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杰  韩文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7):304-305
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海拔3703m)健康藏汉族青年的200幅脉图分析后认为,健康藏汉族青年的脉象以滑、平、弦、缓为多。该地区藏汉族青年脉图的主要生理参数在不同民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不同性别上存在着差异,表现为男性滑脉较多,女性弦脉较多,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与男女血液动力学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不同海拔高度健康汉族青年脉象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健康汉族青年的200幅脉象图的分析后认为:健康汉族青年的脉象以滑脉、弦脉、平脉、缓脉为多。结古和西宁地区的汉族青年脉象图的主要生理参数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有一定差异。究其形成原因,主要与高海拔缺氧、寒冷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与祖国医学认为脉象可随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变化的观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但从古至今一直凭借医生的指力、感觉、体会来辨别脉搏波动的部位、频率、节律、形态。由于医生对脉象的指感体会不同,往往数医同诊一个病人,而其结论各不相同,这就影响了中医脉诊客观化的进程。将各种指感脉象描绘成比较客观的脉象图,并给以解释,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了对脉象图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借鉴外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西宁地区健康大学生进行了抽样测试,现将测试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测试对象为我院中医系100名健康学生,他们在入学后经全面检查及部分化验、X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脉象及其脉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礼勇 《陕西中医》1991,12(4):185-187
<正> 近十余年来,国内开展了冠心病脉象及其脉图的研究,探讨了冠心病脉象的变化规律及其脉图特征,研究了其脉象(或脉图)形成的机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1、冠心病脉象的分布综合多家的报道,冠心病多见弦、弦细、细弦、细、滑、沉、涩、结代、微等脉象,且多是兼见。林氏等描记45例冠心病患者的脉图,多显示弦或弦细脉图形。肖珙分析51例冠心病人两手脉搏图102幅后,发现弦脉图最多占48.04%,其次是滑脉图占21.57%,弦滑脉图占18.63%,弦细及促、涩、革代脉图各占5.88%。张氏报道,100例冠心病以沉涩(43例)、弦细(39例)脉为主,次为结代、滑数脉。张氏等研究表明:67例冠心病人细弦脉最多(67.16%),次为弦脉(17.91%),细弦滑脉(10.45%),其他脉占4.48%。梁氏测录97例冠心病人左右手寸口脉图,结果弦脉(包括兼脉)最多,左右手均在50%以上,其次是细脉,而滑脉较  相似文献   

5.
<正> 对于不同脉象图形的描记,国内外已有不少资料,但对病毒性肝炎的脉象图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脉图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为了  相似文献   

6.
7.
马科 《中医药学刊》2001,19(3):228-231
从心病的传统中医脉象分布、心病脉图及其分析方法对心病脉诊的临证作了研究。认为还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学科为手段,辨病须与辨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从“证”的角度探讨,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双功超声血流图对脉象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30例正常成人桡动脉在心动周期中血流径线、位移、形态及血流速度,并计算其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结果可见正常人桡动脉搏动特征为:上下搏动男性强于女性;左右搏动向尺侧移位明显。桡动脉血流速度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别,其搏动指数为1.943,阻力指数为0.649。  相似文献   

9.
常人脉象和脉图参数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脉象图频域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59名正常成人脉图的谐波幅值和初相角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例脉图应用频域分析软件包计算其八次谐波的幅值M_(1~8)和初相角P_(1~8)统计结果如下:谐波幅值M_(1~4),M_7,M_8与实足年龄呈显著相关(P<0.02~0.0001),谐波初相角P_1、P_6、P_8、P_3、P_4、P_5均与年龄呈显著相关(P<0.05~0.0001)。切脉和脉图呈弦象者随年龄增大而增多,与脉图频域指标谐波幅值与初相角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果提示,脉象图频域分析有助于确定中医脉象和脉搏波的老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混沌理论在科学界广泛被认同军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由于这一理论对传统科学观提出的挑战和它的普适性,立刻成为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20世纪基础科学的第三次革命。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同,混沌不仅适用于大到宏观的天体,小到微观的粒子,而且适用于自然科学甚至渗透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因此,被认为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一场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12.
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及其临床应用张镜人,杨天权,郑秀春,孙瑾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200085)何清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物统计教研室在医学实践中,需根据某一对象的多项有关指标的测定结果,将该对象归入到某一类别中去,这就是判别分析所要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3.
脉象图诊断冠心病判别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了探讨寸口脉脉象图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对冠心病的 2 4项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 ,筛选出有显著意义的 4种指标 :实足年龄、收缩压、脉率和脉图形态 ,并建立判别冠心病的数学模型。结论 ,上述 4项指标对冠心病的概率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0 0 0 1)。  相似文献   

14.
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和临床应用(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抽取动脉硬化患者病史217份,对照组抽取无动脉硬化病史200份,对所测录的脉象图及有关指标15项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组的弦脉脉图多于对照组,其脉图指标M、H1、N和H2值均大于对照组,而H5则小于对照组(p<0.0001)。结果提示,脉象图及其指标可用作动脉硬化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必不可少的疗法之一,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诊法,切脉对于辨别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常以不病调病人。”要知道病人脉象的变化,必须以正常人的脉象作为比较,但正常人体质有强、弱、胖、瘦;年龄有老、壮、幼;性别有男、女;还有情绪、气候、运动等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本文拟在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464例正常人脉象进行了初步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来源与基本情况  464例正常人为本院教职工、在校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脉象图诊断冠心病判别方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证明脉象图诊断冠心病判别方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上述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和组外考核。结果 :组内考核判断冠心病的符合率为 88 2 % ,组外考核符合率为 87 6 %。结论 :本文确立了一种应用脉象图诊断冠心病概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期中风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组80例的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的中脏腑组比中经络组的弦滑脉明显增多,脉搏图的主波幅增高,潮波和降中峡降低,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血流量以及血压等指标也增高。通过对中风患者在不同阶段的上述指标的观察,发现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弦滑脉逐渐减少,而弦细脉逐渐增多。脉搏图的主波幅降低,降中峡和潮波逐渐升高,主波宽逐渐增大,最适取脉压力逐渐增大,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心血管疾病中医脉象的客观化研究工作,提示中医脉象在心血管疾病中出现的特征性脉图产生的机制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心血管生理、病理状态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中医脉象及脉图基本能反映一定的心血管疾病本质。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特征性脉图能够初步反映各类脉象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文中指出,中医脉象的客观化研究应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有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血液病患者心功能及其与脉象、脉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用RM-6000型多道生理记录仪,检测并分析了106例血液病患者的心功能及其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结果显示除心缩力指数HI值减少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提示血液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伤,其左室射血时间显著缩短,心率加快,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是血液病常见的数、滑、细脉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弦脉则与心功能损伤、动脉顺应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脉象与脉图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数、疾、迟、损、败、弦、紧、涩、细、弱、微、洪、大、散、芤、促、结、代等18种脉象及脉图变化特征,及其在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肺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诊脉识病”、“凭脉辨证”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