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研究心肌桥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3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检出率,观察心肌桥的发生位置、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的位置、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全部1523例患者中,201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1225例患者检出粥样斑块,231例患者检出心肌桥.心肌桥检出率为15.2%,共检出心肌桥235处.心肌桥位置:右冠状动脉1处,左主干1处,旋支1处,对角支3处,左前降支229处,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壁冠状动脉收缩期轻度狭窄为主.纯心肌桥97例.134例患者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144处,斑块位置:心肌桥近端111处,心肌桥段19处,心肌桥远端14处.心肌桥近端血管粥样硬化较心肌桥段、心肌桥远端发生率高,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的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心肌桥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血管,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多为轻度狭窄,血管合并粥样硬化,多见于心肌桥前端,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及心肌桥合并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心肌桥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114例心肌桥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其进行评估及分析。结果:肌桥合并粥样硬化组、孤立性肌桥组及对照组的焦虑率分别为70.5%、72.2%及17.5%(P0.01),抑郁率分别为24.2%、22.2%及12.5%。全体研究对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肌桥是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肌桥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关注其心理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我院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42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性心肌桥组(19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3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造影结果。结果两组在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存在2个或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邻近心肌桥部位,其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其邻近部位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加速其进展。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肌桥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发作的影响因素,并予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肌桥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硬化组78例与非硬化组72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危险因素,并予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此外,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根据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缺血组21例与非缺血组129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危险因素,并予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硬化组年龄、吸烟史患者比例、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比非硬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itic多因素分析可得: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均是心肌桥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缺血组年龄与狭窄程度3级患者比例比非缺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itic多因素分析可得:年龄、狭窄程度3级均是心肌桥缺血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吸烟均与心肌桥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年龄与狭窄程度与心肌桥缺血发作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306例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桥段收缩期压迫程度分为两组:A组(166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40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06例前降支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3.46%,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1.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心肌桥收缩期压迫50%的患者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可能与其加重了壁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不全有关。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的压迫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心肌桥近段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心肌桥和无心肌桥患者在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桥合并冠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A组),无心肌桥的冠脉粥样硬化者73例(B组),再进一步将A组根据心肌桥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分为A1组和A2组,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A2组的冠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A与B组、A1与A2组在年龄、胸痛、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组在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2组在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者因其特殊结构而较无心肌桥者更易受危险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冠脉粥样硬化,更早干预和更严格控制心肌桥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利于预防和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收缩期狭窄率越重其所需形成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越少,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可能是粥样硬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发生率、心肌桥的性质及特征以及与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院2004年1月至2016年6月因胸痛、胸闷、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心肌桥的特点。结果:(1)共收集25 204例患者,其中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的患者共2 203例,发生比例为8.7%,以男性居多,以前降支肌桥为主,中段居多。(2)心肌桥患者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支架置入相对较多。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以右冠为主。对前降支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析显示,27.7%(606例)的患者合并前降支狭窄,其中87%的患者以桥前血管狭窄为主。(3)纳入不同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桥前血管合并狭窄的发生率,发现性别、年龄是否≥57岁、是否合并心肌梗死、是否合并PCI术、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等不同组间,桥前血管合并狭窄的比例有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比例较高,男性多见,基本为前降支肌桥,部位以中段为著。桥前血管较壁冠状动脉、肌桥远段更易合并血管狭窄。年龄大的男性患者更易合并桥前血管狭窄,且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载心肌桥(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CA)的影像资料,观察载MB冠状动脉全程走行。结果不完全肌桥与完全肌桥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与正常组相比MB长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肌桥较不完全肌桥MCA邻近血管更易迂曲成角,而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与MB长度、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英敏  张清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05,17(3):249-250,255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造影术中检出的心肌桥患者92例的冠脉病变与临床资料。结果:1500例冠脉造影患者检出心肌桥92例,检出率6.1%;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71.7%,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10.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心肌桥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320排螺旋CT对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50例进行CT冠脉成像检查,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分型及厚度等,比较有无心肌桥的存在时邻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检出心肌桥123例,检出率14.47%。肌桥位于左前降支121例、中间支2例,均为单支冠脉一段受累。左前降支近段12例,中段102例,远段9例,肌桥长度与位置无关系。壁冠状动脉以表浅型多见,左前降支肌桥121例中的61例于近段检出钙化斑块70处,而其余非肌桥病例110例左前降支近段发现钙化斑块71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更易发生在肌桥病例的左前降支近段,但斑块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长度范围与肌桥的是否存在无关(P0.05)。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能够使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清楚的显示,其肌桥检出率高。对肌桥及肌桥附近血管的观察可尽早发现粥样斑块,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16例心肌桥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2.85%;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3例。16例病人中,心电图ST-T改变11例,有4例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结论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单纯MBMCA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9例记为对照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伴粥样硬化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等基本临床资料,各项冠状动脉检测指标(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性别、心率、病程、高血压与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OR=1.421,P=0.037)、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2.147,P=0.042)以及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2.579,P=0.002)均是影响壁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性因素(OR=2.736,P=0.012)。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和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两者存在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20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单纯肌桥组和复杂肌桥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肌桥长度、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吸烟、血糖、血脂等因素。结果复杂肌桥组的收缩压、脉压、血脂、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单纯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Log 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脉压、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是否合并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显著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和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收缩压、脉压、心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的53例心肌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心肌桥的检出率为3.29%(53/1610),心肌桥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发生率约为26.4%,孤立性心肌桥与心肌桥并发冠心病在传统的冠心病易患因素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收缩期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桥长度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的检出率为3.29%,心肌桥患者心肌桥长度与收缩期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能是心肌桥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经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CTA)证实的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支架,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支架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再狭窄5例(7.81%),对照组发生再狭窄19例(33.93%),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造影复查中两组的相关管腔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最小管腔内径观察组(2.26 mm±0.58 mm)要大于对照组(1.45 mm±0.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单纯肌桥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再狭窄发生率较高,但对于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近端的血管严重病变,其疗效不受心肌桥影响,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肌桥病例.结果 18例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长(7 mm~26 mm),平均14.7 mm,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3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其余均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住院期间心肌桥病变均未行PCI治疗.β受体阻滞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1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无症状短肌桥不需要治疗;无论肌桥长短,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冯仕勇  许勇 《山东医药》2011,51(13):66-6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LAD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LAD单支狭窄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及216例造影正常患者的冠脉造影影像,比较各组肌桥的发生率,并对发生肌桥患者的年龄及肌桥的基本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肌桥均位于LAD,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AD肌桥的发生率为15.8%,明显高于造影正常组(6.0%)(P〈0.05)。各组肌桥患者的年龄、肌桥距LAD开口距离、肌桥长度及收缩期肌桥的缩窄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