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识别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28例ACS患者和13例SA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应用IVUS观察59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数量,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EI)及血管重构指数(RI)。结果59支冠状动脉共检出151个粥样斑块,平均每支冠状动脉斑块数目为2.56个,其中ACS组61.3%为脂质斑块,SA组40.0%为脂质斑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与SA组比较,ACS组斑块负荷重[(70.71±9.64)%对(59.61±21.58)%,P=0.008];且以正性重构为主(1.06±0.18对0.98±0.11,P=0.013)。结论ACS与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不同,IVUS能够全面准确提供动脉粥样斑块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纯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病变而左主干正常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76例患者.应用IVUS测量病变部位的斑块负荷,确定斑块的性质.同时确定左主干是否存在病变,若存在病变则确定病变性质;测量左主干的管腔直径和面积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者,测量斑块负荷.结果 7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患者中IVUS显示完全正常28例,内膜增生12例,有斑块36例,发现内膜斑片2例.对于存在斑块者偏心斑块为30例,向心斑块为6例;脂质斑块25例(占69.4%),纤维斑块4例(占11.1%),钙化斑块2例(占5.6%),混合斑块5例(占13.9%).IVUS显示女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32±0.68)mm,管腔面积为(23.34±5.27)mm2,男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90±0.50)mm,管腔面积为(27.75±4.47)mm2.男女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和0.048).内膜增生者血管直径为(5.90±0.47)mm,血管面积为(27.58±4.21)mm2;存在斑块者的管腔直径为(4.39±0.54)mm,管腔面积为(17.45±5.23)mm2,血管直径为(5.99±0.67)mm,血管面积为(26.61±6.27)mm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26.17±7.87)%,斑块负荷为(34.79±9.37)%.结论 IVUS能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所无法显示的左主干病变,并且能精确地确定左主干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塑的效应。方法:41例血管造影正常的LMCA行IVUS检查,计算LMCA的外弹力膜面积(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百分面积狭窄。结果:23例(56%)LMCA含有粥样硬化斑块。74%的斑块呈偏心性。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19.6mm2±3.8mm2,与斑块面积(6.0mm2±2.7mm2)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1)。平均面积狭窄为30.5±12.7%(6.4-68.6%)。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比无斑块者(15.7mm2±1.9mm2,P<0.001)更大。结论:血管造影低估了LMCA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随着斑块的增长,LMCA出现代偿性扩张。IVUS是检测LMCA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冠状动脉造影 (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75例CAG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 (直径狭窄 40 %~ 70 % )的患者行IVUS检查 ,以最小管腔面积(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判断标准 ,决定对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介入组 )或单纯药物治疗 (保守组 )。随访不良心脏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 )发生和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介入组 44例 (59% )均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与保守组 31例 (41 % )相比 ,介入组更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55 %对 2 9% ,P =0 .0 2 8) ,冠脉病变以软斑块 (64 %对 39% ,P =0 .0 33)和正性重构 (52 %对 2 9% ,P =0 .0 50 )更多见 ,在平均 (1 4± 7)月随访中 ,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介入组中 5例 (1 1 % )因支架内再狭窄而心绞痛复发 ,保守组中 4例 (1 3 % )因心绞痛复发行冠脉造影复查示冠脉狭窄加重 ,均成功接受血管重建术 ;两组分别有 1 8例 (41 % )和 1 4例 (45 % )患者停用硝酸酯类药物。结论 以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的判断标准 ,IVUS可有效指导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徐明珠  蒋廷波  周亚峰  刘志华  杨向军 《临床荟萃》2010,25(21):1841-1844,184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在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3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位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斑块偏心指数分别为0.90±0.06 vs 0.70±0.25,局部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56±3.88)%vs(68.66±14.52)%,管腔面积狭窄率分别为(41.23±23.91)%vs(63.10±14.64)%,以上指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以节段为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血管管腔平均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轻中度管腔面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管腔面积狭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目标斑块以偏心性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冠状动脉造影低估病变管腔面积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血管内超声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的特点。方法 在 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其中不稳定心绞痛 19例 ,急性心肌梗死 12例 )和 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应用 IVUS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管腔面积 (L A)、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 (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 在 4 3例患者中发现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中脂质斑块分别占 73.7% (14 / 19)及 75 .0 % (9/ 12 ) ,而稳定性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8.3% (1/ 12 )。