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目前还缺乏前列腺素E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以每孔1×104数量接种于96孔板,将前列腺素E1分别以O(对照组),1,2,5,10,20,40,100pg/L的浓度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2h,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观察最佳增殖浓度10%的前列腺素E1在不同时间(24,48,72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阳性率CDl1b/c为4.93%,CD29为99.93%,CD45为O.1%,CD90为99.58%,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质量浓度为1,2,5,10,20,40,100t~g/L的前列腺素E1均可以促进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以10pg/L的作用最强。10pg/L前列腺素E1在作用48h后能显著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其作用呈一定程度的时间依赖性,72h达最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异常,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率高,有学者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仅是造血干细胞病,也是间质干细胞病.目的:探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NZBW F1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共培养体外实验,于2008-03/09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人骨髓由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生自愿捐献.SPF级20周龄NZBW F1雌鼠9只,购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研究所.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3代细胞用于实验.20周龄NZBW F1小鼠适应性饲养至24周龄时,无菌分离脾淋巴细胞,在刀豆球蛋白A刺激下,将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不同比例(1:0.01,1:0.02,1:0.1)共培养72 h,并设立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和CD69,CD28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体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NZBW F1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例为1:0.002和1:0.1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凋亡,并促进T淋巴细胞干扰素γ mRNA表达,抑制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T淋巴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例为1:0.01时,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和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在一定比例下可能通过抑制NZBW F1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干预Th1/Th2细胞因子mRNA表达,继而下调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维持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向分化能力,并检测其在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培养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滋养层培养板上共培养,观察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变化。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和CD106。可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并形成造血祖细胞集落。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具有造血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但是不同年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点有很大差异,有关年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数量的关系目前尚缺少系统研究。目的:观察不同鼠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活性的差异。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并鉴定。取第3代2,4,6,8,12周龄和10,12月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2,3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骨钙素含量。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可增殖形成克隆;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CD44部分表达;经成骨分化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经成软骨分化诱导,阿利辛蓝染色阳性,可见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可成功地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不同鼠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分化后骨钙素含量测定得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随鼠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5.
背景:DNA去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目的:观察DNA去甲基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和CD45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5-杂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5-杂氮胞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CD45,高表达CD44.②与未加入5-杂氮胞苷组比较,5-杂氮胞苷干预48 h,6,12,24 μmol/L组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0.05),无浓度依赖性.③与未加入5-杂氮胞苷组比较,5-杂氮胞苷干预48 h,6,12,24 μmol/L 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积分吸光度值显著增加 (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杂氮胞苷发挥去甲基化作用,激活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从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分离培养体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存组织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建立稳定的分离培养体系和统一鉴定标准尤为重要.目的:以不同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5-08/12在暨南大学完成.材料:SPF级3月龄SD雌性大鼠5只,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双下肢,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肇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14d.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能力,以油红○染色鉴定成脂能力,以甲苯胺蓝染色鉴定成软骨能力.结果: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全骨髓贴肇法分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传代后能够纯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单一均匀,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不表达造血前体细胞标志抗原CD34和白细胞标志抗原CD45,表达整合索家族成员CD29和黏附分子CD44,经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稳定获得均质性良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果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干细胞在体外增殖和分化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及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确定体外增殖分化的各种参数,对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目的:比较不同鼠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表面标记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8-05/2009-05在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wistar雄性大鼠15只,按鼠龄分为3组:幼年组鼠龄1个月,青年组鼠龄3个月,老年组鼠龄12个月,5只/组.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加入5-氮胞苷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主要观察指标: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PT-PCR法测定诱导后心肌特异性MHC 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样生长,增殖曲线相似.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幼年组和青年组的细胞增殖速度较老年组加快(F=28.71,P<0.05).各组第3代细胞均表达CD44,CD71,弱表达CD34,CD45,经5-氮胞苷诱导2周后,各组细胞均能表达心肌特异性MHC mRNA,但幼年组和青年组MHC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老年组(t=5.140,2.827,P<0.05).结论:随着鼠龄的增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存活时间和分化能力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增殖潜能而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及生物活性变化.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4-07/2006-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干细胞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清洁级SD大鼠20只,雌雄不拘用于取骨髓.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改良的骨髓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以基础培养液(10%胎牛血清 高糖DMEM 100U/L青霉素 100 U/L链霉素 2 mmol/L谷氨酰胺)培养,实验组用条件培养液(基础培养液,10 mmol/Lβ-甘油磷酸纳,10-7 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进行诱导培养.一段时间后制备细胞爬片.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②采用Gomori改良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测定骨钙素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48 h后,较多细胞贴壁,72 h后增殖,生长良好;7~9 d时细胞融合率可达到80%.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核较大,形态幼稚.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增殖、聚集、结节和矿化期的阶段性形态特征,诱导1周后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2周后骨钙素表达呈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成骨定向诱导1周后进入成骨细胞的转化过程,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增殖活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的能力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来源于脐血的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4 d,然后计数造血干细胞数与集落形成单位.ELISA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的细胞因子.结果: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造血干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造血干细胞(P<0.05).此外,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外源性细胞因子可明显提高造血干细胞增殖率(P<0.05).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GM-CSF、IL-7、IL-8、IL-11、SCF和SDF-lα.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用于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对HSC增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优化人源细胞安全、有效的标记参数及细胞移植后的定位是评价其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的环节。目的:比较核磁影像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体外标记入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率、标记效率及核磁共振T2*WI成像的效果,优化标记细胞处理细节。方法:培养第3代人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5-30mg/L菲立磁(FeridexIV)结合硫酸鱼精蛋白标记细胞。结果与结论:人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前后细胞的存活率接近(P〉0.05)。以530mg/L菲立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标记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5mg/L菲立磁标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标记率与20和30mg/L菲立磁标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0mg/L菲立磁标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阳性标记率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O.05)。当≥20mg/L菲立磁标记细胞时,2种来源的细胞悬液中均出现不易洗脱和过滤去除的氧化铁颗粒。标记后细胞在3.0T MR GRE T2*WI扫描均见随菲立磁的浓度升高,信号强度减弱。提示这2种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10mg/L的菲立磁硫酸鱼精蛋白复合物标记是安全有效的,可用临床T2*WI的MR成像观察。  相似文献   

12.
