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毒伞蕈中毒,在我国仅有零星病例报道。我院1996年8月~1997年9月急诊抢救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胃肠毒型20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误食白毒伞蕈后中毒,男9例,女11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5岁;服毒蕈量3克以下6例,>3g克10例,...  相似文献   

2.
1977年6月古蔺县护家乡发生一起误食白毒伞蕈中毒3人,当即死亡2人和肝损害一例。中毒者均有典型的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将剩余食物鉴定,属白毒伞蕈。中毒者王××,男,39岁,于1977年6月25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务川自治县25例野生菌中毒病例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的事件的发生和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09/11务川自治县发生的25例野生菌中毒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救治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野生菌中毒有明显的地区分布,以家庭聚集中毒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0.8 h,潜伏期长者,病情相对较危重,死亡病例主要是食用野生菌"白毒伞"引起。结论 "白毒伞"中毒者,易出现假愈现象,就治困难,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毒伞蕈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毒伞革中毒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为白毒伞蕈中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例急性白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毒伞蕈中毒后21~24h出现中毒症状,入院后第1天有明显胃肠炎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人院后第2天行血浆置换等治疗,第3天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但在第5天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2例死亡,4例存活.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酶转氨酶(AST)活力在入院后3~5 d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TBIL则持续增高.结论 白毒伞蕈中毒死亡病例的肝功能指标在入院后第7天时具有明显的"胆酶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6.
秋生盔孢伞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报导可中毒致死的毒蕈有白毒伞、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等,而秋生盔孢伞则未见报导。现将我省三起误食秋生盔孢伞造成中毒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以来,我国辽宁、河北、云南、广西等省区相继发生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已造成149人中毒,17人死亡。我国夏季雨水较多,气候潮湿,适宜蘑菇生长,为预防毒蘑菇食物中毒发生,特公告如下:毒蘑菇又叫毒蕈,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00种,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部分毒蘑菇的图片可在我部网站上查阅)。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表现多样,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精神兴奋、精神抑止、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心电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白毒伞蕈中毒35例患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所有中毒患者均有心电图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常见。结论白毒伞蕈中毒患者早期即出现心电图改变,说明毒素对心肌损伤较早,早期综合治疗中,保护心肌细胞治疗也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9.
白毒伞中毒14例临床分析解放军163医院(410003)刘启亮王伯余李小平毒蕈中毒在国内外虽迭有报导,但极重型白毒伞中毒资料甚少。现将我院于95年6月15日收治1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一家14口人误食白毒伞约1000g后发病,经外...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1月,一名妊娠八个月的21岁妇女经临床诊断为毒伞(Amanita phalloides)中毒而入院。她在食入毒蕈后10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剧痛和腹泻。经a-蝇蕈素(a-amanitine)浓度测定证实为毒伞中毒。用解毒剂前采取的血和羊水标本,用液体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a-蝇蕈素浓度为18.5 ng/ml,而用液体色谱法或放射免疫法测定羊水则未能检出。  相似文献   

11.
石君 《职业与健康》1999,15(8):56-56
蕈类俗称蘑菇,属大型真菌。蕈类品种繁多,仅我国食用蕈就有300多种,毒蕈80余种。由于毒蕈外观酷似食用菌,常因误食引起中毒。以山乡村镇、高温多雨季节多见。我县地处山区,适宜松柏类植物生长,蘑菇产量较高。我院自1988~1998年收治毒蕈中毒86例。是由于食用部分毒蕈和食用蕈而引起中毒,主要症状是进食后半小时到48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  相似文献   

12.
蕈又名蘑菇,种类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约有5—8千种,其中毒蕈150多种。我国已知可食蕈360余种,毒蕈有105种,其中常见中毒报导的约20余种。由于毒蕈与食蕈往往混生,且形态相似,辨别困难,每年各地特别在农村,因误食毒蕈中毒者屡见不鲜。本文对蕈中毒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等进行探讨,供防治蕈中毒时参考,借以能降低毒蕈中毒的发生和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一起误食毒蕈白毒伞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25日,辽宁省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八一村发生一起因误食毒蕈白毒伞致一家5人中毒、1人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连开发区毒蕈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科学指导预防工作。[方法]对大连开发区2003~2008年发生的20起毒蕈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起毒蕈中毒合计有66人食用,49例中毒.中毒率为74.24%;5例死亡.病死率为10.20%。20起毒覃中毒中。发生在7月的12起、中毒27例、死亡4例,发生在8月的8起、中毒22例、死亡1例。49例中毒者中,本地居民14例,外来打工人员及其家属35例;男性36例.女性13例。5例死亡者均为误食白毒伞的外来人口。[结论]7~8月是大连市发生毒蕈中毒的季节,外来人口是毒蕈中毒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5.
105例毒蕈中毒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5例毒蕈中毒临床报告梁帮义四川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610041芮金蓉四川联合大学610065蕈(磨茹)属真菌科。误食毒蕈会使引起中毒并造成危害笔者将收集的毒蕈中毒105例临床病例分析如下。一般资料105例蕈中毒者,其中男性93例(占88.5...  相似文献   

16.
Yes or no     
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六种类型,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从历年来食物中毒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7.
蕈俗称蘑菇,常被产地居民自采而食用.将毒蕈当作无毒蕈采集后食用,将引起毒蕈中毒,食用毒性极高的毒蕈,将导致中毒者死亡.  相似文献   

18.
花褶伞中毒调查与毒蕈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珙县某乡王某家6人,因食用当地叫牛屎蕈的毒蕈后,均发生神经精神型中毒;中毒剂量约10g;中毒程度与食入蕈量成正相关,与年龄、性别、职业等无关;潜伏期为10-60min;无死亡,预后一般。该蕈经鉴定为花褐伞。此蕈主要分布于吉林、河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青海、广西等地。  相似文献   

19.
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佩霞  李志海  朱演葵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56-1156,1158
目的:探讨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比较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和抢救成功病例血液检验指标。结果:白毒伞中毒死亡病例血液检验指标升高明显,和抢救成功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毒伞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早期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某市36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长沙市毒蕈中毒发生情况,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统计了湖南省从1994-2000年的36起毒蕈中毒事件,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在中毒事件中,共有210人食用,205人中毒,中毒率为962%,83人死亡,死亡率为39.52%,引起中毒的主要毒蕈为:灰花纹鹅膏,鳞柄白毒鹅膏,亚稀褶黑菇,中毒多发生在6月至8月。结论: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者缺乏对毒蕈的认识,中毒后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毒蕈含毒素量高,中毒后就诊确诊太晚和缺乏特效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