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识别冠心病的早期缺血心肌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中左前降支(LAD)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75%)。分别于PCI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获取左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室长轴观的高帧频二维超声心动图,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软件,检测其相关供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峰值应变以及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PCI治疗前:正常组应变-时间曲线轮廓整齐,波峰值较大,重度狭窄组应变曲线形态紊乱,多数节段波峰低平。重度狭窄组大多数节段、中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重度狭窄组部分节段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各冠脉狭窄组绝大部分供血心肌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收缩期在二尖瓣环及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狭窄组比较,在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狭窄组比较,仅整体扭转角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心尖水平最大旋转角度及左室收缩期整体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P<0.05)。各组左室短轴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无明显改善(P>0.05)。中重度狭窄组左室收缩期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应用2DSTI可定量评价左室心肌的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2)应用2DSTI能够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左前降支狭窄>75%的40例非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PCI治疗前1周内和治疗后3个月获取左心室短轴观二尖瓣环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及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的高帧频二维超声心动图,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软件,检测其相关供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峰值应变以及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和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PCI治疗前应变-时间曲线形态紊乱,多数节段波峰低平.在PCI治疗后3个月,缺血心肌节段的轮廓趋向规则,波峰明显升高.左心室大部分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心室短轴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收缩期心尖部最大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2DSTI可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的局部和整体功能,为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疗效的观察提供一种经济、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最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最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应变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收缩能.方法 应用应变成像对冠心病病人53例和正常人42名左心室前间隔与后壁径向、各室壁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进行测定,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病人缺血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应变表现为明显减低、消失,甚至倒置.冠心病组各室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径向、纵向峰值应变测值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结论 冠心病缺血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应变成像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直接二维测量法(D2D)、解剖M型(AMM)、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正常人心肌生物力学参数及其与心功能相关关系的方法,比较他们在临床运用过程优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分别应用D2D、AMM、TVI及STI测量并比较40例正常人收缩、舒张期心肌在长轴方向、短轴和圆周方向的心脏生物力学参数。结果: D2D显示:正常人收缩期纵向应变(LS)及应变率(LSR):下壁>后间隔>前间隔>后壁>前壁>侧壁(P>005);收缩期LS、LSR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3及-0550。AMM显示:正常人收缩末期径向应变(RS)及径向应变率(RSR)游离壁大于间隔:收缩期RS、RSR与左LVEF(r)分别为0533及0495。TVI显示:收缩期LS: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P<005);舒张早期LS中间段>基底段>心尖段;舒张晚期LS心尖段<基底段、中间段(P<005);收缩期LS、LSR与LVEF(r)分别为-0562及-0550。STI显示:收缩期LS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步递增;左室扭转运动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心肌收缩期平均LS及LSR与左室收缩功能参数间r的绝对值均超过055。结论: D2D通过直接测量左室长轴方向心肌长度的变化,间接计算LS与LSR;AMM克服了M型超声测量的角度限制,比较适合体位不合作的患者;TVI适合评价长轴方向室壁运动特征;STI对二维图像的超声斑点回声进行逐帧追踪,可以更准确测量局部室壁V、S等参数,定量评价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参数与传统超声测量LVEF相关性较好,但设备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检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左室壁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左室壁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例为高血压组,健康志愿者28名为对照组。应用分层应变技术测量两组左心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及左心室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心内膜层、中层及心外膜层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房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舒张末厚度、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e′)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分层应变参数比较,两组心肌各层纵向应变均呈梯度特征,即心内膜层心肌中层心外膜层。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左心室心肌总体纵向应变心外膜层、心肌中层、心内膜层纵向应变减低(P0.05);高血压组基底段三层心肌纵向均减低(P0.05);中段心外膜层、心肌中层、心内膜层纵向应变减低(P0.05);心尖段心内膜层、心肌中层、心外膜层纵向应变均减低(P0.05)。结论分层应变技术可定量分层评价高血压心肌肥厚病人左室心肌的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与健康人间各参数的差异,证实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存在.方法 搜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就诊的42例DCM患者作为DCM组和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应用GE Echopac软件测量得到DCM组和对照组患者心尖四腔心的左心室壁的径向应变、应变率,左心室侧壁、室间隔、心尖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对比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1) DCM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l),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CM组患者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以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3)对照组左心室侧壁的中间段、基底段以及心尖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呈顺时针扭转,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的中间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左心室侧壁基底段、心尖段、室间隔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均呈顺时针扭转.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中间段和基底段、心尖段以及室间隔基底段的扭转角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左心室呈较小角度的纵向逆时针扭转(0.76°±2.63°),而DCM组患者左心室呈纵向顺时针扭转(- 1.58°±3.42°),两组扭转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DCM组患者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均与左心室的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具有相关性(r=0.409,P=0.007; r=0.396,P=0.009).