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探讨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每组16只大鼠。术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认知记忆能力变化。3组大鼠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和APP染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对照组大鼠训练第1~4天逃避潜伏期长于IP组(P 0. 01);跨越原平台次数IP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 0. 05)。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脱失明显,而IP可减轻这种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44 h后对照组中AP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 01); IP组海马CA1区APP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 0. 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APP的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记忆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阻断血流2h进行再灌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不同时间段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ADM及其mRNA的表达,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正常大鼠大脑皮质有ADM及其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ADM及其mRNA表达略高于正常组,P〉0.05;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ADM及其mRNA过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动态观察发现,脑缺血2h再灌注2h,大脑皮质ADM及其mRNA即表达,再灌注22h达高峰,至1w仍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ADM及其mRNA呈现规律性过表达。  相似文献   

3.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6):332-33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 mRNA、HSP70(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注损伤10小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HSP70 mRNA、HSP70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亚低温组HSP70mRNA、HSP70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 mRNA、HSP70表达水平可能与其抗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注损伤后HSP70mRNA、HSP70(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注损伤10小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HSP70mRNA、HSP70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 亚低温组HSP70mRNA、HSP70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mRNA、HSP70表达水平可能与其抗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和Nogo受体作用蛋白-1(Lingo-1)表达情况及丁苯酞(NBP)对其的影响。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通过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造成脑缺血2 h后再灌注1 d、3 d、5 d、7 d,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药物组大鼠腹腔注射丁苯酞20 mg/(kg·d),2次/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脑皮质MBP、MAG和Lingo-1的表达并测定相应灰度值。结果模型组、药物组较对照组MBP表达减少,MAG及Lingo-1表达增多;药物组较模型组MBP表达增多,MAG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药物组和模型组Ling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诱发脑皮质髓鞘损伤,丁苯酞对受损髓鞘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脑缺血预处理组(BIP)3组,每组按照再缺血后12h、1d、2d、3d4个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XB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CAO组XBP-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h开始明显上升,24h达高峰(P<0.0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 <0.01);BIP组较MCAO组XBP-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XBP-1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抗氧化应激角度观察大鼠脑缺血损伤后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QO1、GCLC和GCLM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O)和模型组(MCAO),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每组大鼠40只,每组根据取材时间点12 h、1 d、2 d、3 d可以分为每组4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大鼠。采用化学荧光法测定脑组织ROS水平,ELISA法检测GSH活性;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NQO1、GCLC和GCLM mRNA及其蛋白在缺血半暗带表达变化。结果 (1)与SO组比较,MCAO组脑组织中GSH活力显著降低,ROS活性显著升高(P 0. 05或P 0. 01);(2)与SO组比较,MCAO组各时间点NQO1、GCLC和GCLM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24 h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 0. 05或P 0. 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活了Nrf2信号通路下游因子NQO1、GCLC和GCLM,从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大脑皮质髓鞘相关的抑制分子Nogo-A及其受体Ng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2h再灌注6h、12h、24h、48h、72h、7d和14d组.通过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mRNA,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蛋白表达,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大脑皮质Nogo-A及其受体NgR的变化。结果Nogo-A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血中心区6h即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少,24h降低最为明显并持续至14d;而缺血周边区,再灌注48h前无显著性变化.72h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5),7d增加更为显著,14d降至正常。NgR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血中心区再灌注6h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5),48h降低最为明显;而缺血周围区NgR mRNA及蛋白表达在各个时间点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脑缺血后灶周Nogo-A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持续至再灌注后7d以上,针对其表达的规律进行干预可能成为脑梗死后改善轴突生长的有效措施;灶周NgR的表达无显著变化,显示Nogo-A的作用尚有其他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蛋白因子 κB(NF κB)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检测NF κB蛋白、Caspase3mRNA的表达 ,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研究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大鼠相比 ,脑缺血再灌注后NF κB蛋白、Caspase3mRNA表达明显增强 ;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P <0 .0 1)。