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儿内科医师对儿童哮喘的知信行现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郊区6家医院和城区9家二级医院的183名在编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哮喘知识部分及格率城郊分别为68.6%、63.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评定气道可逆性最有意义的试验,城郊医师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7.1%、54.9%;可疑哮喘的临床特征,城郊医师回答正确率分别为43.3%、32.1%.90%以上医师均认为哮喘应避免过敏原暴露和被动吸烟;而在知道峰流速仪的医师中,城郊分别有55.6%、59.5%的医师告知哮喘患儿峰流速仪用于家庭哮喘病情监测.哮喘治疗长期控制药物主要选用单纯或复合型吸入型激素和孟鲁斯特;症状缓解药物主要选用沙丁胺醇、氨茶碱、全身激素(静滴或口服);城郊医师分别有35.9%、31.6%在哮喘发作常规治疗时应用抗生素.结论 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现状在城区二级医院和郊区医院的医师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对气道可逆性试验、可疑哮喘的临床特征的认识和急性发作抗生素的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也为今后改进儿科哮喘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必可酮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6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联合应用三联药物(博利康尼、普米克和爱全乐三联)压力雾化吸入治疗,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时压力雾化吸入治疗的影响。结果:缓解期规则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组哮喘急性发作时,三联药物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不吸入组和不规则吸入组,P〈0.05;急性发作期三联药物压力雾化治疗效果满意,P〈0.01。结论:缓解期预防性吸入皮质激素与急性发作期三联压力雾化吸入结合是目前治疗哮喘较理想、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皮质激素吸入对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缓解期吸入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普米克)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应用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万托林)和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二联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38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联合应用二联药物压力雾化吸入治疗,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应用秩和检验分析缓解期吸入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时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缓解期规范吸入皮质激素组哮喘急性发作时,二联药物压力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优于不吸入和不规范吸入组(P〈0.05);急性发作期二联药物压力雾化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缓解期吸入皮质激素与发作期二联压力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理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孟鲁司特在儿童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中的临床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廖嘉仪 《当代医学》2010,16(18):97-98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对6~14岁儿童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14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初始治疗时口服一次5mg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对照组在初始治疗时口服一次安慰剂,然后两组均按照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进行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h评估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和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4h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及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而且治疗组在治疗后4h的临床症状体征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6~14岁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在按照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在初始治疗时口服孟鲁司特可明显促进症状进一步缓解,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海地区支气管哮喘(又称哮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是否随哮喘知识的推广有所提高。方法对2008年度在上海市12个区18家医院就诊的530例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三部分:对哮喘炎症本质的认识、哮喘的诊断和自我检测以及哮喘的治疗常识,并与2004年度相同区域198例哮喘患者同一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19份(97.9%)。2004年度,64.1%的哮喘患者认识到哮喘是非细菌引起的炎症,发作时不必用抗生素治疗,但2008年度认识正确的患者比例下降至48.5%(P〈0.05);2008年度在二、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认识正确的比例也均低于2004年度(P〈0.05)。2008年度,知道哮喘诊断必须包括肺功能检测的患者比例较2004年度上升,分别为71.4%和56.1%(P〈0.05);且在二、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认识正确的比例也均上升(P〈0.05)。2008年度峰流速仪的使用率(39.5%)和认为需定期随访的患者比例(84.2%)均高于2004年度(分别为22.2%和62.2%)(均P〈0.05)。2004年和2008年度中,均有超过70%的患者对哮喘的治疗药物和给药途径有正确认识。2008年度,能够正确将定量吸入气雾剂吸入步骤进行排序的患者比例(27.6%)与2004年度(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哮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有一定提高;但在二级医院等基层单位,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以及对患者进行吸入方法教育等方面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完全控制哮喘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探讨不同用药情况对哮喘急性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治疗后出院的501例完全控制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情况,以单纯采用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吸入治疗组,以联合采用口服药物和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入组后两组患者均维持达到完全控制时的治疗方案,随访24周。