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及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对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19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病例组TPQ评分在伤害回避维度高于对照组,在奖赏依赖维度低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寻求刺激维度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伤害回避维度与躯体忽视显著相关,奖赏依赖维度与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虐待是寻求刺激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CTQ-SF总分是奖赏依赖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TPQ伤害回避维度及奖赏依赖维度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期虐待对其人格特征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 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编制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并对它进行初步的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PRCA测试,分析PRCA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及校标效度,并分析小学生的受虐待情况.结果 PRCA的虐待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躯体虐待因子为0.85,情感虐待因子为0.73,性虐待因子为0.99,忽视因子为0.89.PRCA的重测信度为0.68,躯体虐待因子为0.46,情感虐待因子为0.56,性虐待因子为0.70,忽视因子为0.54.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4~0.52,各因子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53~0.77,与抑郁自评量表相关系数为0.35~0.77.受虐待组学生症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均分:(1.84±0.61)分vs(1.59±0.57)分,t=2.84,P<0.0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受虐待程度较重,一年内受虐待次数较多[总分:(12.87±16.46)分vs(8.49±12.31)分,t=2.00,P<0.05;频度:(1.72±1.71)分vs(1.16±1.16)分,t=2.53,P<0.05].绝大部分虐待行为始发于10岁之前.结论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对儿童进行受虐待情况调查的自评工具.  相似文献   

7.
医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及其危险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生在儿童期被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按照统一方式对某医学院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90份,有效答卷为485份,应答率为98.97%。在被调查的485名学生中,有459人(男:282,女:177)表示受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虐待,占总调查人数的94.64%;其中253人曾有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危险行为,占儿童期遭受过虐待人数的55.1%。结论儿童被虐待现象常被忽略,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儿童被虐待方式有不同的发生特点与负面影响因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燕  汪庆  陈莉  唐闻捷 《医学与社会》2011,24(10):91-9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儿童期受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对温州27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而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忽视。各类型虐待之间存在正相关。除躯体虐待,各类型的虐待与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几率似乎要大。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1):1021-1023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受虐待者的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均高于未受虐待者[冲动性总分(40.39±10.68)分vs(30.34±10.26)分,t =5.96,P <0.01],男生的动机冲动性明显高于女生[(28.98±14.42)分vs(24.46±11.52)分,t =2.28,P <0.05].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与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呈正相关(r =0.337~0.514,P <0.01),忽视与冲动性人格所有因子和总分呈正相关(r =0.187~0.419,P <0.05或P <0.01),性虐待仅与动机冲动性呈正相关(r =0.192,P <0.05).情感虐待对无计划冲动性、动机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5~0.395,t =1.975~5.589, P <0.05或P <0.01),忽视对无计划冲动性、注意冲动性和冲动性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2~0.294,t =3.037~3.756,P <0.01),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动机冲动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t =3.025,P <0.01;Beta值=0.157,t =2.441,P <0.05).结论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46-1148
<正>精神分裂症是儿童精神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儿童精神疾病中占第二位,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因此该病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及影响很大,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儿童精神病学迅猛发展,我国儿童精神健康问题检出率高达7.03%~14.89%。杨家义、杨坚等对121例儿童精神障碍分析也发现,儿童精神疾病诊断分布中儿童精神分裂症人数(为30.58%)最多[1]。儿童精神分裂症在现今社会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虐待、目睹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目睹父母暴力行为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依次为(28.04±4.31)分,(28.43±3.81)分,(28.55±3.70)分,(28.66±3.67)分,(28.15±3.87)分]比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低[依次为(29.02±3.41)分,(29.43±3.46)分,(30.77±3.18)分,(29.93±3.91)分,(29.30±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目睹父母暴力与大学生自尊负相关(r=-0.134,-0.216,-0.359,-0.250,-0.170),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情感忽视与儿童情感虐待相关性最高.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忽视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对个体自尊水平有负性影响,尤其是儿童情感忽视和虐待.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7.
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中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4个维度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57,r=0.304,r=0.237,r=0.256).②儿童期父亲憎恶在神经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43,P<0.01)为正,儿童期母亲忽视在大学生精神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06,P<0.01)为正,儿童期父亲忽视在大学生内外倾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43,P<0.01)为负,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儿童期父亲憎恶与母亲憎恶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分别β=0.078,β=0.103,P<0.05),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4%;③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儿童期父亲憎恶通过成年期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结论 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有直接预测作用;此外,儿童期精神虐待还通过成年期人格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 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 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 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