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明确合并严重感染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生成白介素10(IL -10)及白介素12(IL -12)水平的变化是否为 NSCLC 患者发生感染或感染后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45例的晚期 NSCLC 患者,其中合并初发感染 NSCLC 患者组(IIG 组)15例、感染恢复1月后的 NSCLC 患者(RIG 组)15例、初次化疗前无感染的 NSCLC 患者(NIG 组)15例,另选同期体检者15例设为健康对照组(HC 组)。四组均抽取经肝素抗凝的外周血3 ml,测定 PBMCs 产生细胞因子 IL -10与 IL -12的含量。PBMCs 培养基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IL -10与 IL -12浓度通过 ELISA 的方法测定。结果四组 PBMCs 产生的 IL -10的水平中位数无显著差异( P >0.05)。IL -12的表达水平在 IIG、RIG 和 NIG 组均高于 H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虽然 RIG 组的 IL -12水平低于 IIG 组,但仍高于 H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PBMCs 生成的 IL -12水平不仅是肿瘤负荷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 NSCLC 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感染后恢复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羧基肽酶-H抗体(CPH—Ab)阳性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方法时13例LADA患者、2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加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12、IL—18、IFN-γ的含量。结果LADA组各项指标水平与T2DM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均P〈0.05);T2DM组TNF—α、IFN-γ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T2DM组IL—12、IL—1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ADA患者体内活跃着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LADA诊断采取直接检测针对胰岛细胞自身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要优于检测针对同一抗原的自身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狼疮肾炎患者的肾脏损伤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相关性。方法:B超引导下对23例狼疮肾炎行肾组织活检并做病理分型;同时应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水平。结果:本组患者的肾脏活检病理分型为Ⅱ、Ⅲ、Ⅳ和V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病理损伤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亦增高,4组间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狼疮肾炎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参与了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它们可作为一种间接判断肾脏损伤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8、ADPN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T2DM患者50例,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N组)25例;糖尿病肾病组(NDN组)25例。并选择健康对照组(CTL组)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受试者血清TNF-α、IL-18、ADPN浓度。结果 (1)糖尿病各组的血清TNF-α、IL-18浓度高于CTL组,DN组血清ADPN浓度显著高于CTL组,NDN组血清ADPN浓度低于CT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TNF-α、IL-18、ADPN水平在DN组显著高于N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FBG、HbAIC、UAER呈正相关;IL-18与FBG、HbAIC、UAER呈显著正相关;ADPN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与BMI、FBG、HbA1C呈负相关。结论血清TNF-α、IL-18、ADPN的高低与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阶段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2型糖尿病肾病受损程度以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4-91.21)ri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388.96±46.06)pg/ml]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4-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急性呼吸衰竭(ARF)病情的关系。方法:以2015-08-2018-12期间本院收治的247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ARF组(86例)和非合并ARF组(161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1β、IL-18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梗死发生ARF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TNF-α、IL-1β、IL-18对心肌梗死患者发生ARF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RF组患者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pH值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aCO_2、实际碳酸氢根、心率(HR)、呼吸频率(RR)显著高于非合并ARF组(P0.05);合并ARF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合并ARF组(P0.05);合并Ⅰ型ARF患者TNF-α、IL-1β、IL-18水平显著低于合并Ⅱ型ARF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1β、IL-18水平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ARF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1β、IL-18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ARF的AUC为0.863、0.829、0.838,三者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ARF预测的AUC为0.949。结论:心肌梗死合并ARF患者血清TNF-α、IL-1β、IL-18水平升高,与心肌梗死合并ARF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NF-α、IL-1β、IL-18水平对发生ARF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her-2和cox-2浓度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221例,肺部良性疾病组41例血清中her-2和cox-2浓度,比较不同患者血清her-2和cox-2浓度差异,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her-2和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0,0.71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er-2和cox-2浓度的表达均与患者生存有密切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er-2和cox-2浓度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两者联合检测可预测病人的预后相对危险度为1.5(1.08-2.09).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her-2和cox-2阳性表达明显相关.