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以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1)Beagle犬随机分成:0.5% T-80组、鱼腥草蒸馏液组、含0.5%吐温的鱼腥草注射液组、0.5% HS15组、含0.5% HS15的鱼腥草注射液组。上述各组分别静脉注射给予各自受试药3mL·kg-1。给药后观察动物的反应,给药前和给药后10、30min分别测定血压、呼吸、心率。(2)小鼠或豚鼠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给予不同浓度 T-80溶液、含不同浓度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不含 T-80的鱼腥草蒸馏液,Compound 48/80溶液;以上受试物中均含有0.4%伊文思蓝。记录给药后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按照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采用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含T-80的受试物(0.5% T-80组单独或含0.5% T-80的鱼腥草注射液)给Beagle犬一次性静脉注射后,犬迅速出现类过敏反应,包括面部、口唇、眼结膜和耳部皮肤黏膜红肿、瘙痒,流涎、流泪,步态不稳或跌倒,精神萎靡或嗜睡,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在小鼠和豚鼠上,不同浓度的T-80或含不同浓度T-80的鱼腥草注射液可剂量依赖性地导致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其它不含T-80的受试物给Beagle犬静脉注射后未见类过敏反应,给小鼠和豚鼠注射后未见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可导致类过敏反应,T-80是其主要的致类过敏反应物质。Beagle犬、小鼠和豚鼠均可作为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Beagle犬的类过敏反应与临床高度一致,模型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小鼠和豚鼠的类过敏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该血管反应符合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注射用与药用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的类过敏反应特点,以探讨不同级别吐温-80的安全性。方法: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分析:将ICR小鼠随机分组,包括生理盐水组、阳性药Compound 48/80 25 mg.kg-1组、0.2%,1%,5%的药用吐温-80和相同浓度的注射用吐温-80组,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的各种受试物(20mL.kg-1),观察给药后30 min后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及耳廓蓝染情况。记录给药后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按照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血管渗透性试验:将6只Wistar大鼠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0.6%伊文思蓝0.4 mL,10 min后沿脊柱两侧皮内注射50μL 5%葡萄糖,Compound 48/80 10 g.L-1,0.2%,0.4%,1%,5%的药用吐温-80和注射用吐温-80,20 min后记录注射点的皮内蓝染面积,测定注射点的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5%的药用吐温-80和注射用吐温-80可造成ICR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而且药用吐温-80血管通透性增高程度明显强于注射用吐温-80;其他浓度吐温-80未造成明显小鼠耳廓蓝染。不同浓度的吐温-80溶液在注射部位造成一定程度的蓝斑,而且相同浓度的注射用吐温-80蓝斑直径较药用吐温-80的蓝斑直径小,除阳性药外,各组伊文思蓝渗出量无明显差距。结论:吐温-80有明显的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其有致类过敏作用,并且其致类过敏作用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另外注射用吐温-80比药用吐温-80安全性高,但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降低类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ICR小鼠、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用于注射用双黄连(SHLI)类过敏反应研究,以探讨SHLI类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特异性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ICR小鼠、SCID小鼠和BALB/C裸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分析:小鼠随机分成不同实验组,不同组的小鼠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的不同浓度的Compound 48/80溶液、注射用双黄连(SHLI)、生理盐水,给药后30 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SHLI 300,600 m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等效剂量和2倍剂量)静脉注射均可引起ICR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耳廓明显蓝染。以上剂量的SHLI均未引起SCID小鼠和BALB/C裸鼠小鼠耳廓蓝染。结论:SHLI在临床等效剂量和2倍临床剂量下有明显增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有致ICR小鼠类过敏作用;相同剂量的SHLI对于免疫缺陷小鼠没有致类过敏作用,提示特异性免疫细胞可能参与了SHLI的致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适用于注射剂类过敏评价的动物模型。方法:小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伊文思蓝渗出量作为类过敏评价指标。结果:小鼠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Glu)后,未出现耳廓蓝染,说明无类过敏反应发生。阳性对照物质组胺和Compound 48/80均具有明显的致类过敏反应,可造成耳廓明显蓝染和EB大量渗出。采用临床上可发生类过敏反应的多种中、西药注射剂验证了本模型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检测结果与临床一致。结论:小鼠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敏感、可靠,与临床一致性好,适宜于注射剂临床前类过敏反应评价、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检测、上市产品抽验、致敏原筛选、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以及类过敏防治方法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注射用双黄连(SHLI)发生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①类过敏反应和致类过敏物质研究 ICR小鼠随机分成不同实验组,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的不同浓度的SHLI、黄芩苷溶液、连翘苷溶液、绿原酸溶液、Compound 48/80溶液或生理盐水,给药后30 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②类过敏机制研究 将小鼠分别预先口服不同剂量的息斯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或Compound 48/80后,再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的SHLI,同前述方法观察耳廓蓝染情况,将预处理组与同剂量SHLI组比较.