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混合型高血脂症患者182例,随机分为3组,即氟伐他汀组(40mg/d,n=60)、非诺贝特组(200mg/d,n=58)、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非诺贝特200mg/d,n=64),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2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TC、LDL-C、TG3项全部达标率也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单独用药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小剂量氟伐他汀(40mg/d)与非诺贝特(200mg/d)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较单独用药更有效、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氟伐他汀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口服后约98%被胃肠道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0%~30%,广泛与血浆蛋白结合(≥99%),半衰期为1.2h。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用氟伐他汀20~40mg/d治疗后,可减少血清LDL-C19%~31%,减少总胆醇15%~21%。减少甘油三酯1%~12%;而HDL-C则升高2%~10%。氟伐他汀20mg/d至少与洛伐他汀20mg/d、吉非贝齐1200mg/d有相同疗效。氟伐他汀40mg/d至少与普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10mg/d、苯扎贝特400mg/d有相同疗效。它与消胆胺、苯扎贝特、烟酸等药物合用可使疗效加强。前物经济学显示,氟伐他汀费用一疗效比值明显优于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心内科门诊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联合用药组各60例;氟伐他汀组每晚口服40mg氟伐他汀、非诺贝特组每晚口服非诺贝特200mg、联合用药每日清晨口服非诺贝特200mg,晚口服氟伐他汀20mg,均用至12周。观察血脂参数变化、疗效评价、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果三组TC、LDL-C、TG治疗前无差异(P>0.05),氟伐他汀组治疗后TC、LDL-C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TG变化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组治疗后TG有显著性下降(P<0.05),TC、LDL-C变化不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TC、LDL-C、TG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临床控制(显效、好转)83.3%(50/60)高于氟伐他汀组的68.3%(41/60)和非诺贝特组的65.0%。三组患者血清CK、肝肾功能等参数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肌病症状,无1例退出或终止。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混合性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及辛伐他丁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作用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非诺贝特组和辛伐他丁组各18例,联合治疗组组患者使用非诺贝特联合辛伐他丁进行治疗,非诺贝特组使用非诺贝特进行治疗,辛伐他丁组使用辛伐他丁进行治疗,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来评价药物疗效差异。结果非诺贝特组LDL-C的含量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辛伐他丁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TG、HDL-C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与非诺贝特组比较,辛伐他丁组TG、HDL-C、LDL-C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诺贝特较辛伐他丁其降低TG、升高HDL-C作用较强,对TC也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辛伐他丁较非诺贝特其降低TC、降低LDL-C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5.
何春槐 《海峡药学》2010,22(5):130-13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和10 mg·d^-1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hs-CRP、UA、TC、TG、LDL-C和HDL-C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0%vs 80.0%,P〈0.05);两组治疗后hs-CRP和UA水平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无明显区别;TC、TG和LDL-C水平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HDL-C略有升高,但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疗效显著,能抑制ACS病变的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力平之联合氟伐他汀隔日维持治疗对复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氟伐他汀40 mg和力平之200 mg隔日晚维持治疗;对照组单用氟伐他汀40 mg每晚维持治疗,共用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及有无肌痛表现等.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TC、TG和LDL-C均明显降低,HDL-C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发现除TC有明显降低(P〈0.01)外,其他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力平之联合氟伐他汀隔日维持治疗能显著降低TC、LDL-C、TG及明显提高HDL-C水平,且无肝肾功能损害及肌溶现象,安全及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龚世忠 《海峡药学》2009,21(3):141-142
