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部急性钝性损伤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自动化交通工具使用的日益广泛,急诊胸部外伤、尤其是钝性外伤的发生率及其致死、致残率也明显升高[1].按照损伤由外向内的顺序,胸部损伤大致分为胸壁损伤、胸膜腔损伤、肺损伤、膈损伤及纵隔内损伤;其中纵隔内损伤又大致分为纵隔积气、气道损伤、血管损伤以及较少见的食管和心脏损伤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以期减少误诊可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的CT检查资料,根据CT表现对其病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56例患者共62处,形成原因分为:①肝癌的"盗血"和"虹吸"作用发生肝灌注异常现象26处;②肝动脉-门静脉瘘产生灌注异常30处;③门静脉癌栓形成灌注异常6处.表现为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一过性高密度异常强化,平衡期恢复正常.结论 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多样,发病原因和机制复杂,所以在诊断时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纵隔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纵隔血管瘤的CT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和强化模式、肿块-心脏大血管界面(MCI)和肿块-肺界面(MPI)及其他征象。结果 13例血管瘤均为单发肿块,边缘模糊,位于前中纵隔6例、前中后纵隔4例、右后纵隔3例。10例呈弥漫性蔓状生长,形态不规则,MCI模糊并轻度占位效应9例、明显占位效应1例;2例呈轻度蔓状生长,哑铃状,并延伸入椎管压迫脊髓;1例呈膨胀性生长,椭圆形。MPI清晰12例,模糊1例。8例为混合密度并周边条索状软组织,2例为均匀密度,3例以脂肪密度为主并结节或条索状软组织,其中5例见静脉石;13例均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强化并延迟强化,其中12例见引流静脉、7例见供血动脉;4例合并脾脏血管瘤。结论 纵隔血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增强CT扫描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tic colitis,IMP)又称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或肠系膜静脉硬化病,是罕见的缺血性结肠炎[1],主要特征为肠系膜静脉及其属支和结肠壁内静脉管壁增厚钙化、管腔狭窄闭塞,并继发结肠肠管(以右半结肠为著)缺血表现.本病临床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行三期增强扫描,根据临床资料对43例患者均进行TNM分期。结果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7.7%。对于T、N、M及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5.9%、65.1%、78.6%及72.1%。结论螺旋CT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可有效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00—02~2007—04胸部结节病19例CT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纵隔内原发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7例纵隔内精原细胞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浸润生长,边界清楚,平扫密度不均匀,轻-中度强化,4例中央坏死灶无强化,4例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7例大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均消失,3例淋巴结转移,1例胸膜多发种植转移,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缺乏特异性,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硬皮病的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硬皮病的胸部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硬皮病病人行HRCT扫描,并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硬皮病病人中,11例(68.8%)可见两肺内磨玻璃密度影;14例(87.5%)显示弥漫性或散在、局灶小叶间隔增厚;6例(37.5%)出现胸膜下线影; 9例(56.3%)出现蜂窝影,以两肺下野外带常见;10例(62.5%)可见间隔旁或瘢痕旁肺气肿改变;7例(43.8%)出现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56.3%)有食管扩张改变.结论 HRCT可以显示硬皮病的细微病变,在硬皮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2月17日发热门诊3~10 d后经核酸检测阳性的20例COVID-19初诊患者及同期45例非COVID-19肺炎患者胸部HRCT资料,对病灶分布、密度、形态、大小及伴随征象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COVID-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11.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观察,符合诊断标准的20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20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75%),其中仅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25%),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内病变10例(50%),仅见肺部浸润性改变而无淋巴结肿大3例(15%),肺纤维性改变2例(10%)。肺内主要表现为结节影10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7例。小叶间隔增厚4例。实变影1例,磨玻璃影1例。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不典型者需密切结合临床检查及治疗后随访。结节病对激素治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腕部无创性三维CT仿真局解及3D数字化腕模型构建的可行性、技术及价值.方法 对52例单侧腕部区域外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其中21例增强扫描动、静脉两期,层厚、间距5 mm,1.25 mm层厚及间距重建,在AW4.2影像工作站利用VR Opacitv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鼠标自-600Hu逐渐滑升至120Hu调节极小阈值(极大阈值固定设为600 Hu)的方法,分掌面观、背面观和断面观三维体绘制重构局部各层组织结构的三维解剖.结果 腕部掌面观、背面观自皮肤至骨骼解剖结构逐层3D显示率为100%,皮肤、皮下静脉、肌腱、关节、骨骼的最佳3D显示极小阈值分别为-300、200、-100、0、1 00 Hu.所有伸、屈肌腱、皮下静脉、骨骼清晰3D显示率达100%.所有动脉、深部静脉仅分别显示在基于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源影像的3D图像上,80~110 Hu极小阈值时,这些动、静脉成像及其与毗邻不透X线异物、骨骼解剖位置关系显示好.