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的临床表现、哮喘控制测试量表(ACT)得分、肺功能以及因哮喘急性发作退出试验的病例数、存在1次及以上急性发作的病例数、累计急性发作次数。结果 共有371例患者按要求完成了24周随访,吸入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08例(占56.1%)和163例(占43.9%)。两组完成24周随访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FEV1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5%~75%用力肺活量时呼吸流速(FEF25%~75%)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3例联合采用口服药物和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131例(占80.4%)的口服药物为茶碱缓释片,124例(占76.1%)为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未获得完全控制者。吸入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因哮喘急性发作退出试验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24周随访的患者中,急性发作次数≥1次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药物疗法仍然是目前控制哮喘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单纯采用吸入疗法无法达到完全控制的患者,可适当联合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茶碱缓释片是目前常用的口服治疗哮喘药物。与单纯采用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联合采用口服药物和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射干麻黄汤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现英 《中外医疗》2009,27(9):87-87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应用。方法将8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69.76%,2组比较P〈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时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减少西药应用和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常见诱发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为哮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住院及门诊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同时用敏筛法对其中7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占46.4%,其中老年组患者人数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均P〈0.01)。吸入过敏原居第二位,占26.4%,青、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他因素依次为冷空气刺激、食物过敏原、情绪变化、药物和剧烈运动。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70例患者中有40例至少对一种过敏原过敏,阳性率57.1%,其中霉菌类检出率最高,占27.1%。其他检出率较高的过敏原依次为蒿、户尘螨、屋尘及猫狗皮毛。结论呼吸道感染和吸入过敏原是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过敏原对减少哮急性喘发作,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5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分为布地奈德治疗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组(观察组),均治疗7d,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肺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优于对照组76.60%(P〈0.05);组间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能够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肺功能和哮喘症状,安全可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试验(ACT)在我国哮喘患者、非专科医生、专科医生实施的可行性和一致性.方法: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和民航广州医院95例支气管哮喘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CT评分表,观察患者自评、教育后自评、非专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评分一致性.随访6个月,每月进行ACT评分,观察ACT评分的动态变化的一致性.结果:初诊时,患者教育前自评评分明显高于教育后自评、非专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评分(P均〈0.05);初诊和随后的6次复诊中,患者教育后自评、非专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复诊次数的增加,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和日内最大呼气流速(PEF)变异率逐渐减少.患者自评、非专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评分均分别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日内PEF变异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ACT评分适用于经过适当教育的患者进行自评;患者自评、非专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ACT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适合于哮喘控制的长期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甘肃省不同级别医院哮喘患者的控制现状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为本地区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甘肃省三甲医院、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以面对面问卷形式对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哮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完成调查的患者共542例。①哮喘控制情况:按照哮喘控制测试(ACT),完全控制、良好控制和未控制者分别为3.5%、16.9%和79.5%。三个不同级别医院哮喘患者完全控制率均较低,无明显差异;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良好控制比例明显高于二甲医院(P〈0.05)。41.1%的患者在过去1年因疾病加重而住院。二甲医院住院者明显多于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P均〈0.01),三乙医院多于三甲医院(P〈0.05)。46.9%的患者看过急诊,二甲医院看急诊者明显多于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P均〈0.01)。②哮喘管理情况:在过去1年中进行肺功能随访者23.6%,二三甲医院随访者明显多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P均〈0.01)。只有2.8%的三甲医院患者每日规律使用峰流速仪。专科医生为患者制定长期治疗计划者19.7%,其中三甲医院和三乙医院高于二甲医院(P均〈0.05)。③药物治疗情况:30.6%的患者规律使用吸人皮质激素(ICS)或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其中三甲医院与三乙医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二甲医院(P均〈0.05)。27.7%的患者规律使用茶碱治疗,三级医院之间无明显差异;30.3%的患者未规律使用药物,主要为二甲医院和三乙医院患者(分别为54.1%和32.9%)。