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骨伤患者大量输血,研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患者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水平及HGB、Hct和PLT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输血后血HGB、Hct较输血前均上升,而PLT下降,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PTT、PT、DD值较输血前均增加,而FIB值减少,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是抢救骨外伤大出血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在输血的同时监测凝血指标,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防止凝血功能障碍,防止DIC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课题探讨自体血回收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进行自体血回收再输注的31例患者(观察组)和同一时间段收治的术中输注异体血的35例患者(对照组)纳入本次研究,对比两组患者回输血液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回输血液后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RBC、Hb较回输血液前减少,但与回输血液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回输血液后RBC、Hb较回输血液前减少,PLT较回输血液前增多,与回输血液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回收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对患者血常规产生的影响小,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DIC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DIC患者(观察组)、20例怀疑为DIC患者(对照组1)、20例正常人(对照组2),均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同时对20例怀疑为DIC者进行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1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2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1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1有9例发展为DIC,11例彻底排除了DIC可能,其中发展为DIC的9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病情呈正相关。结论电化学光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DI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早期DIC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60例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间段收治的100例普通失血患者作为对照组,按输血量大小分别分成一组、二组、三组,检测各组输血前后APTT、PT、Fib、PLT和D-D。结果输血前后对照一组患者凝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变(P>0.05),对照二组APPT、PT和Fib出现改变(P<0.05),对照三组APTT、PT、Fib、PLT和D-D均明显改变(P<0.05);对照一组和试验一组患者输血后APTT、PT、Fib、PLT和D-D相比有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3 U,普通患者输血量≥6 U的情况下,需要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并适时补充新鲜的冰冻血浆,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的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对36例产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5名DIC患者分为成分输血组(15例)和输全血组(21例),比较两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成分输血组中的HGB、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D等指标与输全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FGB的改善优于输全血组(P<0.05)。结论产科DIC的抢救应以血液学指标检测为依据制定成分输血方案,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DIC的患者较输注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对抢救妇产科大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妇产科大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实施MTP进行抢救,对照组采取传统抢救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各种成分血(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发生DIC,均抢救成功痊愈出院,平均成分输血输注量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DIC,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实施MTP能够减少妇产科大出血患者DIC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成分输血的输注量,与传统的输血方案比较为大出血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联合运用治疗产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于2010年到2011年共收治产科DIC患者40例,所有患者在保持有效循化血容量的基础上采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联合机采血小板实施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2 h比较,治疗后24 h的凝血酶凝固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产科DIC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43例,均予以大量输血,分析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患者输血后第1天FIB明显低于输血前,输血后3 d超过术前水平(P<0.05),输血后第1天APTT、TT及PT明显长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第1天PLT含量低于术前,输血后3 d尚无恢复术前水平(P<0.05),HGB、HCT输血后第1、3天高于输血前(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变化,凝血功能降低,应即时监测,保障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李刚  邵润润 《贵州医药》2023,(2):218-219
目的 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对产后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12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其分为IOCS组(n=48)与对照组(n=72),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及临床转归。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IOCS组红细胞比容较输血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所有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OCS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CS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死亡率及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采取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质(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4 d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方法 FIB采用PT演算法于全自动凝血检测,D-di-mer采用全自动凝血仪运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度原理测定.结果 术后第1天与照组结果比较D-di-mer、FIB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D-dimer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一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四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D-dimer、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D-dimer、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患者98例,将其按照是否接受大量输血分为输血组与非输血组,对这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钾、血糖以及血pH情况进行监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血糖与血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与血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输血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较非输血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为受血糖与血pH值的影响,与大量输血治疗无显著相关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施行手术治疗的192例前置胎盘患者,根据疾病情况,将32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设为凶险组.