目的对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给手氟伐他汀30mg·d^-1,服药4周。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率90%。26例高脂血症患者的TC和8例高脂血症患者的TG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氟伐他汀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病人有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苯扎贝特联合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ACS且伴TG升高和(或)HDL-C降低的患者16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81例)和联合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苯扎贝特200 mg,2次/d,8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和12周检测TC、TG、LDL-C、HDL-C等水平,并记录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6周和12周后,TG、TC和LDL-C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6周和12周后,TG、TC和LDL-C明显降低,且治疗12周后下降更为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12周后,TG、TC、LDL-C和3项指标的达标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苯扎贝特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伴TG升高和(或)HDL-C降低的ACS患者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丁晓洁  张永明 《安徽医药》2014,18(4):740-74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血脂正常的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外,A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1,B组给予氟伐他汀80 mg·d^-1,睡前一次口服,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前后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TG、TC、LDL-C、HDL-C、HbA1C、ALT、AST、CK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何种给药剂量治疗后UAER显著下降,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显著(P<0.05);B组比A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具有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晓丽  梅霞 《中国药业》2009,18(11):68-69
目的比较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42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0例),辛伐他汀剂量为20mg/d,阿托伐他汀剂量为10mg/d,均口服治疗,疗程为2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脂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2月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明显升高(P〉0.05),治疗2月后两组间调脂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好且安全,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单用及联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抽取18只为正常对照细(A组);另外102只制作阿霉素肾病模型。84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等容积生理盐水,n=21),C组为缬沙坦治疗组(缬沙坦35mg·kg^-1·d^-1,n=21),D组为氟伐他汀治疗组(氟伐他汀10mg·kg^-1·d^-1,n=21),E组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组(缬沙坦35mg·kg^-1·d^-1加氟伐他汀10mg·kg^-1·d^-1,n=21)。分别于2、6、10周末,遵循随机化原则,按n=6分层抽取各组样本,收集24h尿液、血液及肾组织标本待测。结果:和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24h尿蛋白排泄、血清TC、TG及HGF浓度明显升高(P〈0.01);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单用及联用能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血清TC、TG浓度(P〈0.05或P〈0.01),升高血清及肾脏HGF浓度(P〈0.05或P〈0.01)。结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可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降低血清TG、TC浓度,升高HGF浓度,联用时疗效更明显。提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至少部分通过升高HGF浓度而减轻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多廿醇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廿醇的降胆固醇作用及其酶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多廿醇(4.0mg·kg-1·d-1)预防组、多廿醇低、中、高剂量(4.0、6.0、8.0mg·kg-1·d-1)组、阳性药洛伐他汀组和高脂模型组(后5组先行高脂造模4周),灌胃给药6周后采集血液,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称量大鼠体质量、肝重,计算肝脏系数;测定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结果:多廿醇各组能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大鼠TC39.1%~43.3%(P<0.01)、LDL-C66.6%~80.7%(P<0.01)、肝脏系数11.1%~11.8%(P<0.01);高剂量组升高HDL-C14.0%(P<0.05),中、高剂量组LCAT活性分别升高41.9%、44.3%(P<0.01),HL活性分别升高20.0%(P<0.05)、28.0%(P<0.01)。结论:多廿醇对高脂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降胆固醇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脂蛋白代谢关键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酚A(BPA)长期暴露对C57BL/6J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低剂量BPA组、高剂量BPA组,分别给予蒸馏水、玉米油、0.5mg·kg^-1·d^-1和50mg·kg^-1·d^-1BPA,90d后,进行口服糖耐量(OGTT)测定,血TC、TG、HDL-C、LDL-C含量测定,肝脏病理切片及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硬脂酰CoA脱饱和酶1(SCD1)和葡萄糖激酶(GCK)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低剂量BPA组小鼠糖耐量存在明显异常(P〈0.05);血脂各指标出现异常,血TC、TG、LDL-C升高,HDL-C下降(P均〈0.05);高剂量BPA组TC、TG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DL-C水平升高(P〈0.05)。低剂量BPA组肝脏FAS、ACC、SCD1、GCK蛋白表达升高,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而高剂量BPA组仅ACC和GCK蛋白水平表达略有升高,其余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长期低剂量BPA接触会引起机体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高脂血症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的高脂血症模型,同时连续i.g.