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与上调NF κB蛋白、Caspase3mR 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以了解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实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6只, 体重(250±30)g, 随机分为4组: (1) 单纯造模组; (2) 预刺激组; (3) 毁损小脑顶核组; (4) 假手术组.毁损小脑顶核组大鼠用鹅膏氨酸毁损两侧小脑顶核, 预刺激组、毁损小脑顶核组大鼠均以电刺激器刺激左侧小脑顶核, 前3组大鼠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流的MCAO模型2 h后再灌注.在再灌注后6、24、48 h将大鼠断头取脑, 取第3片提取DNA或RNA.DNA样品经酶解后上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检测8-ohdG.RNA样品通过RT-PCR的方法探测rOOG1 mRNA的表达.结果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8-ohdG堆积.预刺激组再灌注各时点的8-ohdG含量均较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减少(P<0.01); (2) 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脑缺血/再灌注后rOGG1的转录水平相似, 再灌注后6 h其rOGG1 mRNA几乎检测不到, 随时间的延长其转录水平有所增加, 但仍较假手术组及预刺激组低(P<0.01).预刺激组再灌注后6 h其rOGG1 mRNA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再灌注后24及48 h其rOGG1 mRNA的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结论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区存在DNA氧化性损伤; (2) 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活性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协同体(EGFC)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急性期的作用,为其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低剂量EGFC组(2μg)、中剂量EGFC组(20μg)、高剂量EGFC组(200μg)。制备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3 h后腹腔给药,24 h后处死,采用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计算湿干比; ELISA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MCAO组相比,不同剂量EGFC组梗死体积均减小,当给予EGFC 200μg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MCAO组相比,不同剂量EGFC组脑组织含水量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LISA检测炎性因子,与Sham组相比,MCAO组和低剂量EGFC组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MCAO组相比,中、高剂量EGFC组3种炎症因子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低剂量EGFC组相比,中、高剂量EGFC组3种炎症因子的含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结论 EGFC对MCAO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保护作用也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CD-1小鼠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给予桂皮醛干预,应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小鼠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成年健康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及桂皮醛(CA)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即CA25组、CA50组和CA75组(在MCAO小鼠模型基础上腹腔给予25 mg/kg、50 mg/kg及75 mg/kg桂皮醛)。术后24 h通过测定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来评价桂皮醛的脑保护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Toll样受体6(TLR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6(TRAF6)和核因子-κB(NF-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CA50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中位数2.0 vs.3.5),病变侧脑组织含水量降低[(83.72±0.73)%vs.(85.09±0.95)%],脑梗死体积缩小(0.45±0.06 vs.0.54±0.02),均P0.05。同样与MCAO组相比,CA50组TLR6、TRAF6及NF-κB基因表达明显下调(TLR6:3.26±0.03 vs.6.32±0.07;TRAF6:1.88±0.21 vs.3.33±0.48;NF-κB:1.47±0.33 vs 4.21±0.57,均P0.05)。TLR6、TRAF6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TLR6:0.12±0.01 vs.0.19±0.03;TRAF6:0.45±0.09 vs.0.67±0.07;胞核NF-κB:0.32±0.06 vs.0.46±0.06,均P0.05)。结论桂皮醛可能通过抑制TLR6/TRAF6/NF-κB通路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采用体重、摄食量、旷场试验评定大鼠抑郁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ToR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实时定量RT-PCR测定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m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后,模型组体重、摄食量、垂直运动次数和水平运动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3-MA组经药物治疗后以上指标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显著升高,mToR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西汀组、3-MA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eclin1、LC3-I表达下降,mToR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氟西汀可能通过改善癫痫合并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区beclin1、LC3-I、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褪黑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5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5只)、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褪黑素干预组(2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褪黑素干预组根据时间点第6小时、第1天、第3天、第7天分为4个组,每组5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采用HE染色检测脑组织的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大鼠脑组织内c-fos表达情况。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间点的HE染色显示,胶质细胞呈现程度不一的增生,神经元出现坏死;褪黑素干预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元的坏死。在TUNEL染色凋亡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的神经细胞凋亡升高;褪黑素干预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数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P <0.05)。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检测中,脑缺血再灌注组c-fos表达增加,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步降低;在褪黑素干预组,c-fos表达趋势与缺血再灌注组一致,但表达水平比缺血再灌注组相应时间点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褪黑素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降低c-fos的表达,表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调控c-fos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白藜芦醇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LY294002组(Akt抑制剂),每组12只。