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行为医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儿童临床治疗工作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愈来愈受到相关学科的重视。笔者着重就儿童整复外科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行为医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行为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第三科学,行为医学则是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目前我国行为医学的研究,基础研究方面涉及了神经行为学、行为生理学、行为药理学、行为解剖学、行为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药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遗传学等,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学习与记忆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脑与行为研究的热点[1].行为学实验研究建立了各种心理行为的认知模型,加速了脑功能机制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脑和行为关系,丰富了脑和行为关系的理论.在应用研究方面,产生了行为流行病学、预防行为医学、临床行为医学、内科行为医学、妇科行为医学、儿童行为医学、护理行为医学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行为医学作为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交叉性学科,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行为医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我国医学发展的事实,正在日益被承认,目前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疾病防治、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心理咨询、预防医学、保健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在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方面,推行认知行为治疗、行为矫治法、行为塑造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脱敏疗法、厌恶疗法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对多种心身疾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由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过分紧张、心境压抑、缺少运动、吸烟、酗酒、夜生活过度、吸毒、不洁性生活等问题的干预,行为医学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2].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模式不仅开阔了医学领域,同时拓展了护理学科的空间,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已由整体护理替代了功能性护理、生物性护理,形成全人性的护理,这里包含着躯体及心理护理.然而,行为医学的诞生与发展,向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护理学科如何将行为医学融汇贯通,护理学科如何认识解决实践工作中的行为问题等,需要护理工作者及行为医学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讨,寻求行为护理的范畴、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心理干预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病程1~5年,年龄6~11岁的血液肿瘤患儿及62例正常儿童进行行为的心理测试.并对15名血液肿瘤儿童在化疗的同时进行3~4个月的心理干预.结果血液肿瘤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其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对血液肿瘤儿童在化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改善行为问题.结论血液肿瘤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血液肿瘤儿童提高生命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干预对哮喘儿童行为及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行为及其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心理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的原则,应用美国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分别对76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应用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父母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对3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了5个~6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5.2%(35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6%(13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父母的心理精神压力亦高于正常儿童的父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减少复发.结论:哮喘儿童及其家长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改变家庭环境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行为医学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为医学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行为科学中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由该定义不难看出,行为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主要研究内容是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来促进人们的健康.由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促进涉及学科众多,受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医学各学科中几乎均可见到行为因素的影子,因此行为医学应属于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其发展方向也应与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终极目的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行为护理的提出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医学模式不仅开阔了医学领域 ,同时拓展了护理学科的空间 ,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已由整体护理替代了功能性护理、生物性护理 ,形成全人性的护理 ,这里包含着躯体及心理护理。然而 ,行为医学的诞生与发展 ,向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问题 ,新的要求。护理学科如何将行为医学融汇贯通 ,护理学科如何认识解决实践工作中的行为问题等 ,需要护理工作者及行为医学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讨 ,寻求行为护理的范畴、方法与措施。一、行为护理的由来行为护理的提出不是偶然性的 ,是护理工作主观与客观发展的必然。主观是护理学科自身发展到一定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在医学领域中行为(及心理)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这一方面出现了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新兴学科。这些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被认为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医学中较为社会化的问题(行为及心理)。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9.
儿意口腔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和医学口腔心理学机结合一门新学科。它是研究儿童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外显行为、人格特征在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的表现。比起儿童牙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原则,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分别对84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1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3~4个月的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哮喘的不同程度、不同性别,其行为问题不完全相同。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结论哮喘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会议征文     
第四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此会由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学会主办,拟于1995年9月在南京市召开。 征文内容:1.行为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心身疾病的心理行为因素的研究;3.社会不良行为的医学和心理干预研究;4.其它有关行为医学实践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结合医学"被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替代疗法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松弛反应技术作为一种便捷、有效地锻炼技术,可以有效地拮抗应激,改善不良情绪和不适症状,维持身心健康.探索松弛反应对机体生理、心理的影响及其健身的机理已经成为国际上行为医学、心理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双心医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学科, 又称心理心脏病学, 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双心医学的目的是将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 对心血管疾病受到的社会心理因素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病症状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血液肿瘤儿童行为问题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心理干预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病程1—5年,年龄6一11岁的血液肿瘤患儿及62例正常儿童进行行为的心理测试。并对15名血液肿瘤儿童在化疗的同时进行3—4个月的心理干预。结果 血液肿瘤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其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对血液肿瘤儿童在化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改善行为问题。结论 血液肿瘤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对血液肿瘤儿童提高生命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及干预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与正常儿童在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原则,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分别为84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1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3-4个月的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哮喘的不同程度,不同性别,其行为问题不完全相同,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结论:哮喘儿童易出现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2~3岁儿童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儿童实行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需由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充分配合,全面预防并且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对64例留守儿童和45例双亲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并将64例留守儿童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 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双亲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5)、个性情绪问题(7.2±4.8)、习惯问题(1.2±1.1)、学习问题(1.3±1.5)较双亲儿童(1.6±1.5,1.5±2.1,0.5±0.6,0.5±0.7)显著增多(P<0.01).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2.3±2.1)、个性情绪问题(3.1±2.1)较非干预组(3.7±2.5,6.8±4.7)明显减少,P<0.05. 结论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情绪,促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进步,儿童行为障碍问题显得日趋突出,发生率逐年上升。其诱发原因相当复杂,病因主要包括生物和环境两方面因素。详细精确的病史、小儿所处环境的了解是行为问题诊断的首要条件,然后再通过体格检查、心理行为测试等做出判断。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根据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如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内容是人类行为的动机与组织,即人类行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和推动的,行为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什么规律,以求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控,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几个世纪以来,以生物医学为主流的医学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研究导致人类疾病状态的影响因素、致病原因以及对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防方法等,学科性质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研究行为活动与疾病发生与预防、治疗的新兴学科,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20.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儿童的健康,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相关疾病的发生逐年上升,心理病魔越来越严重地损害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