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9岁。均来自牧区或曾在牧区居住。病程1~10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部包块,伴纳差、乏力。5例均有肝脏肿大,质硬,轻度压痛,表面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坚硬的结节,最大者直径达10cm。2例有腹壁静脉曲张,其中1例同时有脾大、腹水、黄疸。化验及特殊检查(见表1)。手术发现肝脏病变组织坚硬,淡黄或灰黄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为蜂窝状小囊腔,腔内有豆渣样物。2例病变中央发生液化形成囊腔,腔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4例侵及肝左右叶,2例有肺转移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肝门淋巴结及胰头部转移。治疗:2例病变肝脏部分切除;2例囊腔引流;1例药物治疗。均好转出院。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应用吡喹酮治疗14例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观察结果。经随访6个月至6年以上,结果表明吡喹酮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快疗程短,副作用小,是一种有希望的抗泡状棘球蚴病药物,可单独用药或结合外科手术治疗泡状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3~1992年收治的肝泡状棘球蚴病36例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根治性病变切除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道及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化疗对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大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效果将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980年—2009年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23例的病理大体及镜下观察。结果:23例均为居住青海高原寒冷地区的藏族农牧民,与犬、牛、羊有密切接触史。泡球蚴对肝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具有致死性的寄生虫病,加强病畜管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治疗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由于多房棘球绦虫所致的肝泡状棘球蚴病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4~52岁,多来自牧区。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包块,有黄疸者12例,免疫试验均显阳性,辅助检查如B超、同位素扫描、PTC等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X片显示特殊钙化点。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根治手术5例,术后预后好,8~21年随访无复发。姑息性手术7例亦获改善症状等疗效。13例经长达1~16个月的甲苯咪唑化疗无明显副作用,病情改善,包块缩小,药物剂量较大,疗程较长,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诊断和治疗方面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8.
1临床资料患者女,维吾尔族,16岁,在牧区生活。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1个月,腹痛、发热15天入院。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咳嗽剧烈时感右侧胸刀割样疼痛。15天前开始发热,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同时腹胀、心悸、胸闷进行性加重。外院曾诊断肝癌、肺癌、腹膜后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胸腔积液、恶性淋巴瘤、胸壁肿瘤等,多次治疗无效。我院门诊B超示:肝实质性占位,肝后巨大实质性团块(不除外腹膜后)。胸片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入院后查体:T38.4℃,P118次/min,R26次/min,BP120/60m…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目的:总结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治体会,提高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病例。结果:11例患者中结合B超/CT/MRI等明确诊断8例,2例术前不能排除肝癌可能,1例误诊为血管瘤;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6例(55%);碱性磷酸酶(AKP)升高5例(45%):总胆红素升高并直接胆红素升高8例(73%);甲胎蛋白(AFP)检测11例,2例轻度升高,余均阴性;11例患者均成功行手术治疗,4例行右半肝切除术(其中胆肠吻合1例),1例行右三叶切除术,5例行肝包虫切除术(其中联合胆囊切除2例),1例行姑息性手术;3-6个月后复查,3例患者局部复发,2例残腔少许积液,余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肝脏泡状棘球蚴病在肝实质内呈浸润性、外生性生长,瘤体中心出现液化无明显钙化时,在影像学方面容易导致误诊,该病手术难度较大,建议尽早手术,以根治术为主,可减少术后复发,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小白鼠泡状棘球蚴病化疗效果形态学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丙硫咪唑及左旋咪唑联合及单项治疗小白鼠泡状棘球蚴病皆显示有疗效。对照组泡球蚴生发层有明显的增生,表现为生发层细胞结节增生,育囊及原头蚴形态。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的生发层增生抑制现象(实验1P=0.0001,实验2分别为P=0.0293及P=0.0082)。治疗组这一变化可普遍地作为初步筛选治疗泡球蚴病药物的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1997~1999年我院收治3例心脏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现将其寄生虫学分类及影像学检查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细粒棘球蚴病 例1 女性,25岁,例2 男性,36岁,均有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包虫三项:卡松尼、间接血球凝集、包虫对流免疫试验阳性。心脏B超检查:例1,左室后侧方心包腔可见45mm×25mm囊肿,囊内见一细条带,诊断:心包囊肿(包虫?)。例2,心包腔内回声强弱不一的多发性肿块,集中在心尖部,并侵及心肌突入左心室腔内,诊断:心包包虫。X线检查:例1、例2心脏均中度增大,心脏两缘突出于心影之外的多发性肿块影致心脏轮廓变形,无钙化… 相似文献
20.
肝棘球蚴病手术治疗2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方法采取全麻下单房性囊肿囊内液抽吸,10%甲醛液或10%氯化钠溶液注入囊内杀灭头节后摘除内囊;局限性泡状包虫病行不规则肝切除,术后有条件时服药抗虫治疗1周期。结果22例病人顺利康复,无并发症,5月后复发1例。结论术中应绝对防止囊液外溢,用10%氯化钠溶液替代甲醛可取得同样效果,同时避免了挥发的甲醛对术者的伤害;不规则的肝切除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防止肝功能衰竭。术后辅以抗虫治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