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与HBsAg(+)HBsAb(+)HBeAb(+)HBcAb(+)三组HBV-DNA 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9,P<0.05).HBV-DNA阳性组肝功能5项指标与对应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将HBV-DNA含量与肝功能5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均大于0.05. 结论 HBV-M、HBV-DNA、肝功能反映疾病的不同方面,对于乙肝患者来讲三者结合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肝损伤的程度,对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测17759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2060例,阳性率为11.6%;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者占4.08%(84/2060)。将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6种类型,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多见;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DNA〉l×10^3 IU/mL者占85.7%;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68.4%;临床分类:慢性乙型肝炎占53%,肝硬化占20%,肝癌占13%。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2 607名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公司2 607名青少年接种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992年9月1日后出生的青少年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结论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接种乙肝疫苗3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会逐渐下降.应及时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并根据检查结果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十年前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主要阳性模式组十年前后的阳性率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标志物,分别统计1991年1113例和2001年3511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阳性率,并对主要阳性模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1组模式十年前后无明显变化,阳性率分别为32.7%和34.24%,P>0.05。3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7.46%和29.19%,P<0.01,呈上升趋势,4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13.93%和2.73%,P<0.01,呈下降趋势。6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4.58%和11.53%,P<0.01,呈上升趋势。7、8组阳性率分别是9.43%和12.72%,P<0.01呈上升趋势,7组和8组模式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定期对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对掌握本地区乙肝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从流行病学和为临床提供合理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免疫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集血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标本71 639例。对HBsAg阴性标本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性别、年龄和抗体滴度进行分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群中HBsAb总阳性率为55.94%;其中男性HBsAb阳性率为55.78%,女性HBsAb阳性率为56.11%,男性HBsAb阳性率略低于女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岁的阳性率较高,3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b阳性率逐渐降低,71岁以后HBsAb阳性率又有所升高。HBsAb滴度10、10~100、100~1 000、≥1 000的构成比分别为44.06%、19.30%、24.13%、12.52%。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男与女HBsAb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HBsAb阴性率和低滴度阳性率仍较高,需定期检测HBsAb滴度,适时进行乙肝疫苗补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主要阳性模式组十年前后的阳性率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标志物,分别统计1991年1113例和2001年3511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阳性率,并对主要阳性模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1组模式十年前后无明显变化,阳性率分别为32.7%和34.24%,P>0.05.3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7.46%和29.19%,P<0.01,呈上升趋势,4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13.93%和2.73%,P<0.01,呈下降趋势.6组模式阳性率分别为4.58%和11.53%,P<0.01,呈上升趋势.7、8组阳性率分别是9.43%和12.72%,P<0.01呈上升趋势,7组和8组模式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定期对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对掌握本地区乙肝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从流行病学和为临床提供合理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测定是目前临床判断乙型肝炎转归、对HBV有无免疫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考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唯一指标犤1犦。免疫放射包被珠(IRMA)定量法因其灵敏、准确、成本低等特点而成为目前实验室普遍选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原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步法测定HBsAb的操作方法,结果满意,现介绍于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1.2阳性血清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HBsAb阳性血清。1.3仪器西安262厂生产XH6010γ计数仪。1.4方法样品及标准品各50μl,加入U形反应盘底部,每孔加125I-HBsAg200μl,轻…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阳性类型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类型乙型肝炎核酸(HBV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961例HBV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4组:A组177例,为HBc-IgM、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166例,为HBc-IgM、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31例,HBc-IgM、HBcAb阳性,HBsAb和HBeAb阴性或阳性;D组582例,为HBc—IgM阴性,HBsAg、HBcAb阳性,HBeAg和HBeAb阴性或阳性。结果 各组ALT〉60U/L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109例(61.6%);B组82例(49.4%);C组6例(19.4%);D组130例(22.3%)。A组、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BVDNA阳性者中HBc-IgM阳性且HBsAg阳性较HBc-IgM阴性或HBsAg阴性者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类型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961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4组:A组177例,为HBc-IgM、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166例,为HBc-IgM、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31例,HBc-IgM、HBcAb阳性,HBsAb和HBeAb阴性或阳性;D组582例,为HBc-IgM阴性,HBsAg、HBcAb阳性,HBeAg和HBeAb阴性或阳性。结果各组ALT>60 U/L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109例(61.6%);B组82例(49.4%);C组6例(19.4%);D组130例(22.3%)。A组、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BV DNA阳性者中HBc-IgM阳性且HBsAg阳性较HBc-IgM阴性或HBsAg阴性者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简称GICA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试剂稳定的优点,已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广泛应用。