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光文  曾婧  毛宗福 《山东医药》2010,50(39):98-99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双黄连提供指导。方法以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68例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剂患者的完整住院病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别及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合并用药为双黄连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医师生应充分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注意合理应用,以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上报的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122例不良反应中,84例(68.85%)在患者不合理用药时出现,38例(31.15%)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过程中,因为其他原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2.40,P0.05)。122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中男85例(69.67%);多于女37例(30.33%)。不同年龄段都有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大,而10岁的儿童发生率最低。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18.85%(23/122),其次为痰热清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分别占13.93%(17/122)和12.30%(15/122);参麦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66%。本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心悸、胸闷、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11/2016-11在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2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1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时间、剂量、消化道病史、胃黏膜保护剂使用情况和吸烟史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随着时间逐渐增长,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χ~2=11.526,P0.01);服药时间低于3 mo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显著低于服药超过3 mo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0,P0.01);小剂量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低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7,P0.01);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有消化道病史或吸烟史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容易造成上消化道出血(P0.05),阿司匹林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同时服用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肺结核病合并高血压病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肺结核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即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老年肺结核病且无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血压水平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男性发生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发生率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肝肾害的占比最大,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第八对颅神经损害、周围血细胞减少、药物热、皮疹、关节肿、末梢神经炎。结论老年肺结核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较复杂,临床上应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未来老年2型糖尿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7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仔细阅览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同时记录治疗情况,包括用药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将700例患者中发生用药不良反应者纳为用药不良反应组,其他纳为非用药不良反应组,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诸如性别、年龄、吸烟史、并发症等,经检验初次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为自变量,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700例住院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用药不良反应者124例,发生率为17.71%。主要累及患者内分泌系统,后依次为皮肤及附件、全身性损害、胃肠道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局部损害、肝胆系统等;124例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包括69例(55.65%)可预防性用药不良反应,其他55例(44.35%)均为不可预防;15例(12.10%)患者属于严重用药不良反应,其他109例(87.90%)患者均为一般用药不良反应。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证实,女性、高龄、并发症多、用药种类多、住院时间长、入院次数多均可能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程度多轻微,女性、高龄、并发症多、用药种类多等均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及分析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到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217例,对其临床归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判标准,评判其用药的依从性高低,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对应的干预措施。结果随访217例高血压患者3个月,统计得知用药依从性较低患者76例(35.02%);依从性较高患者141例(64.98%)。依从性低的患者较依从性高的患者的年龄偏大、缺乏疾病认知、不遵医嘱用药、存在不良心理、药物不良反应多,这些相关因素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因素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采取的干预措施有: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及其家属反复叮嘱用药方法及用量;开展高血压疾病常识讲座及发放认识手册;不定期随访及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给予对应的心理干预处理;针对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症状,以确保患者能正常用药及保障药物的降血压效果。结论根据影响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的不同,针对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硫唑嘌呤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小剂量硫唑嘌呤(AZA)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09例接受小剂量AZA治疗的风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物不良反应(ADR)关联性评价进行筛选.结果 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继发感染最常见;100 mg/d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50 mg/d者(P<0.05);联合其他改变病情抗风湿病药(DMARDs)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独用药无差异(P>0.05);联合激素者白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较无联合激素者迟(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SLE组(P<0.01).结论 小剂量AZA不良反应多数比较轻微,发生率与剂量相关;联合用药并不一定增加AZA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联合激素治疗者白细胞下降可能较晚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手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的临床反应,分析常见不良反应的相关特点。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151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初次静脉应用双膦酸盐治疗病例,记录患者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和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肌酐清除率、Ⅰ型胶原C端肽交联(β-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epeptide,P1NP)、术后用药时间、常见不良反应等数据;按患者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分别分组,分析术后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比较术后2周内与术后≥2周用药时间与常见不良反应(发热、肌肉酸痛、腹泻、排尿困难、结膜充血、恶心、头晕和头痛)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在年龄分组中,80~89岁年龄段组术后用药时间(18.4±21.7) d与不良反应发生率(25%)的相关系数为-0.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年龄组都提示术后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无相关性(P0.05);在BMI、骨密度分组中,术后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后2周内应用组"与"术后≥2周应用组"之间,发热、肌肉酸痛、腹泻、排尿困难、结膜充血、恶心、头晕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静脉应用双膦酸盐的时间间隔应适当延长;在骨科手术后静脉应用双膦酸盐时,早期应用(2周)或晚期应用(≥2周)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55例,年龄≥80岁(INR在1.6~2.5之间);老年组45例,年龄65~79岁(INR在l.6~2.5之间);中年组37例,年龄65岁(INR在2.0~3.0)。