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8例全切,5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6例,无变化7例,加重3例。随访3~36个月,仍有2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肿瘤未全切的8患者中有2例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肿瘤全切的28例患者生存良好,随访未见确切复发。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15例血管成像隐性海绵状血管瘤引起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经CT/MRI证实。全部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12例只采用病变切除,1例病变在桥脑经第四脑室基底人路并经面神经上三角切除了海绵状血管瘤,2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有顽固癫痫,做颞叶及病灶切除。所有手术标本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果15例全部切除了病变,获得良好的效果,组织病理学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手术有效而安全,即使在脑功能区也能获得优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分析。方法对24例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8例脑内型患者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没有神经功能障碍问题。6例脑外型患者有3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后遗症,2例患者大部分病灶切除,1例患者由于术中出血严重,在病灶部分切除后出现颅神经麻痹(P0.05)。结论在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时,显微手术切除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全部切除病灶,预后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世宇 《山东医药》2008,48(21):52-53
回顾性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均显微镜下行切除术,其中28例全切,1例次全切.认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点,显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亚急性期(末次出血后2~6周)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及随访预后。结果 13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大脑脚-中脑-桥脑1例,中脑1例,桥脑7例,桥脑延髓交界1例,延髓3例;最大径2 cm 1例,2 cm≤最大径3 cm 7例,3 cm≤最大径4 cm 5例;末次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1±15)d;肢体无力或麻木7例,头痛3例,小脑功能障碍3例,面瘫及外展神经麻痹3例,饮水呛咳1例,言语不清1例,咳嗽无力1例,呼吸微弱1例;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例,经小脑延髓裂桥脑侧方入路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枕下后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8例;全切12例,1例手术切除后复查发现有肿瘤残留行二次手术全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海绵状血管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9例,同术前2例,加重2例;平均随访(33±14)个月,仍有2例患者遗留轻度面瘫并外展神经麻痹,术后6个月卡氏评分为(83±15)分。未见复发,亦无再次出血。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于亚急性期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病灶,疗效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如何选择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状血管瘤占脑血管畸形的5%~10%,其中位于脑干的约为13%~35%,主要发生在脑桥。这类畸形极为危险,因为它们长在生命中枢,而且容易出血。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仍有争议。一般来说,熟练的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切除病灶,降低致残率是可能的。最近也有学者根据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史,提倡保守治疗,但这一观点未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9-01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患者需要输血,手术半年后大便控制可2~3次/d。结论术前进行肠镜及腹部CT、CTV及MRI检查,不仅明确诊断,还可以确定病变范围。结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是完全切除病灶以及完整地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人中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与疗效,探讨治疗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合理途径。方法回顾近期关于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文章,同时收集2015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3例老年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1例术前放疗后手术,2例直接进行手术。结果 3例病理报告均明确是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且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老年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需尽早诊断,定期随访预后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我院2例肺海绵状血管瘤,并结合国内1981年1月至2010年10月近30年间文献报道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中女32例,男11例,发病年龄13~72岁,平均(44.3±15.9)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胸闷、胸痛以及突发呼吸困难和休克等,也可无临床症状,于体检发现。临床诊断3例患者为血管瘤,其余误诊为肺癌、结核、炎性假瘤、肺囊肿、肺隔离症、何杰金氏病、错构瘤及自发性血气胸等。4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肺部罕见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影像资料有助于诊断,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3例脑干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通过KPS评分进行评价。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肿瘤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其中28例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术中无死亡。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者32例,1例因术后急性肺梗塞死亡。术后随访显示除死亡病例外,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KPS评分均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早期出现呼吸障碍,本组2例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并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周后脱机。结论外生型或有较大囊变、相对局限的脑干胶质瘤可行积极手术治疗,术后积极控制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我们自1994年4月以来,对6例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肝动脉栓塞治疗,现作一初步报告.1 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58岁,平均42.8岁.其中4例觉肝区疼痛,2例主要感腹胀.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1月.所有患者均综合B超、动态CT扫描及DSA肝动脉造影资料作出诊断.血管瘤最大径8~17.5cm,其中位于肝右叶者3例,左叶者1例,左右叶均有呈多发性者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8例行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患者,血管瘤直径5~8.2 cm,其中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为10~26 min,术后复查超声造影。结果 9个病灶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10~60 mL,术后8例患者均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增高、发热,无胆瘘、出血、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属于良性血管错构瘤,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脑实质内,而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多位于海绵窦区,通常侵入鞍底海绵窦.由于其部位特殊,血供丰富,手术切除困难,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海绵窦血管瘤多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收治3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并将其全部切除,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低流量的隐匿性血管病变,被认为与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发育不良有关。海绵状血管瘤曾被认为是先天性病变,但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海绵状血管瘤也可以在后天产生[1-5]。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或脊髓中,小部分可以出现在脑干[6]。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大部分位于脑桥[7],由于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有文献报道,位于幕下的海绵状血管瘤比位于幕上的更加危险,如Porter等[8]发现,在连续随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至2005年间25例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病灶位置及脑电图表现分为,运动区组9例,非运动区组16例。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与病灶进行显微外科切除。对其中12例病灶在深部的患者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25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均完全切除,无一例造成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0个月~4.5年,运动区组9例,EngelⅠ级6例(IA5例,IB1例);EngelⅡB级2例,其中1例术后半年内无发作,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EngelⅢ级1例。非运动区组16例,均无发作,Engel IA13例,IB 3例。结论:能否完全切除病灶和痫灶是影响运动区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颅内CA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CT检查确诊8例,MRI检查确诊12例.本组11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灶10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1例出现动眼神经损伤症状,余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发生.1例阳性神经系统体征者,予以随访保守治疗.结论 颅内CAs可采用颅脑CT及MRI检查方法 诊断,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手术切除治疗小儿血管瘤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龄8天至14岁,平均6岁)。其中29例生后即发现血管瘤,另14例于2个月后发现。海绵状血管瘤26例,杨梅状13例,蔓状4例。肿瘤范围最大者9cm×6cm×3cm。均行一次性肿瘤切除,其中一期植皮者2例。2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局部感染者3例,余均一次性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其他影像技术诊断心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心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41例,总结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与其他影像技术特点等。结果:2例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肿块,1例肿瘤广泛分布于左、右室心肌、房间隔及房壁内,超声造影、MR及CT均提示肿瘤血供丰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多支受累,因此未行手术。另1例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手术完全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心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超声心动图是首选的影像学评价方法,联合心脏MRI、CT及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该病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精确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使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设5~6个共面或非共面固定照射影靶区剂量3000cGy,单次剂量300~500cGy,6~10次,两周内完成治疗。结果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无1例发生放射性肝损伤或死亡,CR+PR为100%。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方法、术前评估和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通过临床表现、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并制定完备的治疗方案,术中沿肿瘤周边分离,最终整块切除肿瘤,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前结合多方面影像检查以准确诊断、评估,术中整块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