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鼻胆管替代T管在老年胆道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鼻胆管代替T管在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中的作用。方法 ERCP后置入鼻胆管引流,手术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共26例。结果(1)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1)。胆总管切开放置T管的患者,术后至少2周以上才能拔除T管,有时为了防止胆漏的发生,T管放置时间月余。(2)由于鼻胆管放置时间较短,胆汁的丢失明显减少,可防止大量的消化液,电触质及消化酶的损失(P<0.01)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3)鼻胆管术后3-7d就可拔除,免除长期带T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4)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拔T管后的胆汗性腹膜炎。(5)节省住院费用,结论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鼻胆管可以代替T管的作用,减少了T管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一种简易的能够减少术后胆瘘和胆管狭窄的方法。方法自行设计一种异型T管,两上臂可以同时放置在左、右肝管内,下臂置于胆总管内。术后若发现残余结石,可直接以胆道镜经T管取石。选取临床病例59例,应用本方法行临床试验。结果本组59例,术后23例发现残余结石,其中,17例胆道镜反复取石治愈,余取石一次治愈。术后无一例胆瘘发生,亦无左右肝管狭窄发生。结论应用本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手术后胆瘘和胆管狭窄的发生,大大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自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我们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带套囊尿管封堵动脉导管,手术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5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9岁;导管直径<7 mm者25例,8~10 mm 23例,>11 mm 2例;均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杂音,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最大心胸比率(C/T)达0.7.术前全部经超声心动图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4.
由于硅胶、乳胶、聚氯乙烯等新材料的应用,新型T管与组织的相容性好,窦道形成慢,易产生胆漏[1]。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靠延长T管开放引流及拔管的时间来防止胆漏的发生[2]。但延长胆汁引流可造成消化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为探讨早期夹闭T管的可行性,笔者自2000年开始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腔T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年5月~2005年10月对25例胆道手术患者采用双腔T管行胆道冲洗、肠内营养及用作胆管支架。结果全组未出现胆道逆行感染、胆瘘等严重并发症。1例冲洗时出现轻度腹痛,1例出现外管堵塞,及时处理后解除。22例于术后半月拔除双腔T管痊愈出院;3例严重肝破裂胆管损伤患者中,2例于术后半年拔管,分别随访1年及8个月无异常,另1例术后带管出院4个月,尚在随访中。结论双腔T管具有引流、冲洗、肠内营养及留置支架等多种用途,取材容易,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肝胆管结石在胆道外科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性调查7184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胆石部位与性别、年龄、职业的关系,胆石部位在不同医院的分布以及胆石部位与病死率的关系。认为在城市居民和城市综合医院里,胆囊结石占胆石症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同样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在农村居民和地县基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道探查减压在肝囊型包虫病术中处理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道探查减压治疗210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残腔胆汁漏的疗效.根据术中是否探查将患者分为胆囊管探查减压组(98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74例)和直视缝合组(38例).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管探查减压组发生残腔并发症8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发生残腔并发症7例;直视缝合组发生残腔并发症14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38,P<0.05).胆囊管探查减压组发生胆道并发症2例;胆总管探查T管减压组发生胆道并发症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3,P<0.05).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探查减压可有效解决肝囊型包虫病术后残腔胆汁漏,不仅保持了胆总管完整性,还避免了 T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1987年11月,本刊编编部邀请武汉地区部分外科和B超专家,就“B超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现整理如下: 于昌松副教授:B型超声波检查,已广泛地用于胆道外科。但临床上相应地出现了一种完全“依赖性”的错误倾向。尤其是青  相似文献   

9.
微创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兴起及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外科医生的观念和手术方式,为外科治疗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当前对于微创外科尚无统一的定义,黄志强院士[1]认为,微创外科是一种比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具有更小的创痛、更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更准确的手术结果、更短的住院  相似文献   