腕部韧带、腕管结构在掌面观、背面观3D图像上几无明确显示,在3D断面观上其骨纤维性隧道结构显示率达100%,0 Hu极小阈值显示效果较好.在这些3D图像上,准确测量了所显示结构的大小、长度、深度、间隔等.结论 基于序贯阈值的CT体绘制技术无创性逼真展现与观测了活体腕部局部解剖与病变,实现了基于CT断面影像的数字化腕模型的构建,其或可作为解剖教学、模拟手术、术前评估、术中导向与疗效随访等有效腕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依据Q角定义,结合现代影像学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技术(VR)和影像处理工作站的技术特点,完整再现股四头肌与髌骨解剖关系,并且在重建的三维影像上完成Q角的测量,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06年-2008年,拟行手术治疗的髌骨不稳定的病例62例(男21例,女41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2.1岁.术前行64排CT螺旋扫描,自编VR重建协议,在容积重建影像上进行Q角测量.所得数据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Q角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多排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的Q角,62例健侧x±s为12.5°±4.8°.采用临床体表划线62例健侧x±s为14.5°±5.5°.两种方法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排螺旋CT容积重建影像测量Q角,与临床体表划线测量法比较,数据准确可靠.Q角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好.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并有利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MRI及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头颅CT、MRI及MRV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I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增强扫描,11例行MRV检查。CT平扫显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急性7例(7/9),亚急性3例(3/6);MRI平扫显示13例静脉窦内有异常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见"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征",11例MRV均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结论:头颅CT是诊断急性CVST的重要方法;MRI对亚急性CVST具有更高敏感度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评价CVST。  相似文献   

16.
积水型重复肾和重复输尿管畸形的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积水型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 2 3例重复肾临床、静脉尿路造影 (IVU )资料及CT表现特点。结果  2 3例重复肾 2 1例位于上肾段 ,位于下极及内侧部各 1例。依重复肾积水相对重复输尿管积水扩张程度不同可分两种CT表现类型即积水型和巨输尿管型。主要CT表现 :巨输尿管型之重复输尿管常呈肠管状扩张而相连的重复肾萎缩甚小 ;积水型呈重复肾不同程度囊状扩张 ,重复输尿管小囊影与圆点状显影的下肾段引流输尿管致密影相贴呈“印戒征”。伴发输尿管囊肿 8例 ,输尿管异位开口 11例。结论 积水型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的CT表现典型 ,可不依赖重复肾功能做出诊断 ,CT是诊断此病的合适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方法 对经EBCT工手术证实的10例冠状动脉瘘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2岁至55岁,中位年龄为48岁。EBCT检查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 EBCT提示6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5例与扩大的心室腔沟通,另1例近段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冠状动脉瘘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左侧对角支粗大,局部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腔沟通,2例左侧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最后1例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经左房前间隙经后壁与右房沟通。结论 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冠状动脉瘘。  相似文献   

18.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 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 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 HU , 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 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 骨淋巴管瘤CT表现为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多位于脊柱(n=71)及骨盆(n=73)。79例中,囊状病变37例,筛网状病变18例,24例二者均存在;28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可见硬化边,47例患者部分骨病变可见硬化边,4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未见硬化边。骨内病变增强CT扫描均未见强化。CTL检查中,24例病变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结论 骨淋巴管瘤CTL及常规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且常伴淋巴系统其他异常改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方法 选取经痰或肺泡灌洗液查找肺孢子虫阳性,且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患儿8例,其中男5例,女3例,中位年龄5岁.分别对CT图像中所表现出的气腔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壁增厚、过度充气、胸膜渗出、肺大疱、结节影及网格影等征象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8例(8/8,100%)患儿均出现气腔实变,6例(6/8,75.00%)实变累及肺段以下水平,且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后基底段;6例(6/8,75.00%)出现磨玻璃密度影,且均累及整个肺叶,以下肺叶受累最为常见;3例(3/8,37.50%)出现小叶间隔增厚;2例(2/8,25.00%)出现支气管壁增厚;2例(2/8,25.00%)出现肺过度充气;1例(1/8,12.50%)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所有病例均未见肺大疱、结节影或网格影征象.结论 CT在诊断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