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借助随机抽样法从2017年-2018年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10例,随机分组,共分为干预组(包括55例)和对照组(包括55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差错类风险事件、投诉纠纷事件以及意外事故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实施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态度、技能熟练度、情感支持、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规避各项护理风险因素,从而显著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降低各项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5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8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性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心血管内科接收的200例老年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率为14%,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86%,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得知,两组两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其生存质量,同时,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用风险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非常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护理。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为4.3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84%(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71%(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心血管内科患者,研究例数一共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8年1月2日至2018年10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12.00%(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满意度98.00%(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8例、所占比为8.00%;不满意患者2例、所占比为2.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率17.00%(P0.05)。结论通过在心血管内科实施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护理安全性,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入住我院心血管呼吸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2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实施前后选取6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前后两组患者综合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情况发生率,护理人员技能熟练程度及护理质量。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较实施前,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综合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评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对科室护理人员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操作技能,降低风险和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16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72%,低于对照组13.79%(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8.28%,高于对照组86.21%(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较比对照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显著,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3年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592例,以2012年8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2010年8月—2012年7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症患者274例,2012年8月—2013年7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症患者318例。比较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6%,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的2.83%(P<0.05);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很满意145例,满意101例,不满意28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很满意206例,满意108例,不满意4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用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且其护理满意度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促进预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早期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防范措施。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并将106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对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制定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的临床护理中。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分别为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因素。将防范措施应用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后,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96;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71;P0.05)。结论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是临床降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重症患者100例,2011年9月-2012年12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对照组)49例,2013年1月-2014年8月为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观察组)67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转出ICU病房后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填写ICU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2.99%(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2%(4/49),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照组满意率约为81.63%(40/4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52%(64/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9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包括患者生活质量、健康行为与自我管理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效果,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加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团队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糖尿病护理团队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焦虑程度及护理风险发生率等。结果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护理管理后的FPG、2h-P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ASA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并且研究组护理后的A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糖尿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P0.05)。结论将糖尿病护理团队用于糖尿病护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以及护理质量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且观察组的不良情况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效果,进而达到令患者满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数字抽签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均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以此作为基础采用风险管理,对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使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采取循环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采取循环护理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