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的终宿主为哺乳动物 ,主要是鼠类 ,中间宿主是陆生螺类或淡水螺类 ,如玛瑙螺、福寿螺、蛞蝓、钉螺等。人多因生吃含有第Ⅲ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被感染。生吃淡水鱼类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孳生的地方爬行时 ,亦有可能获得感染。第Ⅲ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等各种器官组织 ,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类只能充当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在人体内它可发育为第Ⅳ期和第Ⅴ期幼虫 ,但不能发育为成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 ,较常侵犯…  相似文献   

2.
2000年在福建省闽侯县城关中学一位13岁学生的脑脊液中检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gylus cantonensis)幼虫,并在其采集及烤食大瓶螺(Pila gigas,又名福寿螺)的池塘中采集的螺体内检出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以此幼虫感染大鼠及笼捕获的褐家鼠的肺动脉和心脏检及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第1期幼虫与虫卵。从病原学、中间宿主等角度证实当地为福建省首例广州管圆线虫患者的疫源地。并从此每年观察环境变化并以大瓶螺的感染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幼虫侵染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和脑膜炎。人主要是食用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受到感染。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重要的中间宿主,也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广州管圆线虫脑膜脑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的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中间宿主是陆生螺类或淡水螺类,如玛瑙螺(achatinafulica)、福寿螺(ampullarumcrossean)、蛞蝓等。人多因生吃含有第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被感染。当婴幼儿在有蛞蝓孳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第期幼虫可侵入肠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各种器官组织。人类只能充当广州管圆线虫的转续宿主。在人体内它可发育为第期和第期幼虫,但不能发育为成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脑脊髓炎。尸检曾发现患者的脑…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情况,分析福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全省各地的鼠类和各种软体动物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并调查全省广州管圆线虫病人的发病情况和过程。结果福建省的沿海和山区均有广州管圆线虫的分布,终宿主主要为褐家鼠;中间宿主为福寿螺、褐云玛瑙螺和蛞蝓。人因食用或接触螺类而受感染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已有2起集体爆发和多例散发病例。该病用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福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区,动物感染严重,人易受感染而造成爆发流行,应引起重视,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6.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系由进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的未煮熟螺肉所致.症状以头痛、颈部僵直、皮肤感觉异常为主,外周血和(或)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升高.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未宿主主要是鼠类(褐家鼠、黄胸鼠等),中间宿主主要足螺类(福寿螺、褐云玛瑙螺等).该病可通过加强饮食和个人卫生教育,不吃未煮熟的螺类食品等来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船南安市广州管圆线虫媒介宿主密度及感染率。方法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选择调查点,在不同季节捕捉广州管圆线虫媒介宿主谒云玛瑙螺、福寿螺、蛞蝓及终末宿主鼠类等动物,进行密度和感染率调查,并分析其季节变化。结果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蛞蝓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其中,褐云玛瑙螺感染率最高,为36.12%(108/299),且感染高峰在秋季,感染率为63、24%(43/68)。终末宿主鼠的心肺成虫检出率为9.56%(13/136)。结论南安市是广州管圆线虫严重的自然疫源地,媒介宿主密度及感染率随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消化法消化从广州市东、西、南、北、中各区收集的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和同型巴蜗牛,对消化后的螺类材料中的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进行观察和计数。结果 褐云玛瑙螺阳性率为13.27%(30/226), 平均感染度为794条/只;同型巴蜗牛阳性率为2.86% (2/70),平均感染度为115条/只。161只福寿螺和189只中华圆田螺无阳性检出。结论 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中,褐云玛瑙螺占主导地位。不同区域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褐云玛瑙螺的感染度与其重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阳春市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当地螺类,用人工消化法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捕获当地鼠类.剖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褐云玛瑙螺350只,福寿螺465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7.71%和0.86%。捕获鼠类192只,平均感染率为5.73%(11/192),其中褐家鼠、施氏屋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感染率分别为5.41%(4/74)、3.33%(2/60)、8.93%(5/56)和0(0/2)。结论阳春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褐云玛瑙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感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填补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分别于2000年7月和2004年7月对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和越秀区褐云玛瑙螺进行采样收集,消化法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过去及国内其它地区进行比较,用灌胃法构建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检测脑部和心肺晚期虫体。结果广州市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2000年为44.2%(57/129),感染度401条/螺,而2004年为27.3%(33/121),感染度为72条/螺,2次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5,P<0.01),各区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最高达65.9%。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与其螺重呈正比。用分离的第Ⅲ期幼虫构建了小鼠和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从脑部和心肺检出较晚期虫体。结论广州市褐云玛瑙螺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2004年较2000年有明显下降,2004年感染率低于曾发生过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的地区;小鼠适于构建广州管圆线虫第Ⅳ、Ⅴ期模型,大鼠适于构建第Ⅴ期和成虫模型。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以鼠类为终宿主,福寿螺等软体动物为中间宿主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江西省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于福寿螺等中间宿主的生长、繁殖。