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老年高血压组32例,高血压治疗达标组30例,正常血压组24例,分别采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动态血压,计算出24小时、白天、夜间血压变异性,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内径,室间隔内径和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出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结果: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左室重量、左定重量指数高于高血压治疗达标组和正常组(P<0.05),高血压治疗达标组血压变异性、左室重量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24小时血压变异性与血压平均水平有关,血压变异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对478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及229例非高血压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高血压病患的24小时血压变异性大于非高血压(P<0.05),高血压病人中靶器官损害的24小时血压变异性大于无损害的(P<0.05);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变异性增加,靶器官损害的24小时变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及年龄的关系。方法 对 478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及 2 2 9例健康查体者 (非高血压者 )进行了 2 4h动态血压监测 ,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 2 4h血压变异性大于非高血压者 ;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害者的 2 4h血压变异性大于无损害者 ;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人 2 4h血压变异性增加 ,靶器官损害者的 2 4h血压变异性高 ,未发现血压变异性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压变异性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已被作为有别于血压的一项独立的反映心血管活动的指标 [1 ] 。近两年来 ,作者选择了 85例 4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和 6 0例血压正常者进行 BPV的研究 ,目的在于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其意义 ,期望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的帮助。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1.1.1 高血压病组 均为 1997~ 1998年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 ,共 85例 ,其中男 5 1例 ,女 34例 ,年龄 45岁以上 ,平均5 8.2± 11.1岁 ,符合 WHO的血压诊断标准。经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胸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主动脉瓣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做24h动态血压及心脏彩超检查,依据彩超中主动脉瓣钙化情况分为钙化组(40例)和无钙化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压变异性等。结果钙化组与非钙化组比较,高血压病程长、平均年龄高、平均SBP高、SBP变异系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主动脉瓣钙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年龄,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和晨峰血压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25例老年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25例)和非高血压组(100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10.82±2.72)mmHg比(14.18±2.98)mmHg]和舒张压变异[(8.12±1.83)mmHg比(9.05±1.94)mmHg]明显增加(P均<0.01);但其收缩压的变异性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1.277,P=0.21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晨峰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变异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是增加的,晨峰血压和平均舒张压是老年收缩压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情况,探讨年龄、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对血压变异性(BPCV)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5例,动态血压监测获得BPCV参数,探讨年龄、性别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对BPCV的影响。结果真实收缩压变异性(SBPARV)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女性收缩压加权标准差(SBPw SD)明显大于男性(P均<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BPCV参数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但仅收缩压标准差(SBPSD)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BPCV均高于未合并冠心病组,舒张压变异性(DBPCV)低于未合并冠心病组,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调整了年龄、性别混杂因素的偏相关分析发现,SBPSD与合并糖尿病呈正相关(r=0.162,P<0.05)。结论年龄、性别是BPCV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BPCV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CR)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2例年龄≥80岁的EH患者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测定两组患者的HRV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 SD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分别为100.30 ms±22.32 ms与116.32 ms±20.21 ms低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的两个相邻R-R间期相差≥50 s的心跳数所占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为(4.3±2.8)%小于杓型组的(5.4±5.0)%(P0.05)。结论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促进老年EH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进展。BPCR异常是老老年EH患者CAN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在老老年EH的防治中应重视夜间血压的控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脂异常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总胆固醇(TC)水平分为两组:高胆固醇组34例和非高胆固醇组33例,进行24hABP监测,对两组患者的ABP及BPV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高胆固醇组相比,高胆固醇组的24h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24h脉压均值(24hPP)、日间脉压均值(dPP)均增高(P〈0.05)。高胆固醇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1),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非高胆固醇组(P〈0.05)。而两组之间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PV与血脂异常具有正相关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高血压组再分成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和无抑郁焦虑情绪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30/68)和焦虑情绪发生率(3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抑郁(7/32)和焦虑(8/32)情绪发生率(P〈0.05);(2)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的24hSSD和dSSD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和更大的血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其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 入选231例40~65岁的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为初次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或经询问病史已停用所有降压药物>2周).其中单纯高血压组119例(A组),其中男69例,女50例;高血压合并脂代谢异常组112例(B组,3个月内均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其中男66例,女46例.两组均询问饮酒史、吸烟史,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程、诊所血压(CBP),并计算体质量指数.测量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入选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BPV长时变异指标,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血脂异常对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结果 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B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高血压组BPV增大.提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联合干预治疗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近年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短期血压变异性(BPV)增高与靶器官损伤(TOD)、不良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而国内相似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短期BPV与亚临床TOD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慢性支气管炎与高血压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关系的研究.