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进行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检测脑梗死体积、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p-Akt、t-Akt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体积、缺血脑组织MPO活性和TNF-α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缺血脑组织p-Akt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体积、缺血脑组织MPO活性和TNF-α含量(P<0.05),也显著降低缺血脑组织p-Akt表达水平(P<0.05);脑室内注射LY294002,显著抑制白藜芦醇的这些作用(P<0.05)。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羟基丁酸(BHB)对SD大鼠神经元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神经元细胞,不同浓度(2 m M、5 m M、10 m M、20 m M和50 m M)BHB预处理24 h,三气培养箱糖氧剥夺培养2 h,线粒体超氧化物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状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变化,QPCR测Na+偶联单羧酸转运体1(SMCT1)、caspae3和Cytochrome C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测SMCT1、caspase3、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ERK1/2和p-ERK1/2(T202/204)蛋白表达。结果 2 m M、5 m M和10 m M浓度BHB对神经元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20 m M和50m M浓度BHB可致神经元活力显著降低(P0.05)。神经元缺氧培养后,活力降低(P0.05),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增强(P0.05),SMCT1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caspase3与Cytochrome C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强(P0.05),ERK1/2的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BHB预处理缺氧神经元,低浓度对细胞无明显影响(P0.05);浓度增至10 m M,相比单纯缺氧组,神经元活力显著改善(P0.05),线粒体氧化应激状态降低(P0.05),SMCT1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caspase3与Cytochrome C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ERK1/2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高浓度(20 m M)BHB对神经元细胞有毒性作用;低浓度(5 m M)BHB对糖氧剥夺的神经元细胞无明显作用;10 m M浓度的BHB预处理可增加SMCT1转运体的表达,通过启动ERK1/2信号通路,降低神经元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减少凋亡,从而对糖氧剥夺的原代神经元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血肿区脑组织神经炎症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AH组和SAH+白藜芦醇处理组,每组16只。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构建SAH模型。SAH组和SAH+白藜芦醇组在构建模型前15 min和构建模型后5min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白藜芦醇各一次。于构建模型后72小时利用NSS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并获取保存脑组织。利用ELISA检测脑组织内促炎因子IL-1,IL-6、TNF-α和抗炎因子IL-4,IL-10、TGF-β的表达水平,利用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特征性基因IL-1β、CD32和M2型特征性基因CD206、Arginase-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神经功能下降(P<0.05),脑组织中促炎因子IL-1,IL-6、TNF-α和抗炎因子IL-4,IL-10、TGF-β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M1型特征性基因IL-1β、CD32和M2型特征性基因CD206、Arginase-1的表达水平也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处理组相比,白藜芦醇处理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下降(P<0.05),脑组织中促炎因子IL-1,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抗炎因子IL-4,IL-10、TGF-β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M1型特征性基因IL-1β、CD32表达水平降低、M2型特征性基因CD206、Arginase-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促进SAH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换,从而减轻了神经炎症和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2)正常血糖脑缺血组;(3)糖尿病脑缺血组;(4)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糖尿病脑缺血组+15d-PGJ2干预组在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给予15d-PGJ2 200 μg·kg-1·d-1腹腔注射21 d后应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3 h腹腔注射15d-PGJ2 400 μg·kg-1,以后6 d每天给予15d-PGJ2 200μg·kg-1·d-1腹腔注射。每组分别于24 h、7 d各处死一批大鼠,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CD68的表达水平及ELISA检测TNF-α与IL-1β水平,另一组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凋亡细胞计数。结果 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组、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 糖尿病脑缺血组在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P<0.05); 糖尿病脑缺血+15d-PGJ2干预组再灌注24 h、再灌注7 d CD68阳性面积、TNF-α与IL-1β水平、神经细胞凋亡率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 糖尿病脑缺血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相比较CD68阳性面积更大、TNF-α与IL-1β水平更高及神经细胞凋亡率更高; 15d-PGJ2可减少糖尿病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症因子分泌、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CVB-D对脑缺血2h后复流1d、7d、14d、30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GAP-43mRNA表达、水含量、梗死面积百分率、行为学评分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结果脑缺血2h复流后1d缺血区周围及海马可见GAP-43mRNA表达,7d明显增多至高峰,14d开始下降,30d时则明显减少,CVB-D治疗组在上述区域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7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大鼠脑水含量及梗死面积显著降低,受损脑组织神经元和血管壁的超微结构亦明显改善。结论CVB-D对RHRSP缺血性脑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与上调脑组织GAP-43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 SAH患者,根据有无DCI把患者分为DCI组和无DCI组,测定血清IMA,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清IMA。结果在7~10天时间段VMCA和血清IMA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6天、7~10天、11~14天时间段,VMCA比较、血清I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I组的CVS发生率高于无DCI组,并且DCI组的血清IMA水平高于无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IMA[(64. 28±5. 94) U/ml]高于预后良好组[(45. 46±5. 7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IM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密切相关,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 SAH后脑缺血情况,对血管痉挛相关的DCI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