为了解江西省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情况,我们于2006年10月对江西省兴国县和九江县广州管圆线虫终宿主和中问宿主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暴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查明福建省长乐市8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及其感染地是否为本病疫源地。方法:对患者捕食的螺蛳与地点的调查;患者住处鼠类病原体调查;现场拾取鼠粪,镜检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捕捉患者捕食大瓶螺处的螺蛳进行病原体检查;现场捕捉该螺,去壳、厣后,取肌肉组织,用捣碎机捣碎,过滤沉淀,取上清液加入20%福尔马林溶液 ,离心,取渣检查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结果:鼠粪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感染率为39.3%(44/112);大瓶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感染率为40.0%(82/205)。结论:证实长乐市漳港镇龙峰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严重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铜锈环棱螺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粪便 ,分 2批对铜锈环棱螺进行人工感染试验。 2次定性感染成功后 ,再捕捉现场的铜锈环棱螺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然后从铜锈环棱螺中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以证实之。结果  2批铜锈环棱螺均检及广州管圆线虫第 3期幼虫 ,感染率分别为 34.31% (35 / 10 2 )与 34.15 % (42 / 12 3) ;闽侯、连江两县现场标本的自然感染率 ,分别为 3.85 % (2 / 5 2 )与 2 .37% (5 / 2 11)。分离的第 3期幼虫感染大鼠 ,亦获得发育成熟的成虫。结论 铜锈环棱螺经人工和自然感染调查 ,证实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良好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云南省是否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了解人群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状况,为云南省防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南部5个县,开展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调查和动物感染实验;用ELISA法进行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分别从软体动物和鼠体肺部检获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和成虫,大鼠人工感染成功;2)采集5县人群耳垂滤纸血1653份,ELISA法测定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平均阳性率6.59%(109/1653),学生阳性率8.98%,成人阳性率3.48%,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性阳性率5.81%,女性阳性率7.2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云南省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褐云玛瑙螺和拟阿勇蛞蝓科(未定种)是广州管网线虫重要的中间宿主,褐家鼠、黄胸鼠是自然终末宿主;2)动物实验证明小鼠、豚鼠和家兔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适宜终末宿主,SD大鼠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 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格总数5%比例进行随机抽样。随机抽取55个调查点于2006年9~10月开展主要中间宿主分布及感染率调查。 结果 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小管福寿螺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8个省(区)已证实有小管福寿螺自然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7个省(区)有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其中,福建建瓯、江西兴国、浙江瑞安、湖南汝城、广东化州、广西上思和海南五指山等地的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6%、19.9%、16.0%、5.0%、6.3%、39.1%和25.0%。 结论 证实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7个省(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闽北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分布与中间宿主等感染情况。方法在闽北辖区内10个县(市、区)采集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以肺检法检测福寿螺,组织匀浆法检测蛞蝓、蜗牛、蛙等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解剖家鼠,检查心肺血管中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感染率。结果在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中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福寿螺平均阳性率为14.78%(482/3 262);蛞蝓为28.76%(237/824),蜗牛为12.62%(41/325);蛙类为20.08%(43/212)。建瓯、浦城和松溪3个县(市)捕获的4种家鼠中,有3种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3.39%,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8.06%;黄胸鼠次之,感染率为6.12%;以肺动脉检出最多,占91.25%,心脏仅占8.75%。采集新鲜鼠粪52份,阳性10份,阳性率为19.23%。结论闽北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广州管圆线虫病对该地区居民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在宁波市海曙区、慈溪市、鄞州区和奉化市进行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调查,在宁海县进行转续宿主调查。共采集福寿螺730只,发现15只有第Ⅲ期幼虫寄生,自然感染率为2.05%;捕捉解剖青蛙13只,发现感染青蛙5只,共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164条,平均每蛙寄生32.8条。首次证实宁波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理州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广州管圆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市售福寿螺主要来源地洱源县西湖为调查点,对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点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3种(福寿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剖检未查见广州管线虫感染。捕获的保虫宿主(鼠)和转续宿主(鱼、虾、蟾蜍)经检查均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论大理州目前尚无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存在,但具备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是潜在的疫源地,一旦有广州管圆线虫传入则可引起传播,故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选择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或螺类和鼠粪检查阳性的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为调查点,在春、夏、秋季对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与感染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两县、市6个村共采集检查中间宿主与转续宿主22种7169个样本,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14种。感染率最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是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与25.83%(273/1057)。秋季和距离居民点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一待定种环棱螺、光滑颈蛞蝓、罗氏巨楯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和沼水蛙,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告的新宿主。结论证实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为广州管圆线虫严重的自然疫源地。推想全国同纬度、同自然环境条件地区均有可能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