11.4%的患者使用抗生素、中药等非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为二甲医院和三乙医院患者(分别为50%和30.6%)。④疾病的认知程度:26.2%的患者理解哮喘是炎症性疾病;51.3%的患者认为ICS或ICS/LABA应作为哮喘长期治疗药物,三甲医院的回答情况优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P均〈0.05);1年内参加过哮喘讲座的患者为13.1%~14.7%,三甲医院略优于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肃省特别是地县乡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偏低,病情控制不佳,管理及治疗欠规范,是当前甘肃哮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来自新疆不同级别医院的150名医生,采用不记名闭卷笔试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问卷调查,随后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标准对其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集中培训后再行相同问卷调查,观察培训前后受试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掌握效果.结果 在培训前有134名(89.3%)医生正确选择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一级医院医生回答正确率是78.3%(18/23);正确选择"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的医生78名(52.0%),一级医院的医生回答正确率仅为34.8%(8/23);正确选择"开始非药物治疗标准"的医生只有67名(44.7%),其中二级医院正确的占29.4%(27/92),一级医院正确的占39.1%(9/23),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正确率明显低于三级医院的88.6%(31/35).培训前不同级别医院问高血压知识的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接受调查的医生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认知、行为情况较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新疆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较大差异,一级医院的认知水平差尤为明显,应加强对一级医院医生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哮喘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哮喘组、正常对照组、SIT对照组和SIT治疗组4组,每组10只.通过卵蛋白(OVA)雾吸减敏的方法对致敏大鼠进行SIT,观察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及计数结果、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及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变化.结果 哮喘组血清和BALF中TGF-β1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和SIT治疗组(P<0.05或0.01);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百分率显著高于哮喘组(P<0.01)和SIT治疗组(P<0.01),而SIT治疗组CD4+CD25+Tr百分率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下调哮喘大鼠体内TGF-β1水平和纠正调节性T细胞的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6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诊殆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鳞癌21例、腺癌3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内胚窦瘤1例。经综合治疗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50.0%,Ⅰ、Ⅱ、Ⅲ及Ⅳ期分别为:64.3%、42.9%、25.0%及0,P〈0.05;Ⅰ、Ⅱ及Ⅲ级分别为66.7%、40.0%及33.3%,P〈0.05;鳞癌、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内胚窦瘤分别为52.4%、66.7%、0及0,P〈0.01;按阴道受侵长度〈1/3、1/3-2/3、〉2/3分为3个组,3组分别为63.2%、20.0%及0,P〈0.01;按肿瘤直径大小〈2cm、2cm-5cm、〉5cm分为3个组,3组分别为69.2%、37.5%及20.0%,P〈0.05。结论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多采用综合治疗,其预后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阴道受侵长度及肿瘤直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将267例压力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37例)和对照组(130例),均采用常规清创。治疗组使用中药组方撒敷疮面,对照组根据疮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以疼痛度级数、肿胀度级数、压力性溃疡面积、皮肤温差等作为具体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指标的改变。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疼痛度级数差值分别为2.1±0.9和1.2±0.7,肿胀度级数差值分别为1.3±0.6和0.7±0.5,压力性溃疡面积差值分别为4.7±3.1和2.4±2.5,皮肤温差差值分别为0.12±0.05和0.22±0.1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6%和65.4%,分别治愈86例和33例(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7A(IL-17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探讨气道慢性炎症的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按标准纳入慢性持续哮喘患者41例:健康对照者15例,采用诱导痰技术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痰上清液IL-17A、IL-8、MMP-9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组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62.6±15.7)%]与正常对照组[(26.3±10.3)%]、轻度组[(42.3±18.7)%]及中度组[(46.1±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重度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值[(8.2±3.9)%]与轻度组[(4.9±3.4)%]及对照组[(1.0±0.8)%]比较增高(P〈0.01或0.05),与中度组[(5.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上清液IL~17A水平轻度组[(154±91)pg/ml]和对照组[(55±23)pg/ml]与重度组[(262±162)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哮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P〈0.01);重度组MMP-9水平[(451±251)ng/ml]与轻度、中度组患者[(166±99)ng/ml,(189±110)ng/ml]及对照组[(158±109)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IL-8水平[(387±227)pg/ml,(390±194)pg/ml,(480±217)pg/ml]与健康对照者[(203±104)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IL-17A、IL-8、MMP-9呈正相关(r=0.323,P〈0.05;r=0.493,P〈0.01;r=0.344,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浸润性气道炎症是重度持续性哮喘的重要特征,IL-17A、IL-8、MMP-9构成的复杂炎症介质网络可能是气道损伤的关键机制之-。  相似文献   

17.