结果 ①SHLI 300,600 m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等倍和2倍剂量)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耳廓明显蓝染;但相当于SHLI临床2倍剂量的连翘苷、黄芩苷和绿原酸静脉注射均未造成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②预先口服息斯敏后,SHLI 600 mg·kg-1造成的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程度明显减轻;预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后,血管通透性增高程度有轻度减轻,而预先腹腔注射Compound 48/80后,血管通透性增高程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SHLI在临床等效剂量和2倍临床剂量下有明显增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有致类过敏作用.但SHLI的主要成分——连翘苷、黄芩苷和绿原酸可能不是造成SHLI发生类过敏反应的主要物质,SHLI发生类过敏反应的主要机制可能与直接刺激组胺的生成增加有关,白细胞激活可能参与了SHLI的致类过敏反应,抗组胺药可部分预防SHLI的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黄连注射液(SHLI)的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ic reaction,PARs)特点及不同注射速度对PARs的影响。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成阴性组(生理盐水)、阳性组(组胺10 mg·kg-1)和SHLI低(150 mg·kg-1)、中(300 mg·kg-1)、高(600 mg·kg-1)剂量组,1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给药30 min后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ICR小鼠随机分成阴性组和SHLI组(600 mg·kg-1),各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不含EB的受试物,给药30 min后取血,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组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取耳、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SHLI致小鼠类过敏反应具有剂量相关性。静脉注射SHLI后可引起血液组胺和VEGF明显增高,TNF-α未见显著性差异。病理结果显示耳、肺组织发生组织水肿,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SHLI快速静脉注射(5 s)时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最强,而注射速度为60 s和120 s时,产生的类过敏反应程度相近,二者均明显低于5 s注射组。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引起小鼠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其发生类过敏反应,反应机制可能与组胺和VEGF释放有关。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与剂量、注射速度有关,剂量越大发生类过敏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重;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增高不良反应程度。临床静脉使用时要SHLI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注射速度,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生脉注射液工艺改进前后对动物的类过敏反应的差异,以探讨提高生脉注射液安全性的可能性。方法: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分析:将ICR小鼠随机分成不同实验组,分别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5%葡萄糖注射液、Compound 48/80溶液或工艺改进前后的不同浓度生脉注射液。给药后30 min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反应的阳性率,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试验:即动物先静脉注射给予0.6%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10 min后再从背部皮内注射给予上述受试物,每个点注射50μL药液,20 min后处死大鼠,测量皮肤内的蓝色斑点大小,并定量测定其中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生脉注射液原工艺16.7 mL.kg-1组(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67倍剂量)的小鼠可见耳廓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而10 mL.kg-1的生脉注射液(相当于临床等倍剂量)组未见明显的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新工艺16.7 mL.kg-1组的耳廓通透性增高程度较相同剂量原工艺组明显减轻。原工艺生脉注射液皮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导致明显的渗出、水肿,从而形成较大的蓝斑,有一定剂量关系。新工艺在注射局部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蓝斑,但蓝斑直径较原工艺组减小,皮肤伊文思蓝渗出量减少,说明新工艺的皮肤类过敏反应较轻。结论:生脉注射液原工艺有明显增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提示有致类过敏作用;改进工艺后其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不良作用减轻,提示改进工艺可减轻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8.
选择正确的溶媒和配制后现用现配是合理用药的基础,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途径。在该研究中,借助小鼠类过敏反应模型,将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相应浓度,与血管通透性增高指示剂伊文思蓝溶液混合后一次性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比较给药后30 min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情况;另外将注射用双黄连配制后放置10 min,2.5,6,20 h,运用与前相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放置时间的注射用双黄连进行类过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后,相同剂量情况下其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配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注射用双黄连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RBL-2H3细胞初步评价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为完善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MTT法测定2种药物对细胞生长的IC50;采用不同浓度药物、C48/80或培养液分别刺激细胞30 min,检测上清液中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刺激后的细胞,观察其脱颗粒率及超微结构变化。