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了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对其立体视恢复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且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率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的立体视的恢复率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部分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从立体视恢复上考虑,当患儿全矫配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度。术中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对35例部分词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3.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及手术方式。方法 对38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手术,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平均值做斜视度的矫正。手术方式按远近斜视度来设计:辐辏过强型者行内直肌徙后术;基本型者行内外直肌手术;分开不足型者行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38例中治愈34例占89.5%,4例良好占10.5%,21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戴全矫镜;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按戴镜以及裸眼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以矫正眼位并尽可能恢复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72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手术量、术后眼位及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72例中,61例术后正位(≤±8△),正位率84.72%,52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占72.2%。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照戴镜后残余斜视度设计。观察术后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改变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48例(85.72%)戴镜正位(斜视角-8△~+8△),欠矫(戴镜斜视角〉+8△)6例(10.71%),2例(3.57%)过矫(戴镜斜视角〉-8△)。末次随访时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检查,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因素,与发病年龄(P=0.02)、斜视发病至手术时间(P=0.003)、术后正位率(P=0.008)三项密切相关。结论当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术后仍需戴镜。  相似文献   

6.
张清生 《眼科新进展》2002,22(4):271-272
目的 探讨手术疗法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对42例确定为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患儿,配载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大度数的眼镜4周后,仍有斜视的患儿行手术矫正治疗。结果 术后眼位全部纠正,视力平均增加0.38,双眼同视功能恢复率100%,融合和立体视恢复率分别达到80%和76%。弱视治愈率89.5%。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矫治中应用手术治疗可促进视力和视功能的迅速提高和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戴镜时限对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散瞳后进行验光全矫配镜。按术前戴镜时限分为A、B两组,A组为术前戴镜0.5 a且斜视度稳定的患儿30例;B组为术前戴镜1.0 a且斜视度稳定的患儿30例。每组患儿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0.5 a的视力、眼位、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0.5 a随访时,戴镜正位54例,过矫1例,欠矫5例。术后0.5 a复查时,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其中,A组无同时视及拥有一级视功能、二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者分别为10例、2例、4例、14例,拥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例;B组无同时视及拥有一级视功能、二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者分别为5例、3例、4例、18例,拥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8例。A、B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位的正位率、各级视功能保留率、拥有近立体视功能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术前戴镜0.5 a即可以行手术矫正眼位,以期尽早改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不能在戴镜0.5 a时手术,则宜在戴镜 1.0 a 时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Ⅰ~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分析内斜视儿童眼位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行共同性内斜视矫正手术并且术后随访眼位正位(≤±8△)的连续性病例111例.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儿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儿的立体视锐度.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内斜视类型之间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斜视类型、弱视治疗时间、手术年龄、两眼屈光参差差值、术后斜视度对周边融合建立的影响,并采用优势比(OR)进行比较.结果 111例内斜视儿童中,术后获得周边融合者68例(61.3%),其中获得中心融合者6例(5.4%);56例(50.5%)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手术年龄(b=-0.842,P<0.01)、弱视治疗时间(b=-0.135,P<0.05)、最终随访的斜视度(b=-1.305,P<0.05)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呈负相关;两眼屈光参差差值与术后周边融合的建立不相关(b=-19.670,P>0.05).4种内斜视类型之间术后周边融合建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77,P<0.01),周边融合建立的困难程度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OR=1.0)、非调节性内斜视(OR=3.00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OR=4.475)、高AC/A型内斜视(0R=82.217).结论 内斜视儿童手术年龄愈早、术前弱视治疗时间愈短、术后斜视度愈小,术后愈易建立周边融合;4种内斜视类型中,建立周边融合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先天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内斜视.  相似文献   

10.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调节性内斜视范畴 ,此类斜视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远视 弱视 、 、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旁中心注视 给予正球镜矫 ,正后 斜度减少 但不能完全消失 视远视近 , , ,均有内斜 斜度比较稳定 非调节因素引起的 , ,斜视需手术矫正[ 1, 2] 但是 在手术时机选 。 ,择问题上 各家意见不一[ 3-5] 本文观察了 78 , 。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建立情况 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部分调节性内斜 ,视患儿的立体视觉建立的影响 进而…  相似文献   

11.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观察中山市中医院眼科阎海,玉雪菁,阎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指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并存的共同性内斜视。本文38例共同性内斜视儿童、经戴足屈光矫正眼镜后,斜视度明显减轻,对剩余的内偏斜视度,采用手术矫正,术后重新配戴矫...  相似文献   

12.
儿童竞争调节性内斜视117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117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行双眼内直肌后走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手术。结果 术后治愈率为88%,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占71.8%。结论 儿童部分调节内斜视应尽早全部矫正屈光不正6个月以上方可进行手术,同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增多。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4.
漆雅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张诚玥  崔杰  蔺琪  胡曼 《眼科》2013,22(2):121-123
目的 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术前治疗、手术时机与手术量以及调整缝线在治疗中的应用。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30例。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矫正屈光异常,观察斜视度稳定,并予适当弱视治疗,在双眼视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按照裸眼和戴镜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手术量。术中常规使用调整缝线技术,术后早期依据眼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 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眼位调整情况。结果 有3例患儿进行了眼位调整,均为过矫,避免了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中26例(87%)眼位在正位~+8△之间,4例(13%)眼位+10△~+15△。术前能合作行双眼视功能检查者19例,有双眼视功能者2例(11%)。末次随访时能合作双眼视功能检查者21例,有双眼视功能者15例(71%)。结论  内斜视伴有调节因素时应及时全矫配镜,在残余斜视度稳定、双眼矫正视力基本相当后应尽早手术。手术设计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调整缝线有助于保证术后早期的眼位满意,降低了二次手术的风险。(眼科, 2013,22: 121-1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AC/A的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观察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例高AC/A的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后徙量依据斜视度数而定,术后观察眼位,AC/A值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15例患者术后视远斜视度数平均减少36.80棱镜度,视近斜视度数平均减少48.80棱镜度;9例患者术后双眼立体视锐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3例患者术后不再需要双光镜.2例患者视近斜视度数没有得到改善,术后仍需戴双光镜.结论对高AC/A的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 ,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 ,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 ,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 ,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65例 ,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文 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 ,男 3 6例 ,女 2 9例 ,年龄 3岁~ 1 3 5岁 ,平均 6 6岁 ;矫正术前均经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检影 ,佩戴全矫镜半年以上。2 病例选择标准 :(1 )全部病人均为远视性屈光不正 ,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讨论共同性内斜视手术对儿童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全部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大部分患儿采用等量双内直肌后徒术,对于大角度内斜患儿在等量双内直肌后徒的同时加1条外直肌截除。结果32例中81%患儿眼位得到矫正,其中18例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功能,19%患儿术后眼位欠佳,严重者经二次手术得到满意矫正。结论:为促进儿童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必须尽早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68例儿童斜视术后有60例获得立体视觉,功能治愈率达35.7%。结果表明: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恢复与手术年龄、斜视度大小和术后眼位矫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作者认为,手术时机的最佳选择取决于斜视类型和儿童初诊年龄。手术正位率是立体视重建和恢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量及方法。方法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09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l例,以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对照组48例,以戴镜后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两组术前术后均作了同样的相关检查。结果治疗组矫正良好者55例(90.16%),部分矫正6例(9.84%)。对照组矫正良好者25例(52.08%),部分矫正者23例(47.92%)。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宜按照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