背景:黄芪甲苷和丹参酮Ⅱa是传统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的有效成分,是否可参与骨髓间充质于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过程呢?目的:观察黄芪甲苷联合丹参酮Ⅱa对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M丌法分别测定黄芪甲苷和丹参酮Ⅱa的最大无毒浓度,确定两者联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剂量。将分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5组进行诱导:黄芪甲苷组、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组、5-氮胞苷组、空白对照组,ELISA方法观察体外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和肌钙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诱导后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组、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5-氮胞苷组肌钙蛋白、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组高于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组(P〈0。01)。丹参酮Ⅱa+黄芪甲苷组与5-氮胞苷组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黄芪甲苷联合丹参酮Ⅱa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方向转化,而其联合作用高于单一成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术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易于获取,并可以在体外短期内大量扩增,是目前最有希望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干细胞.目的: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状况进行综述.检索策略: 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1982-10/2006-12Pubmed数据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相关文献,检索词"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tilage defect",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1982-10/2006-12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缺损",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26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综述类及实验类文章;②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来自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文献类型为综述类及实验研究.资料综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具有分化产生软骨的能力已被证明,而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软骨表型的分化却是一个受多种因素限制的复杂过程,目前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动物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修复具有临床意义的骨和软骨缺损.虽然近年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各阶段细胞标志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的控制及基因转染技术及临床应用的评估结果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动物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修复具有临床意义的骨和软骨缺损,虽然近年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对肥大细胞的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培养第3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获取干细胞分泌因子。分离培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分别以大鼠抗卵蛋白血清特异性被动致敏腹腔肥大细胞和用Compound48/80非特异性致敏肥大细胞。结果与结论:干细胞因子、酮替芬均能抑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类胰蛋白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干细胞因子抑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类胰蛋白酶的效果均不如酮替芬组(P<0.05)。结果表明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轻其脱颗粒、释放炎症递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在治疗关节软骨缺损较新的方法,但在临床上,急性骨软骨缺损很难在短时间内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而同种异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前制备,以备应用。目的:系统分析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及抑制研究。方法:以"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immunomodulation activity,immunosuppression;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活性,免疫抑制"为关键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9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有关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及抑制研究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虽然移植同种异体细胞有可能被受体体内的免疫系统攻击,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例外,因为它是免疫调节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从骨髓中分离出来的组织工程细胞群,它携有免疫抑制相关标志,并在体外抑制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同种异体细胞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临床上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于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脂肪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软骨组织工程中应用较多细胞,二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目的:比较脂肪来源和骨髓来源的2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能力。方法:选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取腹部脂肪,分离提取脂肪干细胞。取兔双侧股骨,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第3代脂肪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2种细胞的倍增时间。对第3代脂肪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别对诱导14d的2种细胞行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呈聚集样生长,而脂肪干细胞原代细胞呈单个、散在生长。脂肪干细胞增殖速度要快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时间短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2种细胞成软骨诱导14d后,均表达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后表达Ⅱ型胶原水平高于脂肪干细胞。说明脂肪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皆迅速且稳定,但是脂肪干细胞的生长增殖速度更快。单层培养时,特定条件下,脂肪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软骨细胞转化,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脂肪干细胞具有更高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在成体动物骨髓中含量极低。目的:观察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生理范围流动切应力作用后,其体外生长规律、增殖及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的能力。方法:在体外取得SD大鼠骨髓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平板流室系统加载1Pa切应力,对其进行培养及扩增,并分别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定向诱导。结果与结论:原代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或多角形,集落样生长;经流动加载并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加快,不以集落方式生长,而是均匀分布。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多数为长梭形或多角形;生长曲线显示各代细胞有类似的生长规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CD44和CD90阳性,CD31及CD45阴性;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14d后,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均为阳性,流动优化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保持了体外大量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DNA去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有何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DNA去甲基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下列分组加入5-杂氮胞苷,使各组5-杂氮胞苷终浓度分别为0,3,6,12,24 μmol/L.加入5-杂氮胞苷后第1,2,3,5,7天进行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5-杂氮胞苷干预24 h,各浓度组均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48 h,6,12,24 μmol/L组显著促进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72 h,12,24 μmol/L组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活性(P < 0.05);干预120,168 h,对照组与各浓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杂氮胞苷干预48 h,6,12,24 μmol/L组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IA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及一定作用时间内,5-杂氮胞苷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