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志平  王诚  周焜  梁郸 《贵州医药》2006,30(6):541-54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相对于脑内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少见。我们于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现将其影像学(CT和MRI)的表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8~46岁,平均32.5岁。临床出现癫痫症状1例,提睑无力1例,头痛2例;其余6例无症状。病程1个月至3年。1.2影像资料10例病人均行CT扫描、MRI和增强MRI检查。CT所用设备为以色列HeliCAT,均为轴位平扫,层厚10mm;MRI采用以色列P-seige,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2结果10…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发生于颅内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血管畸形的7%,分脑内与脑外型,脑内型多见,常见于大脑半球皮层下区,脑外型以颅底部多见,若无出血,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因而确诊较难[1]。CT与MRI为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更为敏感和直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表现以及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例,脑内型患者23例,12例患者行CT及CT增强检查,18例患者行MRI检查,5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约75%为单发,病灶无明显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者可见轻度水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低信号环绕的混杂信号团块影,形似桑葚状。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以中颅窝最多见,也可位于小脑幕,大脑凸面等,MRI呈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形似哑铃,很少合并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异性MRI表现,结合CT和MRA检查,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脑内型占69.05%,脑外型占30.95%;CT平扫脑内型均匀增强17例,轻中度增强8例,不增强4例。脑外型明显增强5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28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4例,未见明显增强9例。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查,MRI优于CT,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本组15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1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15例全部行MR、CT扫描。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低信号环围绕的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团块,呈稍长T1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的高密度区,6例可见钙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和所见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叶华震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07-2209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0例疑似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CT与MRI两种检查.结果 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检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03、0.04,均P>0.05),MRI检测瘤壁血栓伴钙化发生率稍低于CT检测.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应结合CT和MRI共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临床检查手段的提高,特别是磁共振(MRI)的应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并非少见.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并经手术治疗11例,其中位于脑实质内9例,生长在脑外者2例,皆经病理证实,本文仅对9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高场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4年间在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R图像,通过分析MRI平扫、SWI图像,总结归纳MR平扫及SWI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I扫描T1WI共发现37个病灶,T2WI扫描共发现病灶51个,SWI共显示93处病灶。结论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缺少特异性,通过结合常规MRI各序列,辅以SWI序列检查,能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同时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10.
曹洪明  孙亮 《云南医药》2011,(6):622-625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低流量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绝大多数为先天性的。它是由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所形成的一堆紧挨在一起的血管组织。在各血管腔隙之间只有少量结缔组织,没有神经组织。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20~50岁青壮年,儿童少见。脑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在MR问世前,无论临床、常规放射、CT或DSA均难以诊断,故也被称为隐匿型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1.
<正>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内血管畸形。此病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象资料,探讨其发病特点,意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孙骏  邵君飞  包频  吴志峰  耿炯  王诚 《江苏医药》2013,39(13):1582-1583
目的 探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在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导航穿刺定位,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22例.结果 在CAS-R-2型机器人系统导航辅助下,22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病灶均完整全切.术后原有症状改善,无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恢复良好,复查MRI病灶无残留.结论 机器人系统导航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定位精确,有助于设计最佳手术入路,减少神经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SW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资料,记录常规MRI T2WI、T1WI及SWI检出病灶数并测量最大病灶的大小。结果 18例海绵状血管瘤,T2WI检出病灶共25个,T1WI检出病灶共21个,SWI检出病灶共47个。T2WI和T1WI呈"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高信号环;SWI表现为明显低信号。SWI测得的病灶范围较T2WI、T1WI测得的范围大,且微小病灶显示多。但SWI测得的病灶大小与T2WI、T1W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成像对海绵窦血管瘤的显示优于T1WI、T2WI成像。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及SWI,可更好地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变范围及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4.
李婷  范学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130-130
脑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CA)是发生于毛细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有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薄壁海绵状血窦构成。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是发生于静脉水平,由放射状排列的异常髓静脉汇入中央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PJ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合文献资料报道.结果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则类似肿瘤性病变.CT表现1例正常,1例考虑为颈内动脉瘤,1例为海绵状血管瘸.MRI 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前考虑脑膜瘤可能,海绵状血管瘤或其他性质病变待排.结论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各具形态及影像学特点.MRI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磁敏感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经临床及部分手术证实的28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T1WI、T2WI、DWI及SWI图像.结果 常规MRI序列发现病灶23个,SWI序列发现病灶共45个.结论 SWI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扫描序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4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胸段,卵圆形或梭形,2例见笔尖征,2例见钳夹征, T1WI为稍低或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3例沿一侧椎间孔向外生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合并椎体血管瘤。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报告福建省立医院叶云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之间无脑组织,属真性血管瘤,对血管造影和CT扫描均不敏感,MRI应用后,提高了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我院于1995年3~8月收治4例,特报告如下。一、病例介绍例1,女,43岁。主诉右侧肢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探讨3.0T MRI-SWI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图像,比较各组影像的特点及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T1WI、T2WI、DWI、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50%、60%、80%、100%,SWI病灶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病灶SWI检出范围更广。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微小病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采用GE Signa HDx 1.5T超导双梯度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颅脑扫描序列中SWI序列和DWI序列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再运用AW-44工作站对SWI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比较SWI序列和DWI序列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其中1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SWI序列检出205个病灶,DWI序列检出74个病灶,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检出率优于DWI序列。结论 MRI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DWI序列和SWI序列相结合,能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且SWI序列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