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三维重建(3D)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机对80例小儿隐性脊柱裂扫描后进行MPR、3D重建观察,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MPR、3D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脊柱裂的裂隙缝位置、范围及程度。结论螺旋CT的MPR、3D是诊断小儿脊柱裂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 3D-CT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影(MIP)后处理;筛选16例VBD患者,分析、分型及总结MSCT 3D-CTA资料.结果 16例VBD病例中,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3例.结论 MSCT 3D-CTA为VBD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价值。方法 7例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ner reformation,CP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结果 CCF经16排螺旋CT检查的直接征象是患侧海绵窦扩大7例,眼上静脉扩张7例,间接征象为突眼6例,眼外肌增粗5例,颅底骨折6例,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6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CTA检查对外伤性CCF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技术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能够作为诊断外伤性CCF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从Hounsfield发明第一台CT以来,CT技术不断创新,1985年滑环CT问世;1989年,应用滑环技术的螺旋CT推向市场,随之高质量的多方位重组(MPR)和多种重建功能如表面遮蔽显示(SSD),最大(小)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窥镜(CTE)相继出台,使图像后处理在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  相似文献   

5.
螺旋CT3D图像重建在鞍区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区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 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区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头颅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并对照DSA及手术结果,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65例共77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55例,9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4个动脉瘤:瘤体最小约2.0mm,最大约49mm;瘤颈最小约1.5 mm,最大约8.5 mm.与手术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4.74%,同DSA对比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部位及走向.瘤颈、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诊断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镜像动脉瘤(IM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证实的20例IMIA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IMIA术前均经64排螺旋CTA检查确诊,CTA扫描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重建(3-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20例IM-IA患者64排螺旋CTA共发现42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19例,4个动脉瘤1例。两侧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7例,不完全对称(Ⅱ型)13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IMIA的位置、瘤体大小、瘤颈宽度、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镜像动脉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IMIA诊断的首选无创伤检查方法。将IMIA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行脑CTA检查,处理技术为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CTA能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脑基底动脉环等部位血管狭窄,闭塞的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且能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基底部的异常血管网.结论 CTA检查可作为烟雾病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CT重建技术在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在螺旋CT轴位扫描的基础上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呈现(VR)以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加以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呈多种骨性畸形,包括寰枕融合、C2.3融合、齿状突不连等,不同兴趣区域需要相宜的重建方法。结论CT重建技术能够揭示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的细节特点,采用系统化分析策略可提高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在鼻-蝶鞍区影像解剖及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入路的鞍底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鼻-蝶鞍区螺旋CT扫描数据,以3D重建和剪切技术重建和观察鼻-蝶鞍区的3D解剖结构.分析鼻尖-耳轮上缘连线(鼻-耳轮线)与鞍底的关系.对1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评估3D - CT和鼻-耳轮线在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前规划和术中鞍底定位中的可行性.结果 鼻-耳轮线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与蝶窦相交,其中与鞍底相交者12例占42%.鞍底-斜坡交点至鼻-耳轮线的垂直距离是(3.6±1.8)mm.3D - CT能清晰地显示鼻-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蝶窦及其分隔、颈动脉和视神经管隆起、鞍底等.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鞍底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3D - CT技术可获得鼻-蝶鞍区高清晰度的三维空间解剖图像,有助于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蝶窦和鞍底的定位.鼻-耳轮线可作为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路径的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颅骨骨折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 h内行多层螺旋CT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检查,检出颅骨骨折病例82例,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顶骨折(P=0.026)、颅底骨折(P=0.004)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论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的诊断中优于MSCT,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多排螺旋CT 血管生成技术(MSCTA)及脑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8 排螺旋CT 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 例烟雾病的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及容积重建图像对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和DSA 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 平扫13 例患者显示不同部位的脑出血,5 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脑梗死,3 例患者仅见局限性的脑萎缩,2 例患者CT 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MSCTA 均清晰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 例均显示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其中15 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 采用血管生成、容积重建技术,MSCTA 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有效非创伤性首选检查方法,可替代DSA 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脑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7例行双源CT脑血管成像检查的CAVM患者的资料,采用MPR(多平面重建)、VR(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对CAVM位置、大小、血管构筑进行分析。结果 27例CAVM患者中,病变累及枕叶6例,颞叶5例,额叶3例,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颞、枕叶4例,额、顶叶3例,均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其中2例合并血管畸形内动脉瘤,1例合并血管畸形外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出血6例。结论双源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CAVM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及血管构筑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层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折诊断的价值已得到肯定,其中安装有图像后处理软件,可用于各种骨关节外伤的诊断。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6例骨关节损伤患者全部进行X射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分析平片、轴位、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受试者中,X 射线平片有明确骨折仅20例,容积重建图像可以立体显示骨折线的形态和走行,但容积重建图像对骨皮质轻微分离显示不佳、对关节腔内及椎管内游离骨折片显示困难。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3种方式对关节骨折诊断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直观的三维图像,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向任何方向旋转,使医生可以在任意设定的角度观察骨盆骨折移位情况,从而得到清晰直接的印象。 目的:观察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07-11/2009-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和螺旋CT扫描,利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同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选择能最佳显示骨折的图像进行存储并进行摄片,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骨盆骨折患者经螺旋CT三维成像摄片均显示骨折,能较准确地描述出骨折分型和碎骨部位,其效果明显优于X射线摄片(P < 0.05)。提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较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情况,能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方法23位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SCT)进行术前检查。S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和多平面重建技术(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对埋伏牙位置、形态、牙根弯曲、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定位研究,评价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S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S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 和 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 结论 S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底肿瘤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SCTA)在颅底肿瘤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CT、MRI临床证实为颅底肿瘤患者采用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行3D图像重建,12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同期10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7例行神经导航手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结果3D-SCTA能清楚显示颅底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为手术前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3D-SCTA提供了颅底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对颅底肿瘤手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3D-SCTA在颅底肿瘤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SCTA)在颅底肿瘤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CT、MRI临床证实为颅底肿瘤患者采用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行3D图像重建,21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同期15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6例行神经导航手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结果 3D-SCTA能清楚显示颅底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为手术前选择手术人路和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 3D-SCTA提供了颅底肿瘤与邻近血管和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对颅底肿瘤手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TOFMRA)及其后处理技术 (MPR)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盲法分析 38例临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的 3D TOFMRA基础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1)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 ,MRI诊断为血管接触或压迫 31例 ,其中有症状侧血管接触或压迫 2 6例。症状侧与影像上三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有显著相关 (P <0 0 0 5 )。(2 ) 14例以三叉神经第 2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85 .7% (12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中间部位 ;10例以三叉神经第 3支分布区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70 % (7例 )血管压迫神经的侧方 (P <0 0 0 5 )。结论  3D TOFMRA及MPR可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临血管的关系 ,血管压迫神经的部位与疼痛的区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