给予白藜芦醇(50mg· kg-1·d-1)或空白溶媒30 d,测定大鼠血浆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p-选择蛋白、血栓烷B2 (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ADP诱导的血小板5 min最大聚集率.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高脂饲料白藜芦醇组大鼠在连续i.g.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1·d-1)30 d后,大鼠血浆TG、TC、LDL-C含量均下降,分别下降19%、31%、51%,HDL-C含量增加1.33倍;SOD和eNOS活力升高,NO和6-Keto-PGF1α含量增加,MDA、p-选择蛋白、TXB2含量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5 min最大聚集率降低.结论:白藜芦醇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和保护内皮细胞完整,影响NO合成,维持血浆或组织中的TXA2和PGI2平衡及细胞内外的钙离子平衡等多环节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苷对高脂血症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七总苷(PNS)对大鼠高脂血症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取SPF级3月龄未交配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蒸馏水5mL·kg^-1·d^-1灌胃;模型组:脂肪乳剂5mL·kg^-1·d^-1灌胃;PNS组:上午予脂肪乳剂5mL·kg^-1·d^-1灌胃,下午予PNS200mg·kg^-1·d^-1灌胃,连续20周。实验结束后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测定大鼠右侧胫骨近端松质骨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并观察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NS组游离脂肪酸(FFA)、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松质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均增加(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减小(P〈0.01);动态参数荧光周长百分率(%L.Pm)、骨形成率(BFR/BS、BFR/By)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脂肪乳剂长期灌胃可导致大鼠脂质代谢紊乱,并伴有高脂血症性骨质疏松症。PNS可显著降低血脂并促进骨的形成,对大鼠高脂血症所致骨质疏松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在高脂饮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抗炎作用进行评价。方法:92只雄性SHR随机分为5组,C组:普通饲料+生理盐水;M组:高脂饲料+生理盐水;P组:高脂饲料+普罗布考(150mg·kg^-1·d^-1);A组: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10mg·kg^-1·d^-1);P+A组: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10mg·kg^-1·d^-1)+普罗布考(150mg·kg^-1·d^-1)。实验8周后处死SHR抽查血脂(TC、TG、LDL-C)和血清炎症指标(IL-6、TNF-α、hs—CRP)并与实验前各指标作比较。结果:高脂饮食各组血清TC、LDL—C水平较基础值明显升高且以M组最高(均P〈0.01),TG下降(P〈0.01)。各用药组(尤其P+A组)TC、LDL—C明显低于M组(均P〈0.01),血清TG水平P+A组与A组均低于M组(均P〈0.01);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变化中,M组较基础值、C组明显升高(均P〈0.01),P组、A组、P+A组较M组明显降低(均P〈0.01)。P+A组较单独用药两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高脂饮食可导致血脂、炎症因子的紊乱;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在增强其调脂作用的同时,也增强其抗炎作用,且效果优于二者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予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加地塞米松2mg·kg^-1·d^-1治疗,静脉输注3d后再改用泼尼松2mg·kg^-1·d^-1口服;对照组不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2组临床疗效、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张新乐  吴铁  崔燎 《中国药房》2012,(29):2708-2710
目的:研究司坦唑醇与吡拉西坦联用对D-半乳糖致大鼠股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联用组,每组10只,后2组皮下注射D-半乳糖(100mg·kg-1·d-1)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建模后联用组灌胃给予司坦唑醇0.54mg·kg-1·d-1、吡拉西坦432mg·kg-1·d-1,连续给药14周。检测各组大鼠左侧股骨长和宽,干湿重/体重比和骨羟脯氨酸(Hyp)、骨钙、骨磷含量;右侧股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断裂载荷、刚性系数和弯曲能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干湿重/体重比和骨钙、弹性载荷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用组股骨干重/体重比、弹性载荷均明显增加(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司坦唑醇与吡拉西坦联用能有效预防D-半乳糖致大鼠股骨重量降低,增强骨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治疗高龄患者高脂血症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研究,入选我院2008年1—8月住院的男性高血脂高龄患者共126例,年龄均大于70岁,平均年龄(78.6±8.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所有患者均可正常饮食,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降脂药物2周;治疗组使用瑞舒伐他汀每天5mg,对照组使用辛伐他汀每天10mg,均治疗8周。结果:瑞舒伐他汀组经过8周治疗,血浆TC,LDL-C及TG均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27.5%,36.6%和12.7%,辛伐他汀组则分别下降27.4%,33.6%和12.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升高HDL—C幅度明显大于辛伐他汀(10.9%vs2.4%),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地耐受且依从性较好,研究期间未发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mg与辛伐他汀10mg在降低血浆TC,LDL-C及TG水平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瑞舒伐他汀组升高HDL-C幅度明显大于辛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