取ICR小鼠进行类过敏试验,以含伊文思蓝的药物或生理盐水单次尾静脉注射30 min,记录每组耳廓蓝染的动物数、蓝染总耳数及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离体实验显示,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的IC50均为12.5μL/mL;2种药物在较高浓度均能促进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P0.05,P0.01),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形态上可见细胞表面绒毛减少,内部空泡状结构增加。小鼠类过敏试验显示,2种药物对动物耳蓝染率均为100%、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多(P0.01)。离体与整体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具有潜在的致类过敏反应性,RBL-2H3细胞模型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药物诱导机体产生Ⅰ型过敏反应时,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物质可渗出血管外,该研究基于这一病理生理机制,建立一种可客观定量评价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腹腔注射致敏ICR小鼠,隔天1次,共致敏3次,末次致敏后14 d,致敏剂量4倍的OVA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混合溶液静脉激发,30 min后,根据致敏小鼠的耳廓蓝染面积和EB渗出量进行过敏反应强弱判断。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VA 0.625/2.5、1.25/5、2.5/10、5/20 mg·kg-1致敏/激发均能诱发小鼠发生明显以耳廓蓝染为主要表现的过敏反应;小鼠不致敏直接静脉注射OVA则不发生耳廓蓝染反应。上述OVA致敏小鼠血清进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在小鼠背部均可见明显蓝斑,并且5 mg·kg-1致敏小鼠体内抗OVA-IgE含量明显升高,以上说明该小鼠模型可以检测OVA诱发的Ig介导的过敏反应。与诱发小鼠过敏反应相同剂量的OVA,同样也可诱发豚鼠发生较明显的过敏反应,提示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源性速激肽是否参与抗原诱导的豚鼠心血管反应。方法:观察速激肽NK-1受体拮抗剂CP-96345对iv抗原(卵白蛋白,OA)或P物质(SP)引起致敏豚鼠血压变化及不同组织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结果:OA(5mg·kg-1)或SP(2μg·kg-1)均引起麻醉豚鼠血压降低;支气管、肺内气道、心房、心室、耳廓和膀胱的伊文思蓝渗出增加。CP-96345(0.3,1.0mg·kg-1,iv)不影响OA诱导的低血压反应,但可浓度依赖性抑制OA引起的支气管和肺内气道微血管渗漏;同时能阻断SP引起的低血压和各组织微血管渗漏反应。结论:抗原诱导的气道微血管渗漏反应与内源性速激肽有关,CP-96345对此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清醒Beagle犬进行中药注射液的类过敏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试验方法,以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将Beagle犬随机分成对照组(C)、0.5%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组(T)、含0.5%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TY)、无吐温80鱼腥草注射液组(Y)。上述各组分别注射各自受试药3 mL.kg-1。给药后立即开始观察动物的反应,并于注射后10,30 min分别测定血压、呼吸、心率。结果:T组和TY组动物注射后很快出现局部红肿,由于瘙痒而烦躁不安,挠耳或挠头、搔鼻、舔舌等"过敏反应"症状,有的动物出现皮肤湿冷、步态不稳或跌倒、精神萎靡或静卧、嗜睡、流涎、流泪、呼吸急促或喘息、紫绀等;有的动物有多次排便、排尿反应。T组和TY组动物也在给药后很快出现血压显著降低,呼吸和心率增快。以上症状与临床上人的过敏反应相似。而C组和Y组动物未见异常反应,血压、呼吸和心率无显著改变。结论:Beagle犬可作为临床前评价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该模型与临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模型敏感、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结果评价简便客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测定致敏动物血清组胺含量,探讨其与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将豚鼠随机分组,选用双黄连注射液按不同注射速度、不同剂量进行给药,观察豚鼠的类过敏反应,同时用ELISA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血清组胺含量检测。结果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均能引起豚鼠的类过敏症状;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IgE水平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不同剂量、不同注射速度下的双黄连注射液组血清组胺水平明显升高,且呈剂量、速度相关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能引起豚鼠产生类过敏反应,豚鼠血清组胺含量的变化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给予剂量、速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当归黄芪醇提物对实验性皮肤瘙痒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当归黄芪醇提物(AAE)对实验性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方法:AAE 5.0,10.0,20.0 g·kg-1 ig连续7d(小鼠),AAE 3.6,7.2,14.4 g·kg-1 ig连续7d(豚鼠),用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皮肤瘙痒模型,测定小鼠搔痒潜伏时间及搔痒次数;用磷酸组胺诱发豚鼠皮肤瘙痒模型,测定豚鼠致痒阈;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测定肿胀度和抑制率;用磷酸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测定风团面积和伊文思蓝渗出量,综合评价AAE对实验性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结果:AAE高、中、低剂量均能减少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的搔痒次数及搔痒发作的潜伏时间(P <0.05,P<0.01);AAE高、中剂量对磷酸组胺所致豚鼠的局部瘙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5,P<0.01);AAE高、中剂量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减小(P <0.05,P<0.01);AAE高、中剂量组小鼠腹部风团面积明显减小(P <0.05,P<0.01),伊文思蓝吸光度明显降低(P <0.05,P<0.01).结论:AAE具有显著止痒、抗组织胺、抗炎作用,对实验性皮肤瘙痒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