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评估价值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98例aSAH的临床资料。入院后14 d内每天应用血清白蛋白钴结合(ACB)试剂盒检测血清IMA水平,ACB值越低表示IMA水平越高;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评估脑血管痉挛(CVS),其中120~140 cm/s为轻度,141~200 cm/s为中度,>200 cm/s为重度。结果 发病14 d内,Vm先增高(P<0.05),后降低(P<0.05),7~10 d达峰值;ACB值先降低(P<0.05),后增高(P<0.05),7~10 d最低。随改良Fisher分级增高,CV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ACB值明显降低(P<0.05)。发病6个月,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69例,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29例;预后不良组ACB值[(42.76±5.63)U/m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61.18±5.91)U/ml;P<0.01]。结论 血清IMA水平能反映aSAH后脑缺血情况,与C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CVS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血清IMA可辅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的一致性。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的一致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一致的病例共21例,占48.8%;经一致性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的唯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跳潜伏期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H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30天内有无并发迟发性脑缺血(DCI)分为并发DCI组(n=40)和未并发DCI组(n=70)。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AH患者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眼跳频率、眼跳总时间、单次眼跳平均时间、眼跳总幅度、眼跳平均幅度、眼跳平均速度、眼跳潜伏期预测SAH后DCI发生的诊断界值分别为2.65次/s、1685.45 ms、39.03 ms、553.25°、8.05°、118.35°/s、375.42 ms。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脑积水程度(中度、重度)、眼跳潜伏期≥375.42 ms会增加SAH后DCI发生风险(P0.05)。结论眼跳潜伏期可预测SAH后DCI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4例aSAH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治疗方式、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因素与DCI的关系。结果 74例中,65例入院后检测血脂,20例出现DCI,45例未出现DCI,aSAH后DCI的发生率为3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甘油三酯及改良Fisher分级是aSAH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及时检测aSAH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对患者进行改良Fisher分级对DCI的诊断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CP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CPP检测的50例aSAH患者,其中19例发生DCI。统计所有患者低于各CPP阈值的时间总比例,通过ROC曲线及二元logisctic回归分析比较CPP与DCI的相关性。结果 CPP低于50 mmHg、55 mmHg、60 mmHg、65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0.28%(AUC=0.778)、3.0%(AUC=0.756)、10.8%(AUC=0.749)、16.1%(AUC=0.718),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的发生相关(P0.05)。而CPP低于70 mmHg、75 mmHg、80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24.8%(AUC=0.697)、49.6%(AUC=0.686)、55.9%(AUC=0.672),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AH患者发生DCI的风险与CPP降低有关,而维持CPP在70 mmHg以上可能有助于预防DCI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灌注压(CPP)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CPP检测的50例aSAH患者,其中19例发生DCI。统计所有患者低于各CPP阈值的时间总比例,通过ROC曲线及二元logisctic回归分析比较CPP与DCI的相关性。结果 CPP低于50 mmHg、55 mmHg、60 mmHg、65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0.28%(AUC=0.778)、3.0%(AUC=0.756)、10.8%(AUC=0.749)、16.1%(AUC=0.718),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的发生相关(P<0.05)。而CPP低于70 mmHg、75 mmHg、80 mmHg的时间比例对DCI的预测阈值分别为24.8%(AUC=0.697)、49.6%(AUC=0.686)、55.9%(AUC=0.672),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与DCI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AH患者发生DCI的风险与CPP降低有关,而维持CPP在70 mmHg以上可能有助于预防DCI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c,DCI)及30?d死亡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连续收集患者14?d空腹血糖水平并按其特征分为4组:稳定组(第1天<7?mmol/L,2~14?d均<10mmol/L)、不稳定组(第1天<7?mmol/L,2~14?d至少1次≥10?mmol/L)、控制良好组(第1天≥7?mmol/L,2~14?d均<10?mmol/L)和控制不良组(第1天≥7 mmol/L,2~14?d至少1次≥10?mmol/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血糖波动对患者发生DCI和30?d全因死亡的影响。 结果 研究共纳入341例患者,其中血糖稳定组212例,不稳定组23例,控制良好组62例,控制不良组4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4组的DC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其中不稳定组DCI发生率最高(39.13%),其次是控制不良组(29.55%)、稳定组(17.92%)和控制良好组(17.74%);30?d全因死亡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控制不良组死亡率最高(15.91%),其次是不稳定组(13.04%)、控制良好组(6.45%)和稳定组(1.