周开宇  金杭煌  周婷  罗永康  陈茜 《浙江医学》2013,(24):2166-2169,I0018
目的探讨BAG-1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取158例脑膜瘤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直接检测BAG-1的表达情况。按染色强度和阳性范围评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BAG-1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评分(IHS)表示]与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WHOI级(上皮、纤维、混合、微囊、砂粒型)、Ⅱ级(不典型和脊索样型)、Ⅲ级(乳头型和间变型)的各亚型脑膜瘤BAG-1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术后复发患者24例,呈高表达状态3例(1250%);未复发患者134例,呈高表达状态102例(76.12%)。术后复发者IHS增高者明显少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程度为0级与1级、2级与3级的患者其IHS高低例数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0、1级与2、3级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膜瘤瘤周水肿及术后复发均与细胞凋亡有关,脑膜瘤BAG-1表达水平越低,其瘤周水肿越重,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PV16E7基因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慢性宫颈炎和CINⅠ患者81例、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HPV16E7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P16INK4A蛋白表达,用SPSS软件行等级相关分析和χ2检验。结果:⑴HPV16E7特异性片段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患者81例、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患者57例,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HPV16E7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P16INK4A蛋白表达,用SPSS软件行等级相关分析和χ2检验。结果:⑴HPV16E7特异性片段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Ⅰ中分别为17.0%、26.5%,在CINⅢ及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61.5%和74.2%;HPV16E7分布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中分别为17.0%、26.5%,在CINⅢ及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61.5%和74.2%;HPV16E7分布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分别为10.6%和30.0%,在CINⅢ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96.0%和100%;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Ⅱ分别为10.6%和30.0%,在CINⅢ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中分别为96.0%和100%;P16INK4A蛋白的表达在慢性宫颈炎、CINⅠ和CINⅢ、宫颈浸润性鳞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⑶在HPV16E7特异性片段表达阳性的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蛋白的表达均是阳性。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蛋白与HPV16E7的表达有相关性(r=0.482,P<0.001)。结论:HPV16E7和P16INK4A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HPV16E7和P16INK4A蛋白可能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中度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张剑坤  刘明林 《河北医学》2010,16(4):400-402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加布地奈德治疗儿童中度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度哮喘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单纯应用布地奈德,B组单纯应用孟鲁司特,C组联合应用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气雾剂,评估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哮喘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B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70.00%,B组为75.00%,C组为95.00%;A组、B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C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见明显的治疗副作用。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中度哮喘疗效优于两者单纯用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形式对肺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继续医学教育效果。方法对19家医院(9家3级医院,10家2级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四个层次的肺栓塞规范化诊治的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对100名临床一线医生进行培训;采用学习班结合病例专题讨论和专家现场点评方式,培训了60名临床骨干医生;采用学习班结合实际操作和结果判读的形式分别对放射科医生和超声科医生进行培训。结果培训结束后,临床一线医生肺栓塞规范化诊治问卷调查正确率从培训前的55%,提高至78%(P〈0.001);骨干医生培训后模拟肺栓塞诊治正确率从培训前的71%提高至88%(P〈0.001);放射科医生肺栓塞规范化影像学诊断技能考核合格率由培训前的65%提高至85%(P=0.041);超声科医生规范化超声诊断技能考核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0%提高至90%(P=0.014)。结论采用学习班的形式对提高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意识有显著效果,而采用多种形式如学习班结合病例讨论与专家点评,或结合实际操作及结果判定的形式,对医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