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脂肪肝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的关系与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门诊和住院儿童患者,经B超和CT诊断后,分为肥胖伴脂肪肝组(轻、中、重)78例、单纯肥胖组76例、对照组70例。联合检测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IL-18、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分析血清IL-18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脂肪肝组与对照组及不同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肥胖伴脂肪肝组相对于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BMI、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升高(P0.05);肥胖伴脂肪肝组的IL-18、ALT、AST明显高于单纯肥胖组和对照组(P0.05);随着患儿脂肪肝病情的加重血清IL-18、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测IL-18浓度对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和判断脂肪肝患儿病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NSCLC)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及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及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Scorpions ARMS)检测170例NSCLC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外显子突变及k-ras基因12、13密码子突变, 统计分析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不同组织类型NSCLC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Scorpions ARMS检测结果显示, 170例NSCLC肿瘤组织中84例存在EGFR突变, 突变检出率为49.4%, 其中39例为EGFR第19外显子缺失改变, 34例为EGFR第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 3例为EGFR第21外显子L861Q点突变, 4例为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 2例为EGFR第20外显子S768I点突变, 另外2例为EGFR第20外显子T790M点突变和第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同时存在。170例NSCLC肿瘤组织标本中检测到14例k-ras基因突变, 检出率为8.2%, 均位于12密码子, 其中8例为12CYS点突变, 3例为12ASP点突变, 3例为12VAL点突变。未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突变发生在同一NSCLC肿瘤组织标本中。腺癌与非腺癌EG-FR基因突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突变更常见于腺癌。此外, 比较EGFR基因突变与NSCLC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发现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于女性、不吸烟、肿瘤较小(≤ 3cm)且分化程度较好的NSCLC患者; 然而, 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pTNM分期等均无显著的相关性(P > 0.05)。  结论  中国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且女性、不吸烟、腺癌患者突变率较高; 而k-ras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很低, 其突变与性别、年龄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EGFR和k-ras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存在同一患者中。吉非替尼疗效和耐药与EGFR和k-ras基因突变相关。Scorpions ARMS技术可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EGFR与k-ras基因突变, 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oluble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sTRAIL)、白介素(interleukin,IL)-1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10例AS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IL-12、TNF-α及sTRAIL水平,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基因水平,同时采用两点终点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Wintnobe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分析各指标与AS的关联。结果 AS患者TLR4 mRNA表达、血清sTRAIL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NF-α、IL-12与AS发病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组中,血清sTRAIL与CRP(r=0.445,P〈0.05)、TNF-α与ESR(r=0.622,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 TLR4通路异常及sTRAIL水平增高可能在AS的发病及炎症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35(IL-35)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 年3 月~2017 年6 月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零医院泌尿科收治的86 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和60 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检测血清IL-17 和IL-35 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IL-17 和IL-35 水平差异。Kaplan-Meier 生存分析不同血清IL-17,IL-35 水平前列腺癌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Cox 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前列腺癌组血清IL-17,IL-35 水平(65.23±14.46pg/ml,132.15±23.65pg/ml)高于对照组(25.12±7.49pg/ml,61.42±10.5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7,21.684,均P < 0.001)。肿瘤分期pT3a,组织学分级Gleason 3-5 级,淋巴结转移和术前PSA ≥ 10 ng/ml 患者血清IL-17,IL-35水平高于肿瘤分期pT1-2,组织学分级Gleason 1-2 级,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前PSA < 10ng/ml 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65,24.656,10.057,13.086;21.474,57.937,11.433,14.650,均P < 0.001)。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IL-17 水平组,高血清IL-35 水平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低于低血清IL-17 水平组,低血清IL-35水平组(Log-Rank χ2=7.031,4.701;7.832,5.483,均P < 0.05)。Cox 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 3~5 级、淋巴结转移、高水平IL-17,IL-35 是前列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1)。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IL-17,IL-35水平明显升高,IL-17,IL-35 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瘦素在正常肺组织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血管生成、转移、分期、分型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瘦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瘦素在NSCLC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NSCLC组织中异质性高表达(P=0.049)。