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过氧化物酶与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检测了73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和HBsAg及HBcAg。结果显示:HCVAg,HBsAg和HBcAg的检出率分别为28.8%,75.3%和26.0%,HCVAg阳性的肝细胞多呈散在分布,HCV染色颗粒既可见于细胞浆也可见于细胞核,HCVAg的检出与HBV的感染态多显著相关,提示,HCV可在HCC患者的肝细胞中表达,H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注入大鼠肝脏后的短暂抗原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HBV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鼠模型。方法将经磷酸钙沉淀的含3.2kb全序列HBVDNA的HBV-PCNCX质粒直接导入大鼠肝脏。结果10只实验动物中,8只大鼠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肝细胞中HBVmRNA及HBsAg得到表达,肝脏出现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浊肿等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病理变化。结论将磷酸钙沉淀后的HBVDNA导入大鼠肝脏细胞,可产生病毒抗原血症和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MT2淋巴细胞表达Fa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测T淋巴细胞-MT2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了解病毒感染对淋巴细胞表达Fa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T2细胞,用HBV DNA阳性血清直接感染,用酶联免疫和斑点杂交,PCR法检测感染后的细胞病毒复制与表达状况,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Fas抗原表达。结果:MT2细胞于阳性血清感染后第八天可测到HBeAg,HBsAg和HBVDNA同时出现Fas表达信号,结论:MT2细胞对HBV易感,HBV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2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肝穿活检,并对肝细胞内乙肝病毒抗原含量分组进行定量测定。1组(慢性活动型,HBsAg在肝细胞胞膜上表达为粗颗粒膜型,HBcAg为胞膜型)其病毒抗原含量明显高于2组(小叶型肝炎,HBsAg为细颗粒膜型,HBcAg为细膜型)。1组与3组(HBsAg为胞浆型,HBcAg为胞核型)抗原含量无差异。提示肝损程度与肝细胞膜上表达的HBcAg含量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世界人口大约三分之一有过急性乙肝病毒(HBV)感染 ,1%以下的急性感染病人会发生暴发性肝炎[1] ;大约有 3 5亿人成为HBV慢性携带者 ,每年仅1%~ 2 %会自发清除HBsAg ;半数以上的HBsAg阳性病人将死于肝细胞癌或肝衰竭。病毒和宿主因素如年龄、免疫抑制和性别与病人的预后有关。过去十年间 ,变异HBV株与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过程的关系越来越引人注目。变异的HBV可能扩大了病毒毒力和增强HBV复制的水平、增大了抗病毒治疗的抵抗力 (例如干扰素α或核苷类似物 )、促进病毒附着 /穿透细胞、或引起宿主免疫反应方面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明确外周血细胞免疫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23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正常献血员进行了研究,用氮蓝四唑实验(MTT)测定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BV不同区抗原的增殖反应。结果在急性乙肝患者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大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PBMC对HBcAg的增殖反应最高,HBeAg次之,而对HBsAg的反应均较弱。另外,无论在急性、慢性患者,其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水平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VDNA阴性、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患者,其PBMC对HBV抗原的增殖反应较弱,在血清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增殖反应较强,而当血清HBVDNA、HBeAg均阳性时,增殖反应最强,表明外周细胞免疫与HBV的复制及清除相关。结论HBV感染后,外周血中存在对HBV抗原的细胞免疫,这种细胞免疫可能与乙肝的发病及HBV的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所致肝细胞内过度表达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前体对肝细胞可能带来的影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和克隆后序列分析,在中国HBeAg阴性重型肝炎病人中发现一种新HBV变异株:前C区第17位密码子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变异影响信号酶切功能,导致HBeAg加工和分泌障碍,HBeAg前体在肝细胞内过度积聚。认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攻击此靶抗原可能是肝细胞严重坏死的原因,但因例数太少尚难肯定。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干扰素自成功应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来已经20余年,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HC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抑制HBV、HCV,以减轻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特别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一、慢性乙型肝炎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进展迅速,拉米夫定(lamivudine)能迅速抑制HBV DNA,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但IFN α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之一。 1.应严格掌握干扰素治疗适应证:处于 HBV复制期( HBeAg、H…  相似文献   