同时发现 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与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 (P<0 .0 5 ) ,EEMA、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明显大于前者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0 1) ,不稳定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4 .2 % (2 3/ 31) ,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0 % (9/ 12 )。结论  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 AS不稳定斑块 ,本研究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血管重塑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31例,均于入院后先行DSCT,并于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同时行IVUS检查,判定斑块性质,测量狭窄处血管横断面积、血管管腔面积、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重构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对31例患者36支血管(左前降支18支、左回旋支9支、右冠状动脉9支)的75个节段进行了检测,在发现病变的55个节段中,选择其中48个斑块进行统计分析;DSCT检出软斑块17个,纤维型斑块11个,钙化斑块8个,混合斑块12个;IVUS检出软斑块17个,纤维型斑块12个,钙化斑块8个,混合斑块11个,2种方法在判定斑块性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检出负性重构节段8个,无重构节段29个,正性重构节段11个,斑块偏心指数为(0.50±0.06)%;IVUS检出负性重构节段6个,无重构节段33个,正性重构节段9个,斑块偏心指数为(0.53±0.08)%,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测量狭窄处血管横断面积[(17.50±2.33)mm~2]、血管管腔面积[(8.99±0.85)mm~2]、斑块面积[(7.47±1.28)mm~2]、面积狭窄率[(55.90±10.01)%]、血管重构指数[(1.04±0.12)%]与IVUS测量结果[(16.95±2.55)mm~2、(8.52±0.89)mm2、(8.45±1.77)mm2、(64.85±11.10)%、(1.06±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IVUS检测结果为标准,DSCT检测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85.2%、92.0%、92.0%。结论 DS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定量分析及血管重塑评价中有较高价值,是一种无创的筛查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腔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比较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下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  2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定量和定性比较。结果 ①在PTCA部位 ,平均面积狭窄 5 0 %~ 70 % ,斑块横截面积是血管横截面积的 (5 0± 18) % ;②冠状动脉内超声下病变的近端和远端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70 % ,而冠状动脉造影下上述部位的病变率仅 30 % (P =0 .0 0 1) ;③ 6 9%的斑块属于软斑块 ,硬斑块占 31% ,但是其斑块面积却大于前者 [(5 0± 16 ) %vs (39± 19) % ,P =0 .0 1] ;④PTCA部位所有近端与远端参考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0 1) ,病变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3)。结论 冠状动脉内超声下梗死部位斑块负荷极重 ,同时病变的近远端存在广泛性粥样硬化和代偿性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血管重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拟诊为冠心病的17例患者,分别行DSCT和IVUS检查,以10mm为一评估节段,分别评估每个有效节段斑块的性质和CT值,并测定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血管重塑指数。结果在21支冠状动脉的114段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中,DSCT对斑块诊断的敏感性为88.10%(37/42),特异性为95.83%(69/72),阳性预测值为92.50%(37/40),阴性预测值为93.2%(69/74)。DSCT和IVUS对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的测量值分别为:(6.79±3.29)mm~2比(6.80±2.79)mm~2;(8.89±5.44)mm~2比(8.24±3.05)mm~2;(55.26±13.32)%比(55.09±9.42)%(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5和0.51(P0.01)。以IVUS结果将斑块分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分别测得CT值为(54.50±5.59)HU(117.90±13.79),HU(780.18±134.73)HU(P0.01)。两两比较发现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44)。DSCT与IVUS对血管重塑指数相关性检验,r=0.38,P0.05。结论与IVUS比较,DSCT是一种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无创检查方法,能准确的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能有效评估冠状动脉钙化和非钙化成分,对血管重塑性的评估与IVUS测量结果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及外周血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8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血管重构指数等并指导冠脉介入治疗.ELISA法测定血清CD36、Fractalkine及LP-PLA2水平.结果 血管内超声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约占74%,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约为48%(P<0.01);严重病变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及PB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 0.05~0.01),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斑块均以偏心斑块为主,均呈现为正性重构.临界病变组进行介入治疗者共59例(74%),介入治疗组病变部位血管的EEMA、PA、PB及RI明显大于非介入组(P<0.05~0.01).临界病变组与严重病变组CD3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界病变具有典型的易损斑块的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够指导冠脉的介入治疗.CD36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对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结果: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个)分别为6.78±4.27,5.21±3.94,2.21±1.64,心肌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分别为8.16±4.11,5.72±4.03,2.83±1.84,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5,1.85,2.52,P<0.01~0.001),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2.65~3.16;P<0.001~0.0001);在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的50例中,41例颈动脉超声有动脉硬化斑块,9例无动脉硬化斑块,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观察临床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分析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及OCT技术对罪犯病变的判断。