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稳定(OR?6.032,95%CI?1.941~18.747,P=0.002)和控制不良(OR?2.889,95%CI?1.247~6.691,P=0.013)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同时,血糖控制不稳定(OR?14.033,95%CI?1.971~99.921,P=0.008)和控制不良(OR?19.723,95%CI?3.597~108.143,P=0.001)也是aSAH患者30?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aSAH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或控制不良与DCI和30?d死亡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积指数(PVI)、脑灌注压(CPP)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枣庄市立医院诊治的198例aSA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61例)和NDCI组(137例).检测PVI和CPP,分析其对aSAH后DC...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无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DCI病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1-10 2011-06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53例,其中DCI组67例,非DCI组86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DCI组一般情况相比非DCI组显示:平均年龄、入院血糖>6.1 mmol/L、后循环动脉瘤、脑室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GCS评分、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Ⅰ~Ⅱ级、TCD血管痉挛、血管造影血管痉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WFNS分级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无颅内血肿和后交通动脉瘤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是未发生DCI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5岁,WFNSⅠ~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1~2级可作为病人转出ICU病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治疗难度的特点.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SAH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明确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ler,TCD)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致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早期预警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前瞻性地对85例a SAH病例进行动态连续监测,经临床证实后分为迟发脑缺血(DCI)组和非迟发脑缺血(NDCI)组,并对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MBF,cm/s)、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中符合迟发脑缺血(DCI)组诊断30例(35.3%),其中56.7%的病例发生在起病6~8d以内;DCI组MBF较入院首测明显增加(t=23.847,p=0.000),PI值增加不明显(t=0.733,p=0.468)。NDCI组MBF、PI值与入院首测无明显改变(t=0.547,p=0.585;t=0.573,p=0.568);GOS评分DCI组良好率显著低于NDCI组(χ~2=11.5145,P=0.001),DCI组中残、植物生存率明显高于NDCI组(χ~2=4.1098,P=0.043;P=0.041)。两组重残、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339,0.122)。结论经颅多普勒因无创、可连续监测的优点可成为早期预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延迟性脑缺血的有效手段,并可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149-3p(miR-149-3p)、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前瞻性收集aSAH共175例,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清miR-149-3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R3水平。结果 175例中,58例发生DCI,发生率为33.1%;117例未发生DCI。与未发生DCI病人比较,DCI病人血清miR-149-3p水平显著降低(P<0.05),CXCR3水平显著升高(P<0.05)。aSAH病人血清miR-149-3p水平与CXCR3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62,P<0.001);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49-3p水平降低、CXCR3水平增高是aSAH后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149-3p水平≤0.94预测a SAH后发生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72.65%;血清CXCR3水平≥12.81 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脑血流量检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H后DCI患者150例。根据5年后患者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96)和死亡组(n=54)。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各参数的预测效力。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预测SAH后D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结果 150例患者术后5年96例(64%)存活,54例(36%)死亡。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血流量(CBF)15.82ml/100g/min、PAASH分级≥4级、Fisher分级≥III级不利于患者预后(P0.05)。随访5年后,CBF15.82 ml/100 g/min的患者累积生存率为18%(9/50),显著低于CBF≥15.82 ml/100 g/min患者的累积生存率45%(45/100)(P0.05)。结论入院时CBF可作为预测SAH后DCI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