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置入后使用依替巴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均使用依替巴肽预防颅内支架置入后血栓栓塞事件。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否,以及穿支血管闭塞率。结果出现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2.9%),溶栓后继续使用依替巴肽;细小动脉穿支闭塞6例(8.9%),未出现支架内血栓和穿支血管闭塞59例(88.1%)。病人术后复查CT未发生药物相关性颅内出血或新发脑梗死。结论 颅内支架置入后,及时静脉输注适宜剂量依替巴肽,可有效抗血小板聚集,能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的方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中,30例患者(71.4%)术后即刻血管造影为RaymondⅠ级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后出现了缺血相关并发症,2例使用Onyx液体栓塞剂的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在具有临床随访资料的30例患者中,90%(27/30)的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小于3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小口径支架的使用增加了前循环动脉瘤治疗的成功率,Onyx液体栓塞剂治疗载瘤血管迂曲狭窄的后循环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远隔部位血肿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例出现远隔部位血肿,其中1例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后6 d发生右侧额叶小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后,血肿吸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11 d发生左侧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血肿增加,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后,血肿吸收,出院时mRS评分0分。结论 动脉瘤破裂是发生远隔部位出血的高危因素,颅内支架使用增加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概率,可能和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是否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并发脑梗死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术中解痉、溶栓治疗脑缺血和脑梗死.结果 成功栓塞57例,死亡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术中脑血管痉挛12例,术中脑梗死8例.45例随访6~12个月,完全栓塞40例,遗留猫耳状瘤颈5例;其中遗留神经功能缺失5例.结论 评估病人凝血和耐受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合适治疗时机,术中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可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地区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 方法 对2007年-2011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完成且接受随访的3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 宽颈动脉瘤的久居高原患者,术后3年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 确支架内狭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情况。调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内狭窄5例(15.6%),均为术后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动 脉瘤复发6例(18.8%),其中2例(6.3%)为小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动脉瘤体部分显影;4例(12.5%) 为超过1.5 cm的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大型动脉瘤。3年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因栓塞后动脉瘤破裂。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高原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复发率较低,支架内 狭窄发生率与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规范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支架结合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梭形等复杂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治疗41例44个颅内宽颈、梭形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成栓塞40个动脉瘤(其中1例采用"Y"型双支架),动脉瘤100%栓塞23个,95%栓塞11个,90%栓塞5个,80%栓塞1个;4个微小动脉瘤单纯植入支架未填塞瘤体。死亡2例,1例死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脑干出血,1例单纯放置支架术后13d死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7例失访;24例26个动脉瘤术后3~18个月接受血管造影,与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相比,影像学无变化者14个,7个瘤颈残留者已不显影,1个100%栓塞者瘤颈少许显影,1个90%栓塞者瘤颈显影稍有增大;3个单纯放置支架未填塞动脉瘤腔的动脉瘤中2个不显影,1个体积有所缩小。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但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特别对于未能有效填塞瘤腔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弹簧圈发生解旋的情况少见,一旦出现可导致严重的缺血事件。本文报告1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由于路径严重迂曲,弹簧圈推送困难,术中出现弹簧圈的解旋。通过联合使用球囊和鹅颈抓捕器进行抓取,顺利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8个月后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95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1个,大脑中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45例,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治疗2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CTA或者DSA)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23枚支架到位满意。7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3个闭塞95%以上,3个闭塞95%以下。并发症5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缺血等症状。血管内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瘤近端椎动脉闭塞术、血管内孤立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植入术、血流转向装置植入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等。应根据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应定期进行脑血管DSA随访,并根据DSA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及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合并急性脑积水,均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均在术后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前鼻饲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治疗中使用肝素。记录脑室外引流术和使用肝素之间的时间间隔,分析不同间隔时间肝素使用的相关出血风险的差别。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3例患者采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2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24 h之间进行治疗。2例(16.67%)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出现少量的穿刺道出血,其余17例患者未出现脑室外引流术相关的出血。术中1例患者出现中央沟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患者,在脑室外引流后6 h内和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肝素是安全的。脑室外引流术后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V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21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1 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术后复查CT、MRI评估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结果 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6例(7.4%),出血性并发症14例(6.5%)。术前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11.8%)较血小板聚集率>15%的病人(3.1%)明显增高(P<0.05)。而血小板聚集率与缺血性并发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缺血风险,并且使术前血小板聚集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术前血小板聚集率过低可能是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当血小板聚集率≤15%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22例)和动脉瘤夹闭术(15例)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动脉瘤夹闭术组、病残率低于动脉瘤夹闭术组。提示微弹簧圈栓塞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早期处理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动脉瘤夹闭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以及疗效及安全性高之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方法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使用Neuroform自膨式颅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系统引入载瘤动脉处,通过同轴导管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支架释放后,行可脱弹簧圈栓塞术;术后维持全身肝素化48h。结果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在支架释放后,颈内动脉痉挛,放弃栓塞,改为二期栓塞治疗。4例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克服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技术障碍,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改善宽颈动脉瘤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因颅内动脉瘤在西京医院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共276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7例,破裂动脉瘤9例,囊性动脉瘤14例,夹层动脉瘤2例,总结患者临床资料。使用替罗非班溶栓7例,使用支架取栓2例,使用微导管微导丝通过4例,未处理6例。结果溶栓取栓血管再通8例,术后出血1例,血栓栓塞相关症状4例。结论未破裂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静脉给药是安全有效的。已破裂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后使用替罗非班动脉接触性溶栓联合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可使用微导管微导丝通过的办法达到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6例,瘤颈残余1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后发生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1例。出院后随访1年,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15例恢复良好,1例生活自理,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部分需支架辅助。术前CTA、DSA的正确评估、术中熟练操作能改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41例巨大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治疗方法以及选择不同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Ⅰ、Ⅱ)、LEO以及SolitaireAB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8例,择期栓塞13例.结果 41例44个动脉瘤栓塞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2例巨大动脉瘤90%栓塞,其他均95%以上栓塞.结论 支架植入重构载瘤动脉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巨大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诊栓塞时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而使用支架,虽无相应并发症出现,但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病人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11例颅内动脉瘤伴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严重迂曲病人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1例术后即刻DSA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无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或脑梗死等并发症。11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5例术后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伴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颅内动脉瘤,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相关血管内技术的辅助下,进行栓塞治疗仍是一种相对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方法对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为8.0%,其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颅内动脉直径大小、辅助材料、栓塞程度。此外,研究显示动脉瘤位置及血流动力学也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常见因素。结论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与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动脉瘤直径大小、栓塞材料相关,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4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结果,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16例患者行动脉造影或MRA随访。结果术后即刻栓塞程度:0级栓塞12个,1级栓塞22个,2级栓塞9个,3级栓塞2个。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其中4例为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随访7.8个月,mRS 0分31例,1分5例,2分3例,3分2例,4分2例,5分1例。2个动脉瘤再通,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栓栓塞事件是主要并发症,抗血小板凝集不充分可能是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原因。平行式方法栓塞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