NSCLC组织中瘦素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24)、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0)、临床TNM分期(P=0.024)均存在相关性。瘦素和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都存在相关性;在NSCLC组织中,瘦素呈表达强阳性者,其VEGF的表达率阳性者也明显增加,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970,P〈0.01)。结论:瘦素在肺癌组织中呈异质性高表达,且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瘦素有可能协同VEGF或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促进NSCLC中肿瘤血管的生成,在NSCLC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与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的关系,并着重探讨了IL-12和IL-18在SS发病中的促进作用和协同作用.研究显示,SS患者血清IL-12和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表明IL-12和IL-18对感染性休克疾病发病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检测IL-12和IL-18水平对S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来氟米特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 IL- 12、IL- 18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用药前后血清及关节滑膜中 IL- 12、IL- 18含量。结果 :研究进行 1周后 ,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活动状况的 IL- 12、IL- 18在来氟米特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 P<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及滑膜水平低于治疗前 ( P<0 .0 5 ) ,而对照组观察前后变化无差异 ( P>0 .0 5 )。结论 :应用来氟米特治疗 ,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 ,可能与降低血清及滑膜的 IL- 12、IL- 1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IL-15、IL-18水平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第1、7、14天的IL-15、IL-18水平.结果 M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S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SAP组的血清IL-15、IL-18水平亦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 IL-15、IL-18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443-1445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血清IL-12、IL-10和IL-18与肺结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首次复治肺结核80例为复治组,初治肺结核120例为初治组,体检健康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的血IL-12、IL-10和IL-18水平,并比较三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与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前,复治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初治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2、IL-10和IL-18参与了肺结核的发生、发展,检测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对肺结核疾病变化过程和治疗功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2抗原、前S2抗体、IL-17、IL-18与血清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4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 ISA法检测前S2抗原、前S2抗体、IL-17、IL-18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拷贝数。结果慢性肝炎病人中乙肝DNA的含量与前S2抗原的水平成正比,与IL-18水平成反比。在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分组中,e抗原阳性者,HBV-DNA含量明显升高。而e抗体和前S2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中,未检出HBV-DNA。结论同时监测慢性肝炎患者HBV-DNA含量、IL-17、IL-18及前S2抗原和前S2抗体,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理组织中 Aurora-B 激酶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194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 ,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Aurora-B 激酶的表达情况。以 Log-Rank 检验比较 Aurora-B 激酶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差异,采用 COX 模型探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离患者肿瘤细胞进行耐药性诱导实验,并通过测量 IC50 的变化初步评价细胞耐药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Aurora-B 激酶表达阳性率为 63.92%(124/194)。Aurora-B 激酶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低于 Aurora-B 激酶阴性患者(P<0.000 1);COX 模型显示 Aurora-B 激酶表达(HR=4.03,95%CI:1.80~9.01, P=0.000 7)、肿瘤病理类型(HR=2.11,95%CI:1.17~3.79, P=0.035 7)及临床分期(HR=0.42,95%CI:0.24~0.74, P=0.002 7)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因素;经过耐药性诱导,Aurora-B 激酶阳性肿瘤细胞 IC50 显著增加,且增幅高于 Aurora-B 激酶阴性肿瘤细胞,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Aurora-B 激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异常增高,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并与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性相关,提示 Aurora-B 激酶可能成为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IL-2、IL-12及IL-10与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系,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本中心18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L-2、IL-12及IL-10的浓度,同时以180例梅毒阴转患者和18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IL-2和IL-12明显低于对治愈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L-10明显高于治愈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和健康组的IL-2、IL-10及IL-1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H1/TH2比例失衡可能是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