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后肺损害主要表现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内分流、肺血管阻力、静态和动态响应性增加,肺通气/血灌流失调,严重者引起ARDS。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激活的白细胞与肺血管内皮细胞及肺上皮细胞粘附并分泌炎性介质;同时补体、炎性介质和缺血再灌注也可激活内皮细胞。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使血浆、白蛋白和激活的白细胞进入肺组织间隙和肺泡腔,从而造成肺损害。目前主张通过调控炎性反应过程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 日趋完善的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改善了心脏外科的治疗结果,但CPB术后肺损伤仍然是一个威胁生命的重要并发症.目的 对CPB术后肺损伤及肺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内容 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均被认为参与肺损伤机制.针对肺损伤,可以从生物技术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来进行肺保护.趋向有助于减低术后死亡率,扩大手术适应证,为患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体外循环双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性,4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20年,加重3年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0℃,呼吸24次/min,脉搏95次/min,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口唇轻度紫绀,杵状指,桶状胸,双侧肺泡呼吸音减弱,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无明显杂音。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55.4mmHg,二氧化碳分压78.9mmHg,pH值7.32。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呈重度阻塞性减退,伴小气道明显损害,弥散功能呈重度减退。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后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以及体外循环后PS异常与肺功能不全的关系。分别采用Bartlet法、Mason法、改良Lowry法测定10例非体外循环病人和20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同步测定呼吸指数。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术后PS水平非常显著减低(P<0.01),呼吸指数非常显著增高(P<0.01),且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性(r=-0.87,P<0.01)。而非体外循环手术后PS水平及呼吸指数未见明显变化(P>0.05)。证实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的活性,体外循环术后PS异常与呼吸功能不全密切相关。应用外源性PS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肺损伤及肺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循环(CPB)是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CPB装置、心肌保护措施和心脏外科技术不断完善与提高,心内直视手术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已大大降低。虽然如此,CPB肺损伤及肺保护的研究仍是心脏外科的热点问题之一。事实上,几乎所有CPB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害肺功能减退,轻者仅有一过性症状,重者则表现为呼吸窘迫(ARDS)乃至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CPB期间肺损伤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缺血再灌注和全身炎症反应,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缺血性胃肠道损害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认识和有效预防此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病人男,30岁。体重62kg。身高172cm。术前诊断原发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II级。1998年1月20日在全身麻醉、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肺移植术,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报告如下:使用COBE人工心肺机,Univox肝素化膜肺及表面肝素化体外...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肺损伤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肺保护一直是临床、实验研究热点.目的 为CPB下心脏手术肺保护提供参考.内容 就近年来心脏手术CPB期间通气策略和麻醉药物、CPB设备和技术、肺动脉灌注技术、药物干预对肺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趋向 CPB下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讨老年患者腹腔感染术后肺损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对我院外科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77例60岁以上的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术后给吸氧处理后和血饱和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其中伴腹腔感染者38例,无腹腔感染者39例。结果:感染组术后SaO2〈95%者28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73.7%,非感染组SaO2〈95%者12例,其低氧血症发生率为3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茶碱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心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采用随机化分组表分为氨茶碱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氨茶碱组于麻醉诱导后缓慢(5分钟)静脉注射氨茶碱(5 mg/kg),其后按0.5mg/kg·h经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对照组用等容量平衡盐溶液静脉注射.两组均于CPB前、CPB结束后1、8和24小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浆水平,同时测量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呼吸指数(RI)、右心房血/左心房血中性粒细胞比值和血浆丙二醛(MDA)含量等.结果CPB结束后1小时和8小时,对照组RI较CPB前和氨茶碱组明显增高(P<0.05),氨茶碱明显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抑制TNF-α和IL-8的释放,减少MDA产生,促进IL-10的产生.结论氨茶碱能够减轻炎性反应和CPB导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腔肺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改良双向腔肺分流术(M.Glenn)是治疗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病儿氧饱和度,减轻心脏负担。手术一般是在体外并行循环下实施,虽然安全可靠,但由于体外循环导致体内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易造成病儿肺损伤及血细胞破坏,增加术后肺阻力,对病儿恢复不利,并发症多。自2000年5月至2002年8月,我们共施行20例非体外循环下M.Glenn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效应。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患者 16例 ,随机分为A和B两组 ,A组 9例采用保护性肺机械通气治疗 ;B组 7例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联合应用外源性PS(15 0mg/kg体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8h内肺动态顺应性 (Cdyn)、氧合指数 (OI)、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结果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 ,本组患儿死亡率 (6.2 5 % )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 48h内的各个时点 ,B组Cdyn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OI和TNF α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 (P <0 .0 5~0 .0 1)。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后ALI/ARDS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抑肽酶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小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8例首次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各14例。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后1h及24h测定TNF-α和IL-10血浆水平,于CPB前,CPB结束后10min,1h测定呼吸指数(RI)。结果:CPB结束后1h及24h,对照组TNF-α明显高于诱导前及相同时点抑肽酶组的水平(P<0.05),CPB结束后1h,两组IL-10均明显增加,但抑肽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PB结束后10min及1h,对照组RI较基础值及抑肽酶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小剂量抑肽酶具有抗炎及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肺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序贯式双肺移植中的麻醉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2例重度肺功能减退合并呼吸机依赖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和1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手术均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肺移植。麻醉诱导常规采用咪唑安定0.05~0.1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2~0.4mg/kg及维库溴胺0.1mg/kg等药物;术中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0.03~0.05mg.kg-1.min-1和维库溴胺1~2μg.kg-1.min-1。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结果3例患者手术过程较为顺利,分别于术后6、11、10d脱离呼吸机。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分别于术后第41、67、30d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适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全面的监测和术中对移植肺的保护等措施,是肺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序贯式双肺移植术中应尽可能不使用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19.
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处理组(n=13)CPB期间每5min间断肺通气一次;对照组(n=11)CPB期间不通气。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留取血液标本,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总蛋白(T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总蛋白以及术前、CPB后1h、4h肺氧合指数(OI)。结果处理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TP、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2,0.02),CPB后O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CPB后1h、4h其OI均较同组CPB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间断肺通气可通过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等,对CPB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近几年来收治2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肾脏损害患者,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与转归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