目的 探讨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2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诊断是否合并缓解期慢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短时收缩压变异性(SBPV)的变化,推测SSBPV在EH上的病生理机制。方法:用无袖带式动态血压仪检测31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EH虱的SSBPV,并与正常组(n=32)比较,。按静坐、站立、心算、握力、踏车依次进行,第组监测10分钟,每2次心跳采样1次,有效血压记录不少于300点。结果:(1)EH组与对照组在踏车时的SSBPV较高其余的状态差异均显著(P<0.01)。(2)对照组中SSBPV依次为握力>站立>心算>静坐,且各状态间差异显著(P<0.05),尤其在站立与静坐间(P<0.01)。(3)EH组心算与握力时的SBPV较同组静坐明差异显著(P<0.05)。(4)EH组静坐、站立、心算时的SSBPV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但握力、踏车时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无论EH患者抑或正常人,脑力劳动与等长、等张运动是SSBPV增强的重要因素,体位改变对SSBPV的意义尚不能肯定。SSBPV既与收缩压显著升高有关,也可独立于收缩压之外,EH较正常人于静坐、站立、心算时SSBPV明显升高,但握力、踏车时差异不显著。SSBPV增大是EH一个重要特征,主要由于动脉压力反射敏感性减退及阻力小动脉结构重型所致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其可能参与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①研究高血压病人24 h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规律;②观察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治疗影响.方法①对132例高血压病人(EHⅠ-Ⅱ组90例,EHⅢ组 42例)和60例健康对照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②对45例EH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用依那普利随机单盲法治疗前后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做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①EHⅠ-Ⅱ组和EHⅢ组的24 h、白天、夜间各时段的收缩压和平均血压变异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EHⅠ-Ⅱ组各时段的舒张压变异性和夜煎平均血压变异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HⅢ组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EHⅢ组与EHⅠ-Ⅱ组比较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均明显增大(P<0.05或P<0.01);③依那普利治疗前后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和24 h心率变异性、夜间心率变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治疗后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平均值升高的同时,血压变异性(尤其是SBPV)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靶器官损害越重的Ⅲ组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增高尤其显著;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经依那普利治疗4周降压有效以后对血压变异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是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运动血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3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不同分为杓型组 (n =2 0 0 )和非杓型组 (n =10 3) ,比较两组运动血压各参数 ,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非杓型组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和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杓型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 1或 0 .0 0 1)。②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0 7、-0 361,P均<0 .0 0 1) ;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最大运动量时收缩压、舒张压、运动后恢复期收缩压存在明显负相关 (γ =-0 499、-0 479、-0 183,P均 <0 0 1或 0 0 0 1)。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运动血压过度升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在老年高血压病分期中的价值,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老年正常血压16例和高血压Ⅰ期25例、Ⅱ期34例、Ⅲ期27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值。结果发现,高血压各组血压负荷依次递增。Ⅰ期组与正常组比较,24小时及昼夜血压负荷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Ⅱ期组与Ⅰ期组比较,夜间血压负荷明显增加(P<0.001);Ⅲ期组与Ⅱ期组比较,24小时收缩压负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血压负荷值主要分布在异常血压次高段。血压负荷反映异常血压出现的时间、频率和血压段,在老年高血压病分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s effective to control blood pressure (BP) and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but the further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ho cannot achieve goal BP with low-dose monotherapy is still under dispute. Our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high-dose amlodipine and valsartan and their low-dose combination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arallel, case-controlled trial performed in a medical center. A total of 134 outpatients newly diagnosed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or receiving low-dose monotherapy were enrolled and 119 completed the trial. They were randomized into amlodipine 10 mg group (n = 40), valsartan 160 mg group (n = 38) and amlodipine 5 mg + valsartan 80 mg (n = 41) in a 1:1:1 allocation ratio for a 10-week treatment. Demographic data and laboratory indicators were collected at the randomization and 10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24-hour ambulatory BP and brachial-ankle PWV were also monitored.

Results

All therapies reduced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P (P < 0.05). The 24-hour systolic BPV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mlodipine and combination groups (3.55 ± 2.57, 4.11 ± 2.20 versus 2.23 ± 2.54 mm Hg, P < 0.05). The effects on diastolic BPV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PWV was lowered by 3 antihypertensive schemes; the degree of which from strongest to weakest were valsartan, combination and amlodipine (228.87 ± 60.41 versus 152.49 ± 49.25 versus 99.35 ± 35.57 cm/second, P < 0.01).

Conclusions

All further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P.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reduces both BPV and PWV noticeably, whereas double-dose amlodipine achieves the greatest BPV decrease and valsartan is best in controlling PWV.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估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就诊的单纯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腹围和体质指数(BMI)分别分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BPV特点。结果按照体质指数分组,观察组(BMI≥28 kg/m2,男性40例,女性40例)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BMI28 kg/m2,男性43例,女性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且观察组男性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按照腹围分组,观察组(男性腹围≥90 cm 45例,女性腹围≥85 cm 42例)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男性腹围90 cm 38例,女性腹围85 cm 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且观察组男性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肥胖时,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明显,提示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应注意调节BPV,特别是男性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