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TE观察97例房间隔缺损(ASD)、84例室间隔缺损(VSD)及7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在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监测封堵器释放全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256例先心病患者除5例ASD外其余均封堵成功,术后1周~6月超声随访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24例,ASD48例,VSD46例)均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98.3%,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7d、1月和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hybrid procedure)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辅助下,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45例,室间隔缺损(VSD)72例,Ⅰ型肺动脉闭锁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VSD 1例.结果:127例中120例成功实施杂交手术,65例采用对称性封堵器,55例采用偏心性封堵器;7例中转常规体外循环手术.所有患者术后5~7 d出院.随访3~24(10.2±1.9)个月,术后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心功能Ⅰ级,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左、右室流出道狭窄,无心律失常及封堵装置移位.结论:食管超声心动图辅助下利用杂交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疗效可靠、手术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63例为房间隔缺损(ASD),24例为室间隔缺损(VSD),13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AD)。术前通过床旁心脏超声对缺损部位、范围以及程度进行检查,手术过程运用超声心动图实施监测,封堵术成功后立即观察分流是否消失;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通过分析,本文所选的100例患者中,97例封堵成功,3例存在残余分流。VSD残余分流2例,PDA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实施封堵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OD)及肺动脉内径(PAD)均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前后左心室内径(LVD)、主动脉内径(AO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和PDA患者实施封堵操作后AOD即LVD均明显比术前小,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手术前后RVEOD、PA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显著,术后随访能够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13例的资料,男98例,女115例;年龄2~68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8例,室间隔缺损(VSD)38例,房间隔缺损(ASD)8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5例;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方法,术前和术后进行左、右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达98.59%(210/213),并发症发生率为1.41%(3/213),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复查随访,原有杂音均消失或者明显减弱,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分流。结论:利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特点,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于2014-2至2014-10在我院检查并治疗的单纯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VSD大小(4.6+0.9)mm,单纯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超声实时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一年超声随访,观察患者封堵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例经食管超声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封堵后残余分流大于2衄,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术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未发现瓣膜损伤、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外周血管损伤等介入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独立安全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无需使用大型造影设备,减少了病人及医护人员射线损伤及手术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临床效果,评价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一2010年9月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患者有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有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有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结果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封堵成功19例,成功率90.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封堵成功12例,成功率92.3%;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封堵成功9例,成功率100%。结论在导管介入术后,随访1~3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高效、安全、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先心病复合畸形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7.9±13.5)岁,平均体重(38.8±22.0)kg。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ASD并室间隔缺损(VSD)10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6例,VSD并PDA5例,PDA并PS1例,VSD并PDA并ASD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封堵术,再行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术后2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3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7例合并PS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46.1±15.1)mmHg下降到术后(17.6±3.8)mmHg(P〈0.01),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1例VSD并ASD患者术前心电图提示双束支传导阻滞,术后观察10d仍存在,给予置人心脏永久起搏器。2例VSD并PDA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水平微量分流,6个月时随访分流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严格掌握介人治疗适应证,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成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13例在本中心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多孔型ASD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8~67岁,平均(39.6±15.6)岁。术前通过超声心动图确诊ASD诊断,13例患者存在27处缺损。彩色多普勒探及均为左向右分流、无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全部患者在本中心通过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治疗ASD。术后通过门诊体检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术中超声测量ASD大缺损和小缺损的平均(19.2±5.9)mm和(7.3±3.9)mm。13例患者共使用14枚封堵器,封堵器大小为16~40mm,平均(29.1±7.4)mm。封堵器释放后经胸超声监测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中仅1例患者存在微量分流,心腔大小不同程度回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多孔型ASD通过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已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对ASD介入封堵后并发的房室传导阻滞鲜有报道。我们总结了1例ASD介入封堵后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经验。1临床资料患儿女,年龄5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入院。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继发孔型ASD,直径20 mm,术前  相似文献   

13.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操作简单,封堵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大,患者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 (atrialseptaldefect,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 3例患者 (ASD 19例 ,PDA 4例 )。所有病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及食道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2 3例患者术后 2 4h、1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有 2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1 2 %。术后 6个月随访TTE检查示所有病例均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封堵器是治疗ASD和PDA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4—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CHD患者7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ASD合并VSD 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ASD、VSD及PDA封堵术均采用国产蘑菇伞Amplatzer法。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封堵成功73例患者(除1例ASD患者,1例VSD患者和1例PDA患者)。随访1~24个月无残余分流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介入治疗CHD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kg,平均VSD直径(4.6±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VSD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3、6、12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残余分流大于2 mm,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对称型VSD封堵器直径(6.6±1.0)mm;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3.4)个月,随访1个月时2例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治疗是儿科心脏病、超声影像、麻醉、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等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治疗系统,适时的手术干预是治疗VSD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VSD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循环下修补术、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以及食管超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术等三大类.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VSD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