将160例普通型前置胎盘患者设为普通组。比较两组患者胎盘植入的差异,评价患者产后出血率、输血率及手术方面的情况。结果 凶险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53.1%,显著高于普通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凶险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93.8%,显著高于普通组的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凶险组输血发生率为71.9%,明显高于普通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凶险组手术时间长于普通组,产后2、24h出血量多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凶险型前置胎盘具有较高的胎盘植入发生率,患者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后出血量较高。临床应提高凶险型前置胎盘的认识,产前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贝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贝洛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改变、24 h尿蛋白量及分娩结局。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24 h尿蛋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发生率、新生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效果确切,可平稳维持血压,较好缓解蛋白尿,减少产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肝移植术中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74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按照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和术前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分组,采用单变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变量与血液成分输注量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中平均血液成分输注量为悬浮红细胞(9.65±8.73)U、新鲜冰冻血浆(7.74±6.34)U、冷沉淀(12.03±17.69)U、单采血小板(0.62±0.87)U。男性组和女性组间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病理诊断可作为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用量的预测因素,不能用于预测悬浮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的用量;术前门异常组的患者术中各个血液成分的输注量明显高于PT正常组(P〈0.05)。结论年龄、病理诊断、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预测肝移植术中血液成分用量,指导临床输血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出血量、输血量变化及治疗方法进展。方法相隔10年收集我院两个时间段的所有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两年间9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A组)和2011年1月至12月1年内的151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B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产后出血前3位原因没有变化。A组和B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935.8±863.1)、(520.4±350)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2 h内出血量分别为(32.6±163.2)、(36.5±186.0)mL,无统计学差异(P=0.43),A组和B组产后24 h总出血量分别为(1006.3±876.0)、(817.6±419.1)mL,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32例出血>1000 mL,B组29例出血>1000 mL,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58例输血,平均输血量(815.5±612.1)mL;B组50例输血,平均输血量(665.8±501.3)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出血基本处理方法仍旧是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等,其他药物10年前应用麦角较多,10年后应用欣母沛和益母草针比例较高,且开展了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及子宫缝合方法的改进。A组子宫全切1例,次全切3例,B组1例子宫全切。结论 10年来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无明显变化,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产科手术质量提高,新药使用等显著减少了剖宫产产后出血量,减少了输血量,子宫切除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19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9例,对照组98例.观察组胎前肩娩出后立即口服米索前列醇400 μg.对照组胎前肩娩出后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溶液20 ml+缩宫素20U.出血量采用容积法和卫生纸称重法计算.结果 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205.6±35.7)ml,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297.4±40.5)m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1.0%),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7例(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性高,是预防产后出血的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2012年颁发的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分析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血浆灭活过程中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探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双缩脲法、磁珠法、比色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病毒灭活前后的血浆量、血浆蛋白含量、凝血因子Ⅷ含量、亚甲蓝残留量、病毒灭活效果的变化。结果新鲜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容量分别为(235±15.51)g、(230±14.17)g;Ⅷ因子含量为(1.084±0.045)IU/ml、(0.826±0.029)IU/mk血浆蛋白含量为(83.71±3.24)g/L、(79.09±3.21)g/L;凝血因子Ⅷ含量灭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容量和血浆蛋白在灭活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的残留率为(0.0638±0.013)μmol/L;标本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及HCV—RNA载量均为〈1000copies/ml。结论利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但均达到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要求。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简便、无毒、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等显著特点,可有效消除临床输血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研究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0例顺产产妇随机均分为实验组150例(应用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妇产后出血)和对照组150例(常规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统计并对比两组孕妇产后出血量、产后血压、止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出血量[(205.3±42.7)m1]与止血时间[(8.6±3.2)h]均小于对照组[(288.7±66.3)ml,(16.3±4.1)h],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血量〉500m1只有1例,预防有效率达99.3%,个别例(双胎)疗效不显著,可以加10%的糖水,增加子宫肌性率,加10%葡萄糖酸钙10ml辅助疗效即可。对照组出血量〉500ml有12例,预防有效率为9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中应用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的效果差异。方法2012年1-6月洛阳市26例进行血浆置换患者分别采用新鲜冰冻血浆及病毒灭活血浆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凝、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病毒灭活血浆组治疗后患者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清蛋白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应用血浆制品时,病毒灭活血浆安全性仍较高,但若患者有出血倾向则易选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做置换液,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