我们采用GICA试条对180例血清标本的HBsAb进行了检测,同时与EIA法的结果做了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后简称乙肝)表面抗体(HBsAb)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原因。方法测定HBsAb,按照一定比例稀释标本直至HBsAb10U/L;测定巨细胞病毒IgG(CMV-IgG),按照一定比例稀释标本直至抗CMV-IgG14U/mL。比较分析抗体活性的变化。结果 "2和(或)3抗体"阳性组中,青年组HBsAb活性水平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CMV-IgG活性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2和(或)3抗体"阳性组HBsAb活性水平高于单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中"2和(或)3抗体"阳性组HBsAb活性水平高于单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b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进程中抗体反应模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医疗机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定性检测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定性检测情况,探讨影响实验室结果差异的因素.方法 通过实地或电话方式采访检验科免疫室负责人或实验操作人员,随机抽取广州市二级以上33所医疗机构,就抗HBs实际检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所凋查的医疗机构在结果判读上存在严重主观性,33所机构中有10所阴阳结果判断完全按照试剂盒说明,而其他17所用酶标仪检测判断结果的实验室临界值则根据经验自行设置,吸光度(A)值、样本A值与临界值A值比值(S/CO值)均高于试剂盒推荐值.24所三级医疗机构中有10所受访者不了解抗HBs保护性浓度,另外14所的受访者知道抗HBs保护性浓度这个概念,但其中4所受访者知道得不准确,二级医院和私立机构对抗HBs保护性浓度则知之甚少.结论 抗HBs检测结果判读上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抗HBs定性检测临界值的设置仍然没有统一,这可能是造成各实验室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高晓妹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51-452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踞高不下,这对临床护理人群的心身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机体是否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对抵抗HBV的感染、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为了解临床护理人群对HBV整体免疫力,作者对我院临床护理人员的HBsAb阳性率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泾阳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 将受检儿童分组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结果 1 283例儿童HBsAg阳性16例,阳性率1.24%;抗-HBs阳性550例,阳性率42.87%.幼儿组未检出HBsAg阳性,小学组和初中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3.11%和1.29%;3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40%、41.61%和36.77%.结论 该县儿童HBsAg携带率较低,抗-HBs阳性率也相对较低,且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提示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必须及时检测抗-HBs的产生情况,应重视对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水平变化。方法选择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清抗-HBs滴度检测,间隔6月后复查,分析前后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34例患者中有28例观察前后的抗-HBs滴度降低,占82.4%;有6例抗-HBs滴度升高,占17.6%。抗-HBs滴度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Bs滴度水平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而且降低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升高者。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是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根据WHO的报告 ,全世界有 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其中 1/ 3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疾患。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6 0 % ,其中约 1.2亿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占我国人口的 10 %左右。有效防治乙肝病毒感染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证实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我国自 1987年开始有计划地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并于 1992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为进一步了解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的儿童产生保护性抗体 (即抗 HBs)的情况 ,我们对1995年 9月至 1999年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93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特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HBV-M,同时测定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93例特殊HBV-M结果模式,主要表现为3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HBsAg阴性的HBV感染,抗-HBc阴性的HBV感染,主要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结论病毒变异、机体免疫反应不同,ELISA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都可能导致HBV-M检测结果出现特殊模式,建议临床应结合HBV-DNA、肝功能等检查综合分析患者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HBsAg阴性人群血清抗-HBs和抗-HBc的检出情况。 方法:收集30 860例HBsAg阴性人群血清抗-HBs和抗-HBc定量检测结果及资料,对抗-HBs和抗-HBc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中的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抗-HBs+、抗-HBc+、抗-HBs++抗-HBc+、抗-HBs-+抗-HBc-的检出率和抗-HBs≥100 IU/L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06%、12.62%、48.78%、16.53%和37.06%,在不同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抗-HBs≥100 IU/L的总检出率在1~10岁(33.98%)和≥41岁(31.02%)最低,抗-HBc+和抗-HBs++抗-HBc+的检出率随年龄的降低而减低,而抗-HBs+和抗-HBs-+抗-HBc-的检出率随年龄的降低而增加;男性抗-HBs检出率和抗-HBs≥100 IU/L总检出率低于女性(P均<0.01),而抗HBc+、抗-HBs+、抗-HBc+和抗-HBs-和抗-HBc-检出率高于女性(P均<0.01)。 结论:低龄人群(1~10岁)具有较低的抗-HBs≥100 IU/L总检出率和较高的抗-HBs-+抗-HBc-检出率,对低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应后续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DNA重组技术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多聚组氨酸融合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与血源乙型肝炎Dane颗粒联合使用,制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酶免试剂盒。方法将S基因插入酵母表达载体,转化毕赤酵母菌后表达重组抗原。表达产物包被聚丙乙烯反应板,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Dane颗粒配对,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sAb。结果用重组HBsAg和Dane颗粒酶标记物制备的试剂对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HBsAb质控物及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灵敏度达10mIu/ml,特异性达100%,重复性及线性良好,与进口商品试剂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的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的重组HBsAg,可与酶标记血源Dane颗粒配对制备HBsAb免疫检测试剂,Dane颗粒的其他抗原成分不会干扰检测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