结论 应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通过分析各节段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扭转角度等参数,证实DCM患者心脏存在着一定角度的纵向顺时针扭转,DCM患者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可能是形成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在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RF)左室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正常对照组(28例)、CRF组(5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CRF组与对照组各节段的纵向、径向和圆周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结果对照组左室长轴纵向应变在心尖部最大(P〈0.05);短轴径向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圆周应变在前间隔和后间隔基底及中间段高于同水平心尖段(P〈0.05)。与对照组比较,CRF组纵向、短轴径向及圆周应变值均降低(P〈0.05)。结论斑点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价CRF患者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及整体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67例CHD患者和34例对照者,CHD患者根据是否有心肌梗死分为心绞痛组(A组,36例)和心肌梗死组(B组,31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获得左室6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值(SLs)、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SL)、舒张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SrLe)。结果 A组和B组PCI术前心肌缺血节段SLs、SrLe及GSL较对照组低(P〈0.05);与PCI治疗前比较,A、B两组PCI治疗后3个月相应节段的SLs、SrLe及GSL明显提高(P〈0.05),且A组较B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 PCI治疗能有效改善CHD患者左室功能。2D-STI技术可定量、客观的评价这一变化,为PCI疗效评定和CHD预后判定提供了一种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右室心肌的应变能力。方法:对31例CHF患者及31例正常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采集并存储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二维图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在二维应变模式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各收缩期峰值应变在两组间的差异。同时测量并分析右室面积变化率和右室射血分数与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的相关性。结果:CHF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与右室面积变化率及右室射血分数均呈正相关(r=0.567,P0.01;r=0.546,P0.01)。结论:CHF患者的右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左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应变特征。方法:164例健康儿童分为婴、幼儿组24例(0~2岁,A组)、学龄前组32例(3~5岁,B组)、学龄期组33例(6~9岁,C组)、青春前期组19例(10~13岁,D组)、青春期组56例(13~18岁,E组)。获取并存储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观连续3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应用GE EchoPAC工作站分析并获得左室18个节段的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结果:1健康儿童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不同年龄组SR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左室前间隔基底段SR与心率有较弱关系(R2=0.025,P=0.042),其余节段SR与心率及年龄均无关。2健康儿童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前间隔与前壁中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室壁节段间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少数节段外,同一室壁不同水平节段比较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自婴幼儿至成年期左室局部心肌径向应变测值较均一,可作为评价儿童心脏收缩功能随访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室心肌功能与心外膜脂肪厚度(EA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糖尿病组,另外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尖四腔切面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各节段纵向应变值,比较2组右室收缩期各节段纵向应变值差异,以及糖尿病组EAT与右室收缩期各节段应变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EAT显著增厚,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EAT与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值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0.49、-0.57、-0.59,P0.05),EAT与低密度脂蛋白(LDL)、BMI呈正相关(r=0.55、0.4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T是右室收缩期心肌纵向应变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右室心肌功能受损,EAT越厚,右室心肌功能受损害更为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EAT与右室心肌结构和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电影序列的特征追踪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探索其与急性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的关系,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应变演变规律。方法入组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12 h内接受急诊PCI,术后2~5 d,行心电门控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采集电影序列图像,同时行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得到短轴强化序列图像。其中20例3~5月后复查MRI。应用Tom Tec 2D CPA软件分析电影序列,得到局部心肌应变指标,(包括各节段内膜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峰值),和整体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值),应用Segment分析软件计算延迟强化序列各个节段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结果本研究74例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为(11.81±7.28)%。分析得到537个无梗死节段,425个非透壁梗死节段,182个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峰值基底段无梗死节段(–23.90±10.92)%、非透壁梗死节段(–18.94±10.51)%、透壁梗死节段(–14.24±9.05)%,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16)。圆周应变峰值中间段无梗死节段(–22.13±9.98)%、非透壁梗死节段(–17.47±8.72)%、透壁梗死节段(–12.71±8.92)%,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圆周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2.46±10.31)%、非透壁梗死节段(–19.51±12.49)%、透壁梗死节段(–13.81±11.13)%,两两比较发现,透壁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低于无梗死节段(P=0.000)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1),但无梗死节段与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与中间段,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及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尖段三个阶段指标分别是(–20.26±12.42)%,(–14.82±11.29)%,(–11.94±9.73)%,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43)。径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无梗死节段(31.92±17.47)%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2.35±1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透壁梗死节段(17.78±1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径向应变峰值在中间段无梗死节段(32.13±16.37)%、非透壁梗死节段(25.20±15.85)%、透壁梗死节段(15.20±10.48)%,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径向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7.42±14.94)%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0.51±15.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透壁梗死节段(16.59±1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PCI术后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纵向应变及径向应变达峰值均较急性心肌梗死时有升高趋势。其中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纵向应变(取绝对值)较PCI术前升高[(–16.88±9.92)%比(–19.46±11.31)%,P=0.018;(–12.02±9.46)%比(–16.67±11.29)%,P=0.000];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径向应变较PCI术前升高[(–13.83±9.47)%比(17.20±10.63)%,P=0.035;(18.36±12.85)%比(24.55±14.8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在急性期局部心肌应变在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之间有差别。PCI术后3~5个月,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纵向应变较急性期时改善,而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径向应变改善。