9.
陈士俊 《山东医药》1999,39(24):38-39
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目的是持久清除血液中的病毒复制标志物。但是IFNα治疗后的HBsAg转阴率低,而HBsAg的清除表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的结束。因此,当前抗病毒治疗的终点只能抑制HBV复制而缓解炎症活动,对病毒复制模板无作用,停药后可再度复制,对整合病毒无作用,较难清除HBsAg。1 干扰素抗病毒的机理IFNα的抗病毒作用包括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个方面。其一,IFNα抗病毒活性,IFNα与效应细胞膜上IFNα受体结合,通过IFNα受体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组织中病毒抗原与Fas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以鼠抗-HBs单克隆抗体,兔抗-HBc及兔抗-Fas多克隆抗体,对急性普通型,慢性活动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各20例肝组织中HBVAg及Fas抗原的表达及分布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结果:60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和Fas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81.6%(49/60),43.3%(26/60)及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0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组织进行了HCV及HBV抗原定位研究。HCVC33c抗原及HBxAg在PHC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1.4%及74.5%,C33c抗原和HBxAg阳性占所检病例94.1%,二者同时阳性为61.8%,102例PHC中50例有癌旁肝组织,其C33c抗原和HBxA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2%和92%。HCVC33c抗原定位于肝癌细胞的胞浆内,在胞浆内局灶分布或充满整个胞浆,有的紧靠核膜,胞核未见阳性信号。C33c抗原阳性细胞在PHC中呈散在、局灶分布为主,在癌旁肝组织呈弥漫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区编码的多肽,在肝癌组织细胞中呈高表达状态。HBxAg反式激活肝细胞原癌基因异常活化,促使肝细胞发生癌变。HBxAg与抑癌基因p53形成复合,使P53基因失活并参与肝癌的发生。抗-HBx抗体可用于肝癌导向治疗,针对HBx的核酶可望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肝细胞DNA刺激合成因子(HDSSF)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8例,取前后血清及对照组50例,用ELISA法检测观察HBVM阴转率,结果发现,治疗组HBsAg、HBeAg、抗HBcIgG、抗HBcIgM阴转率为23.5%、59.6%、33.7%、40%,对照组治疗后阴转率为12%、20.8%、11.9%、25%,各指标两组比较,P值均〈0.01。笔者认为HDSSF既可促肝细胞DNA合成及调  相似文献   

14.
采用SP法检测46例肝细胞癌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HCV NS5抗原,HCV核心抗原和HBsAg。结果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5.2%,21.7%和19.6%,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1.6%、36.8%和78.9%;NS5抗原、核心抗原伴HBsAg者分别为21.7%和23.9%,不伴HCV核心抗原、NS5抗原者分别为47.8%和50%。两种HCV抗原和HBsAg均定位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胞浆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65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以HBsAg,为HBV感染标志,探讨HBV感染与ras癌基因蛋白产物p21^ras过度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HBsAg阳性组癌旁肝细胞p21^ras的表达强度HBsAg阴性组高,p21^ras的表达强度呈癌旁高于癌的倒置状况与HBsAg阳性关系密切,表明HBV可能参与ras癌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此为HBV参能与肝癌发生的主要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HCV核心抗原在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免疫组化研究汪荣泉周子成杨建明房殿春目前有关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抗原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定位研究作者所见报道不多。因此采用SP法和HCV核心抗原的单克隆抗体、HBsAg的多克隆抗体对HCC及癌旁组织...  相似文献   

17.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人感染HBV后 ,大部分经过急性期能够将病毒完全清除 ,偶尔才发展成致死的暴发性肝炎 ;只有 5% - 10 %的病人转变为慢性肝炎。而新生儿感染HBV后则极难清除 ,多数成为慢性肝炎。有证据表明 ,HBV本身对感染的肝细胞没有直接的致病变效应 ,而是针对HBV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引发了HBV的病理效应。其中CD+8的CTL不仅对感染细胞有直接毒性 ,而且引发了后续的肝细胞坏死 ,是肝功损伤的启动者 ;而病毒清除则主要由非细胞毒性机制完成 ,CTL仅发挥辅助作用。1 急性HBV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  由于HBV的宿主…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凋亡与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与肝细胞凋亡骆抗先教授(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乙型肝炎时有肝细胞凋亡,且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病毒性肝炎时有众多激发凋亡的因素,包括感染过程中参与的免疫效应细胞和细胞因子、感染后发生的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混乱。而HB病毒本身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尚未阐明。作为嗜肝DNA病毒的HBV,如同其它DNA病毒,较可能抑制细胞凋亡。在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可有高水平HBV复制,转染的肝癌细胞系中HBV大量复制而生长旺盛,也可能表明HBV复制不会直接诱导肝细胞凋亡。我们用HepG2细胞和及其…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毒性肝炎CD44/CD54及Fas/FasL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细胞粘附分子及Fas/FasL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1-6],而国内研究尚较少[7,8].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5例丙型肝炎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和CD54及Fas和FasL的表达进行原位观察,以探讨它们间的关系及在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致肝细胞慢性损伤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选自我院肝活检标本,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慢性病毒性(HBsAg,HBcAg,HCVNS5Ag阳性)40例,其中乙型肝炎3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9例(简称慢活肝);慢性迁…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初期感染可以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使HBV得以清除,但HBV也可以持续存在,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状态。应用同种骨髓移植(BMT)法使病人HBsAg得以清除尚无报告。本文报告1例男性,29岁,因患急性髓性白血病于第2次完全缓解期行BMT,骨髓供者是与其HLA匹配的妹妹。BMT前病人系无症状HBV携带者(HBsAg、抗HBc和抗HBe阳性,抗HBs和HBeAg阴性),巢式PCR法检出其正常肝组织中有HBVDNA,但血清HBVDNA阴性。其妹妹为HBs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