入选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INR测定值及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标,比较3组患者口服华法林5年时的不良反应及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5年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三组患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5年时,高龄老年组华法林组剂量(2.89±0.52)mg,INR(2.15±0.31),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INR(2.2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INR(2.55±0.60),华法林剂量及INR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1月~2009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治疗的NVAF患者115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22例。所有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58例,≥80岁)和老年组(57例,65~79岁)。所有患者用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均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2.5mg/d,采用低强度抗凝,目标INR l.6~2.5,依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随访5年,记录达到目标INR的华法林用量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监测5年,两组患者达到目标INR稳态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急性脑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7.2%vs.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下,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6~2.5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00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肿瘤化疗期间,应给予患者科学的药物治疗干预和指导,确保疗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服用华法林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INR在2.0~3.0时,观察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88~3.75 mg/d(2.25±0.12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2.25mg~4.50 mg/d(3.25±0.34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与抗栓相关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脑心通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泮托拉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涿州市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AECOPD患者152例,根据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并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50例、小剂量组51例和大剂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小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泮托拉唑(40 mg/次,1次/d),大剂量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泮托拉唑(40 mg/次,2次/d);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转出RICU时间,并观察3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转出R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转出R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期间,3组患者其他原因所致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上腹痛、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患者反酸、出血、消化道出血所致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出血、消化道出血所致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患者上腹痛、腹胀、反酸、出血、消化道出血所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40 mg/次,1次/d)与大剂量(40 mg/次,2次/d)泮托拉唑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有利于缩短转出RICU时间且不增加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泮托拉唑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同时,实验组与观察组相比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因而需要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用药监护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9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用药监护措施。结果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及用药因素有关,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合理使用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采取合理的用药监护措施,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炎(RP)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放射治疗科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癌症患者65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类型、有无接受同步化疗、基础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借阅患者既往放疗记录,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受到某种照射剂量肺组织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Vdose)、平均肺剂量(MLD)和总剂量;检测RP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65例患者中发生RP 16例,RP发生率为24.6%。不同性别、肿瘤类型、FEV_1、FEV_1/FVC及有无接受同步化疗患者R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有无吸烟史患者R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RP患者V10、V20、V30、V40和总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MLD高于未发生RP患者(P0.05)。放疗后RP患者血清TGF-β水平高于放疗前(P0.05)。结论 RP的发生率较高,且年龄、吸烟、MLD与RP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用药剂量为40 mg/d,对照租用要剂量为20 mg/d,对比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对照组为8.1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显著,并且不会提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甘肃省凉州区使用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FDC试点个案调查表的不良反应记录、病案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615例肺结核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6例(31.87%);轻度不良反应132例,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7.35%,中度不良反应55例,占不良反应的28.06%,重度不良反应9例,占4.59%;肝脏损害(ALT)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占59.54%;55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12.36%;FDC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标准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05)。结论肝脏损害是影响肺结核病患者抗痨治疗的主要原因,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药物剂量要严格控制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建议增加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扩展免费诊疗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和门诊就诊的NVAF患者75例,男性53例,女性22例。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38例,80岁)和老年组(37例,65岁~80岁)。两组患者根据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剂量。治疗前和治疗中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栓塞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皮疹、便潜血阳性等)。结果连续监测1年,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均为5~15 mg/d,平均应用剂量分别为(10.00±2.50)mg/d和(10.13±2.63)mg/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服药前比较,高龄老年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与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和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均无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适当利伐沙班(5~15 mg/d)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