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15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的性质、特点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窦性心动过缓与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1,P=0.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房性早搏与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02,P=0.001);其余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  相似文献   

2.
向光录 《中外医疗》2011,30(3):65-65,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其并发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选择于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特征,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表现者42例,占52.5%;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者38例,占47.5%;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57例,占71.3%;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7例,占30.0%。ST段抬高性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的相关性,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肌钙蛋白测定及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38例,入院后即刻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抽取静脉血做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检测,并根据心电图变化及TnⅠ水平分组,观察各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随访1个月~6个月。结果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较正常心电图组明显增多,,所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31.9%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TnⅠ阳性,TnⅠ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Ⅰ阴性组多,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心血管事件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TnⅠ阳性因素较ST段压低因素的敏感性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Ⅰ阳性较ST段压低因素对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有较高的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肌钙蛋白测定及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TnⅠ阳性因素可能具有更高的独立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2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前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 mg/L、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 600 pmol/L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心电图ST段早期回落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STEMI患者140例,按PCI后2 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抬高总和较术前的下降百分比(ΣSTR)分为A组(ΣSTR≥50%,84例)和B组(ΣSTR<50%,56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 MACE)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住院期间MACE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周LVEF(54.1±5.1)%明显高于B组(46.7±4.0)%;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A组(6.0%)显著低于B组(25.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影响MACE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ΣSTR、发病至IRA再通时间、糖尿病史,ΣSTR贡献最大。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的早期回落对PCI后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独立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简单风险指数(SRI)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心内科CCU收住的符合条件的STEMI病人共13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一般临床资料、ST段抬高导联数、ST抬高指数(STI)、治疗方案及SRI值的差别,分析各计量资料的相关关系,检验全部观察变量中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两组年龄、ST段抬高导联数、SRI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SRI与ST抬高导联数具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关系(r=0.3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I及ST抬高导联数是STE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SRI评分越高,病人心脏受损的导联数越多,死亡危险性越大,SRI是STEMI病人住院死亡的快速、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雷蓉  徐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5):825-826
目的探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病0.5h~6h有ST段抬高及T波改变并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与76例同期非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及T波改变的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的ST段抬高与T波高尖宽大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段不同程度的抬高及T波的改变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因素水平.方法 研究共人选19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及82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种血脂水平及血脂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HDL-C是目前常规血脂检测中评价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最佳指标.结论 高脂血症是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非HDL-C是预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VR导联卵段抬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犯罪血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6月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67例,对其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主干病变的aVR导联ST段抬高组、ST段无抬高组分别为4例(13.8%)与1例(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病变分别为10例(34.5%)与6例(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及高危患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45-48
目的 探讨RDW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识别和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AF风险更多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内科连续入选49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新发AF,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检测指标RDW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起新发AF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患者中,有新发AF者50例,无新发AF者44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史、心衰史Killip分级及R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 OR=1.48(95%CI:1.13~2.37),年龄OR=1.57(95%CI:1.07~2.76),Killip分级OR=3.64(95%CI:2.12~7.38),血压OR=1.85(95%CI:1.47~5.94)。结论 RDW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济南市某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患者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近3年该院胸痛中心就诊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到胸痛中心就诊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及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处理策略等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和构成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7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53.4%),男性患者构成比高于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就诊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季节的患者昼夜就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7,P=0.006)。对昼夜就诊有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就诊季节、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及处理策略是患者昼夜就诊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该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的高峰年龄、就诊时间段、季节分布有其规律可循,为临床医师识别高危患者、选择最佳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心肌肌钙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7例据临床资料分为ACS组[共62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18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2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5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sICAM-1、MMP-9、CRP)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清炎症因子和cTnT显著高于SAP组(P<0.01),STEMI组血清炎症因子和cTnT显著高于NSTEMI组(P<0.05),NSTEMI组血清炎症因子和cTnT显著高于UAP组(P<0.05),ACS组及SAP组血清炎症因子与cTnT正相关。结论通过测定循环血液中的炎症因子与cTnT来判定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陈顺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4):152-153
目的分析总结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便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0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其中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0例,对两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糖尿病、反复心绞痛病史率高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CK、TNI峰值均低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TEMI组多支病变率高于STE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组的肌酸肌酶(CK)、肌钙蛋白I(TNI)峰值均低于STEMI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则高于STEMI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修正休克指数(MSI)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NSTEMI患者462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两组,存活出院组421例、院内死亡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心率、收缩压、修正休克指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并分析相关指标差异,以进一步评估MSI评估其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心率,收缩压等指标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存活出院组患者的MSI(0.842±0.267)显著低于院内死亡组患者相关指标(1.042±0.4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1.2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比为7.1,显著高于其他评价指标.结论:MSI对评估急性NSTEMI患者预后风险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不同诊疗方式的疗效,评价不同诊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于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抢救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药物应用与普通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于普通药物治疗,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较普通药物治疗更低(P〈0.05)。结论:普通药物联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可明显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曹占伟  于维雅 《中外医疗》2014,33(1):20-20,22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该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选对象的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清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有助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浆D- 二聚体(D-D)水平在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和非ST 段抬高型心 肌梗死(NSTEMI)患者中的差别,探讨D-D 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实际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2018 年9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7 例急性NSTEMI 患者(NSTEMI 组)和104 例急 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夹层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D 水平,通过ROC 曲线分析血浆 D-D 水平对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鉴别意义。结果 主动脉夹层组血浆D-D 水平高于NSTEMI 组 (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D 水平对2 种疾病的鉴别有意义(P <0.05)。结论 急诊检测血 浆D-D 对区分2 种疾病有临床意义。对急性胸痛伴D-D 水平升高的患者,当其他常规入院检查难以与急性 NSTEMI 鉴别时,可高度怀疑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ate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elective PCI in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9 patients with NSTE-AC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PCI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 a 1:1 ratio to the salvianolate group (74 cases) or the control group (75 cases). After exclusion criteria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60 patients with PCI therapy remained in the salvianolate group and 6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and the severity of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ddition to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s) during 1 year follow-up after PCI were stud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for PCI related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elective PCI.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alvianolate treatment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CI related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11.7% vs. 26.5%, P=0.035). The rate of MACEs or all-cause death within 1 month or 1 year after the procedu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eriprocedural treatment with salvianolat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PCI related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it does not influence clinical prognosis.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 ChiCTR1800016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