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的64例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小时、12小时血管再通率、血管未通率以及不良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6个小时、12个小时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以及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对降低个体患者死亡率、不良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时采用静脉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8例,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分别记录两组症状发生率、血管再通率,并探讨溶栓时间与血管再通率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69.23%(27/39),明显高于对比组5.13%(2/39),研究组各项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中6 h内再通率87.50%(21/24),明显高于6h~12 h的40.00%(6/15)。结论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并降低各类临床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在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26例。其中观察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未进行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病6 h内进行溶栓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发病后6~12 h进行溶栓的患者(P0.05)。结论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加入静脉溶栓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85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变化、症状缓解率、再通率、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改善≥50%比例、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率、症状缓解率、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埂塞能够提高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改善效果和再通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8例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37例患者达到再通标准,再通成功率为77.08%,11例未达到再通标准,发病后6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要优于6-12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两组再通成功率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成功行心肺复苏术的AMI患者83例,根据是否行静脉溶栓治疗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术后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术后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术后AMI患者行积极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利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3.33%,对照组为6.67%;观察组病死率为0%,对照组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对比国产尿激酶及进口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选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12h内,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尿激酶200万U(40例)或链激酶150万U(23例)静脉溶栓,并与对照组(26例)比较,观察血管再通及副作用情况。结果:尿激酶再通率70.0%,链激酶再通率69.6%,P>0.05。两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在早期阶段开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接受的一般性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所取得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发现观察组为76.9%,对照组为61.5%;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时候,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相对于临床一般性的治疗方法,在早期阶段予以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将显著提高患者冠脉再通率,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0.5h、1.0h、2.0h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发生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0.5 h、1.0 h、2.0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为1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5±1.2) d,短于对照组的(11.0±1.6) d (P<0.05)。结论瑞替普酶有助于提高AMI患者血管再通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且不增加不良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风险,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梗塞(AMI)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以60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不良反应、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6.7%,明显高于未溶栓的对照组(53.3%),4周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 0.01);溶栓距发病时间<6 h者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明显优于尿激酶100万U(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尿激酶两种剂量的不良反应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 75岁 )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高龄 AMI患者 70例 ,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 34例为溶栓组 ,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 36例为未溶栓组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结果。  结果 :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 6 8%。病死率溶栓组为 15 % ,未溶栓组为 2 5 % ;溶栓组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冠状动脉再通者中 30 % ,未通者中 5 5 % ,病死率再通者中 4.4% ,未通者中 36 .4%。  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AMI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心力衰竭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0.5h、1.0h、2.0h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发生率、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0.5 h、1.0 h、2.0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过敏反应、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为1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5±1.2) d,短于对照组的(11.0±1.6) d (P<0.05)。结论瑞替普酶有助于提高AMI患者血管再通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且不增加不良临床事件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风险,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方案治疗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和重组连接酶进行溶栓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再通率,且安全可靠,医疗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疗条件选择最佳的溶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可有效提高ACI患者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则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阻塞冠脉再通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塞冠脉再通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阿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冠状动脉(冠脉)再通与早期T波倒置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34例AMI患者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7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4.71%和15.79%,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直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采用静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的疗效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 h内完成治疗的患者再通率高达88.0%,相比与6~12 h内完成治疗的患者有着明显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其疗效更加显著,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90例)和药物组(90例),分别给予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67.8%vs 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均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各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6 h和12 h NIHSS评分显著改善,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3.3%vs 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