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加重的静息情况下胸痛,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胸片显示正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出现q/Q波,V_5~V_6导联T波倒置;心肌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Ⅰ为0.20 mg/L(正常<0.04 mg/L);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下壁运动局限性减弱,心脏射血分数为50%;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左回旋支慢性闭塞病变(与8个月前显示一致),右冠状动脉粗大,近段轻度狭窄(30%~40%),斑块显示不稳定;IVUS显示右冠状动脉近段斑块面积负荷73%狭窄,血管最小管腔面积5.80 mm^2,并伴有假腔的形成,斑块特征显示不清晰;OCT结果显示该斑块含有薄的纤维帽(0.70μm),纤维帽下富含较大的脂质核心斑块,并伴有斑块的破裂和内膜撕裂。结论应用OCT技术能够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罪犯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2例需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血管内超声指导的介入治疗组和经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介入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选择支架的直径及个数、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的急性获得值、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最小管腔直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观察死亡、Q波心肌梗死、因不稳定心绞痛再次住院、亚急性血栓闭塞等情况。结果经血管内超声指导组患者达到满意的介入效果,球囊压力、管腔直径的急性获得值及最小管腔直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491.77±197.96)kPa对(1317.04±180.79)kPa,P<0.01;(2.25±0.38)mm对(2.02±0.34)mm,P<0.05;(2.98±0.38)mm对(2.69±0.37)mm,P<0.01];术后靶病变血管残余狭窄率、术后12个月内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42±6.05)%对(8.65±8.43)%,P<0.05;3.85%对23.07%,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时,血管内超声指导比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可操作性和远期效果均好;支架内球囊压力大于1519.87kPa(15大气压)时,介入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与MR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左冠状动脉斑块负荷。 方法 对拟诊为冠心病(CAD)的患者15例,于7天内分别进行IVUS和MR检查。在两种技术所获图像相对应的层面上分别测量血管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计算斑块负荷,并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 结果 IVUS和MRI评价血管横截面积、管腔横截面积和斑块负荷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59、0.68和0.59(P<0.001)。与IVUS比较,MR检查测得的血管横截面积和管腔横截面积较小,斑块负荷计算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IVUS和MR测量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结论 IVUS和MRI技术均可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例经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IVUS检查,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通过IVUS引导支架植入,术后再行IVUS检查评价支架植入是否合适。结果 IVUS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IVUS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值及斑块检出率高于DSA。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论 DSA低估了病变的程度,IVUS比DSA更能精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性质,并可引导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及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2例,同时选取在门诊因胸痛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应用IVUS评价ACS组和SAP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Lp(a)与IVUS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而SAP组则反之,ACS组IVUS斑块面积(P<0.01)、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均<0.05)均大于SAP组,管腔面积小于SAP组(P<0.01),血浆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0.365,P=0.011;r=0.448,P=0.008和r=0.432,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血清Lp(a)水平与IVUS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断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指征中的价值。方法 对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单支临界病变的患者行IVUS检查,以面积狭窄60%或偏心脂质斑块作为介入治疗指征。结果 6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50处(73.53%),时于血管直径的判断,IVUS优于CAG;时于有价值病变的检出,UA组优于SA组。结论 对于CAG显示的临界病变,尤其是表现为UA者。有必要进一步行IVUS检查。  相似文献   

20.
肖长华  杨希立  李健民 《新医学》2002,33(7):400-40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测对冠誊 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指导介入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VUS检测100例冠誊 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4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积及其平均径、血管腔面积及其平均径,计算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布及特性,并与同时进行的太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结果: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92处,向心性斑块32处,其中96处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节段,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性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狭窄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的测值较低,IVUS测值与其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IVUS对于冠誊 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检测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选择方案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