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8年9月接诊的临床怀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640层冠状动脉CT成像,并于两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记录每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显示的斑块情况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颈动脉斑块类型,用逻辑线性回归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总数、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总数及混合斑块总数、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总数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关系更密切[B=0.353,Exp(B)=1.423,P=0.019],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关系更密切[B=0.620,Exp(B)=1.929,P0.001],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关系更密切[B=1.443,Exp(B)=4.232,P0.001]。另外,年龄越小、男性患者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关系更显著[B=0.432,Exp(B)=1.540,P=0.025]。危险因素在斑块进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混合斑块总数的相关性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男性:B=0.677、Exp(B)=1.968,女性:B=0.675、Exp(B)=1.964];颈动脉强回声斑块与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总数关系在女性中更明显[B=1.927,Exp(B)=6.867,P0.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应重视在年龄与性别方面的差异,危险因素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亦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1],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无论颈动脉斑块位于何处,都可以增加患者发生脑卒中和脑梗死的风险.本文拟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64例)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面积、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面积、TG、TC、LDL-C、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中药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抑制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血液生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颈动脉超声检查出颈动脉斑块患者191例,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102例和稳定斑块组89例,检测患者血生化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TG、TC...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单支组(52例)和多支组(4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及Gensini评分、顺应性、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和心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超声学变化与冠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组、多支组IMT、Crouse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支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多支组。单支组、多支组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硬化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顺应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多支组,不均质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多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顺应性与Gensini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预测脑梗塞的作用。方法:对脑梗塞组(100例)患者和非脑梗塞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3%(83/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斑块检出率19%(P0.01)。脑梗塞组的颈动脉软斑(26%:5%,P0.05)及混合斑检出率(44%:1%,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型脑梗塞的颈动脉软斑(57.1%:17.1%,P0.05)及混合斑检出率(95.2%:2.9%,P0.01)显著高于轻型脑梗塞。结论:脑梗塞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塞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塞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4例,男性95例,女性59例,根据MR扫描结果,对斑块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男、女性的斑块成分差异。结果男性斑块内富脂质坏死核(42.1%vs 20.0%,P=0.005)和薄或破裂纤维帽(59.7%vs39.5%,P=0.046)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斑块内钙化的发生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74.6%vs 65.3%,P=0.225),男性与女性斑块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vs 22.0%,P=0.7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男性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脑卒中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检查出颈动脉斑块的中老年人群上探讨血脂各项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检出斑块的患者27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130例和稳定性斑块组140例。对所有对象检验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在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进行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OR=1.27,95%CI 1.02~1.58,P=0.032)、TC/LD-LC(OR=1.67,95%CI 1.17~2.38,P=0.005)、apoB(OR=4.53,95%CI 1.21~16.94,P=0.025)、apoB/apoA1(OR=17.85,95%CI 3.63~87.87,P<0.001)等指标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apoA1(OR=0.18,95%CI 0.04~0.87,P=0.032)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指标apoB/apoA1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oB/apoA1可能是中老年人发生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临界病变及不同斑块性质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患者,并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242例患者分为薄帽纤维粥样斑块(TCFA)组113例,厚帽纤维粥样斑块(ThCFA)组90例,病理性内膜增厚(PIT)组39例。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TCFA组病例最多,为46.69%,ThCFA组为37.19%,PIT组为16.12%。TCFA组糖尿病(30.09%vs 26.67%、12.82%)、脑血管事件(16.81%vs 6.67%、5.13%)、高密度钙化面积[(11.3±8.4)%vs(3.4±3.3)%、(1.3±1.0)%]、最小管腔面积≤4.0mm2(17.7%vs 7.8%、15.4%)比例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P0.05,P0.01)。3组双侧颈动脉斑块比较,TCFA组显著高于ThCFA组和PIT组(38.1%vs 25.6%、18.0%,P0.01)。结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TCFA类型为主,其冠状动脉斑块钙化成分、双侧颈动脉斑块比例、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SAP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4组入选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4组入选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4组入选者IMT和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AMI组、UAP组和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AMI组高于SAP组,UAP组高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IMT和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差异,其中AMI和UAP患者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神经内科2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住院患者10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脑梗死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血压、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的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1例病人,年龄43岁~85岁,同步行颈部血管彩超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分析两者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有显著相关性。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冠心病风险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可预测冠心病,软斑阳性预测价值最大,软斑、硬斑与混合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斑块有较好统一性,颈动脉彩超可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筛查冠心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