心脏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技术与钆对比剂延迟技术相结合,可从功能学和组织学特征两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比较早期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策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103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和部分血运重建组(IR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及1年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左心室心尖部及基底部的收缩期扭转数据。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心尖及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净扭转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尖段旋转角度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仅在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峰值与部分血运重建组患者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整体净扭转峰值有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5°vs. 16.3°±5.1°,P0.01)。结论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更好地改善左心室收缩期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孤立性CLBBB患者35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其分为A组(LVEF≥50%,18例)和B组(LVEF50%,17例)。另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集各组二维超声数据,采用Simpson法测定LVEF。记录并比较各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的三维应变数据: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C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LVGAS),以及各组间左心室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三维应变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各三维应变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与B组LVGLS、LVGRS、LVGCS、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组LVGLS、LVGRS、LVGCS及LVGAS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局部三维心肌应变数值均呈递减改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参数诊断CLBBB合并心功能减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5~0.910,准确性较好,其中LVGLS的敏感性(96.4%)及特异性(76.7%)高于其他应变参数。结论:CLBBB患者左心室心肌不协调运动,主要以前壁及前间隔的改变为主;左心室不协调运动导致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功能减低。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早期、敏感、准确地评价CLBBB患者的左心功能,其中LVGLS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四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构型尚未改变时的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应变与节段应变功能,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异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同时段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45例,应用四维应变成像技术检测,自动生成左室收缩功能参数:1常规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心搏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球形指数(Spl);2整体应变参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室整体面积应变(LVGAS)、左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3节段应变参数:选取左室节段纵向应变(LVRLS)、左室节段面积应变(LVRAS)等。将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左室收缩功能常规参数:EDV、ESV、SV、CO、EF、Sp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室整体应变参数:LVGLS、LVGRS、LVGAS、LVGC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左室节段应变:LVRLS、LVR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RLS以基底段的前、后间隔壁,中间段的后间隔壁、下壁,心尖段的间隔壁与下壁最为明显;LVRAS以基底段的后间隔壁、中间段的前、后间隔壁、下壁最为明显。结论:四维应变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研究双腔起搏器患者左心室旋转与扭转运动的特征,以探讨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40例安置起搏器术后7d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组)和4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获取左心室短轴心底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量左心室短轴二水平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计算峰值扭转角度.结果 收缩期峰值旋转及扭转角度比较:起搏器组心底水平左心室前室间隔(-1.3°±2.4°.)、侧壁(-8.3°±2.2°)、后室间隔(-7.0°±2.5°),心肌峰值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减低[(-7.1°±2.9°)、(-12.0°±2.5°)、(-11.7°±2.5°)](均为P<0.05),心尖水平前室间隔(11.1 °±3.2°)、下壁(10.4°±2.7°)、后室间隔(10.0°±3.3°).心肌峰值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6.5°±2.7°)、(7.3°±2.8°)、(7.0°±2.1°)]增强(均为P<0.05).心底部峰值旋转角度减低,心尖部心肌峰值旋转角度增强(均为P<0.05),左心室扭转角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起搏器术后左心室存在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变化,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于旋转与扭转运动的研究,为临床心功能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研究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获得31例对照组及56例冠心病(组)患者的高频帧二维图像,用二维斑点追踪软件测量左心室短轴基底部及乳头肌水平的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50%~75%者后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后壁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狭窄76%~98%者侧壁基底段、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间隔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中间段、侧壁中间段、后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冠脉次全及完全闭塞者各节段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乳头肌各节段心肌平均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绝对值呈负相关(r=0.547,P<0.01).结论:当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时,二维超声心动图无明显改变,但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已明显降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精确评价缺血心肌的局部应变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测定、比较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前的EDV、ES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的EDV、ESV值明显降低,LVEF值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EDV、ESV、LVEF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研究组心尖帽、前间隔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的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SV)值均明显降低,局部射血分数(rLVEF)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PCI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应用RT-3DE能够对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ST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左心局部及整体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对32例CAD患者(CAD组)分别于CABG术前、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STI获得左室六个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值(SLs)、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SL)、舒张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SrLe),同时设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术前心肌缺血节段SLs、SrLe及GSL减低(P均<0.05);CAD组术后3个月相应节段的SLs、SrLe及GSL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均<0.05)。结论 STI技术可定量、客观的评价左心功能变化,此为CABG疗效评定和CAD预后判定提供了一种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