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结果。结果:经过诊断,内镜诊断符合的9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例,符合率为71.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33例,占48.53%,伴异型增生19例,占27.94%。内镜表现为A型+B型+C型的CAG诊断率远高于A型、B型(P0.05),内镜表现为C型的患者肠上皮内化、异型增生占比远高于A型、A型+B型(P0.05)。结论:CAG内镜检查表现为白相、胃黏膜变薄、粗糙,病理检查诊断能够符合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两者联合使用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甲蓝染色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采用Olym-pus—XQ260胃镜进行检查,对426例符合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者常规取活检组织一块进行病检,对无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的可疑病变部位采用0.5%亚甲蓝喷洒染色后对染色部位病理活检,将内镜表现、亚甲兰染色情况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以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内镜下4种典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内镜诊断符合率93.4%(171例),普通内镜下根据肠上皮化生特点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40.1%(69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78.4%(134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可明显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P〈0.01)。结论普通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种典型表现的诊断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误诊率低,但漏诊率较高;染色亚甲蓝内镜使得黏膜活检更具靶向性,可以更精确引导活检,从而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FujinonEG590ZW型胃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70例患者。结果放大内镜加FICE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92.6%和91.7%。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2年在本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肠上皮化生与胃黏膜形态的关系。结果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黏膜粗糙、溃疡、小结节(〈5mm)顶端伴糜烂或溃疡三种黏膜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肠上皮化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增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粘膜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查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 ,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胃大弯及胃体各取一块行活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 ) ,收集同期病理诊断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 32 9例。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 :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 134例 ,经活检病理证实 12 8例 ,内镜诊断符合率 95 .5 % ,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 2 0 1例 ,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为 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 ,分别为 2 3.8%、4 8.5 %和5 1.7% ,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4 7.5 %、78.5 %和 75 .4 % ,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 14 .95 %、2 8.6 %和 34.9%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9-21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疾病的胃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不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的相关性,提示癌前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是预防胃癌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胃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71例,胃溃疡317例,胃息肉70例,内镜下取活检组织、息肉切除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进行病理检查,判断胃镜及病理诊断癌前疾病的符合率,以及病理诊断不同癌前疾病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风险性。结果胃镜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的符合率为90.7%,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87.5%和胃溃疡的符合率为60.1%。萎缩、溃疡及息肉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癌前病变的诊断仍以病理诊断为主,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差异。萎缩性胃炎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比率高于胃溃疡及胃息肉(P0.05)。因此,对溃疡、萎缩及息肉的干预、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胃癌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评价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对预测胃癌危险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肠上皮化生且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160例、符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160例,并分为两组,对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阴性组和非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组均进行肠化生的病理亚型分型。总结分析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比较胆汁反流与Hp感染相关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亚型的关系。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阴性117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阳性10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阴性为39.32%显著地高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阳性为9.52%(χ2=28.5557,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阴性为50.43%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阳性的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3,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阴性为10.26%明显的低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阳性的40.96%(χ2=27.9777,P 0.05)。结论 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行内镜诊断,能够对患者病情形态特征得到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病理分型以及病变程度越严重,检出率越高,而且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319例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其中根除组182例,未根除组137例,分析不同程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在不同手术方式中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轻度肠上皮化生在Hp根除后13~36个月和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度肠上皮化生仅在Hp根除后37~70个月与未根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肠化在随访的6~70个月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后可逆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高于对照组患者(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愈萎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于某院行胃镜与病理检查2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比胃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检查结果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0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确诊为CAG者635例,其中伴不典型增生85例,伴肠上皮化生245例;胃镜诊断是CAG者820例,其中A型200例,B型270例,C型35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43%;病理诊断者HP阳性率64.56%,较胃镜诊断者高(P0.05);胃镜检查显示分型为C型者HP感染阳性率54.28%,与A、B型CAG者HP阳性率37.50%、37.03%相比显著高(P0.05)。结论:CAG经胃镜诊断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且HP感染多集中在胃镜诊断为C型者,常伴随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临床应加强对以上类型表现患者的重视,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7例,对其实施内镜方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客观对照分析。结果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61例,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生者19例,病理与内镜检查萎缩表现相符19例(21.84%);限定于白相时,病理结果与血管透视之间相符者11例,符合率为12.64%;内镜单表现主要是红相者53例,符合率为60.92%。结论单纯依赖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可靠性相对较差,需在进一步优化内镜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实施黏膜活检,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仕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与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28例内镜诊断CAG病理诊断150例,诊符率6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68例,伴异型增生16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6例。222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14例,比率6.3%。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分别为47.1%、60.9%、60.7%,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分别合并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为88.9%、93.3%,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72.2%、73.3%,异型增生41.7%、40.0%,均与单一镜下表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镜下单一表现对诊断CAG有一定价值.多种表现并存有较高价值,CAG诊断需内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某院接收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患有卵巢囊肿蒂扭转的62例患者,对比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的诊断准确率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经腹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5.48%,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3.55%,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二者联合使用,可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内镜下肉眼观胃食管结合处( GEJ)近端出现桔红色柱状上皮的患者86例,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取活检;对照组在常规胃镜下取活检。结果观察组中肠上皮化生者26例(55.3%),其中不典型增生4例;对照组中肠上皮化生者9例(23.1%),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能有效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色素放大内镜下Barrett食管(BE)微细结构的变化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BE镜下诊断。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疑似BE黏膜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并做病检,记录67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BE的内镜分型:岛型28例,舌型7例,全周型32例。放大内镜共分三型,其中Ⅲ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检出率与Ⅰ型、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P〈0.01)。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胃黏膜活检标本626例,行病理检查,明确慢性胃炎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病变,并行H-E和Giemsa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查见Hp并同时做14C-呼气试验,二者之一阳性者定为Hp阳性.结果 626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6.9%、56.2%、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并发肠上皮化生患者Hp感染率为80.5%,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肠上皮化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2.9%、88.7%、85.71%,轻度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比较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胃炎炎症程度与Hp感染密切相关,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与Hp感染也存在密切关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炎症发生、发展及肠上皮化生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