10.
<正>胆囊结石患者中约有15%~18%合并胆总管结石[1],其中1/3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被称为隐匿性胆总管结石;而怀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胆总管探查手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既可降低胆道  相似文献   

11.
胆囊大部分切除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胆囊大部分切除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 986年 6月~ 1 997年 8月行胆囊大部分切除的 4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5例中因胆囊本身病变行胆囊大部分切除 41例 ,术后无胆瘘、出血、黄疸、腹腔脓肿等并发症。非胆囊病变行胆囊大部分切除、保留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良性肝胆管狭窄与缺损 4例 ,术后 3个月经T管胆道造影修复处无狭窄。结论 胆囊大部分切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且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术,胆囊管置管(C管)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术前经影像学证实为胆总管结石的89例患者。结果: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35例,术后残留结石2例,胆漏4例,放置T管(24±5.6)d。经胆囊管取石C管引流39例,术后残留结石2例,无胆漏,C管放置(8±4.5)d,与T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是值得推荐的方法。经胆囊管路径,不仅可用胆总管取石后的引流,且可在胆道外科诸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脏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脏外科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外科(200025)蒋渝韩天权张圣道近20年来,胆道外科手术技术进步的突出表现就是从肝外胆道外科发展到肝内胆道外科。结合我国的情况,肝内结石的发病率高,采用肝脏外科技术以前,往往得不到根治。自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腔T型管"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将80例再次胆道手术患者依据手术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采用开腹胆道探查术,治疗组术中放置多腔T型管;对照组术中放置普通T型管。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胆汁丢失量、术后补液量;采集每个病人术前及肠内营养后3 d、7 d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的生化参数指标;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并发症、胆道感染、胆漏)及术后2月结石残留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胆汁丢失总量(846±112 ml)、术后输液量(13.75±3.68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 470±450 ml)、(25.63±4.32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64、-13.240,P<0.05)。治疗组肠内营养后3 d前白蛋白(260±37.58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5.53±8.69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93±33.12 mg/L)、(35.72±6.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8、5.648,P<0.05)。并且治疗组肠内营养后7 d转铁蛋白(314±44.72 mg/ml)、前白蛋白(304±40.34 mg/L)及视黄醇结合蛋白(51.23±10.34 mg/L)均高于对照组的(203±33.62mg/ml)、(256±37.46 mg/L)、(39.53±8.4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8、5.514、5.531,P<0.05)。两组行肠内营养期间,治疗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3,P<0.05)。两组行胆道冲洗期间,无一例出现胆漏,治疗组胆道感染率为2.5%(1/40),对照组胆道感染率为7.5%(3/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治疗组结石残留率10.0(4/40),对照组结石残留率40.0%(1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再次胆道手术后,经多腔T型管行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及胆道冲洗,可减少术后胆汁丢失及补液量、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腹部超声在评估胆道术后T管窦道形成完整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进行T管窦道超声检测情况.结果 通过超产检查发现营养状况佳的48例患者术后1周左右窦道就基本形成,窦道壁厚度约为2-3 mm.术后2周左右窦道形成变得更加完整、清晰,壁厚约为4-5 mm.而营养不良、合并腹水或网膜缺失等12例患者窦道形成慢、不牢固.结论 腹部超声能够较好地评估胆道术后T管窦道形成的完整性及厚度,简单、无创、可重复性高、经济、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赵竞生  严际慎 《腹部外科》1998,11(4):189-190
病例报告病人,男,52岁。1998年1月14日以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8年余,加重2天伴黄疸入院。2天前,因进油腻食物后引起右上腹痛。呈绞痛性发作,伴黄疸,发热,寒战,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既往曾两次因胆囊结石急性发作住院,经非手术治疗。病情缓解出院。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胆囊结石已达6年之久。查体:T38.6℃P98次/分R24次/分BP16/10kpa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巩膜、皮肤中度黄染,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式呼吸存在,右上腹胆囊区较饱满,压痛、反跳痛明显,Murphy’s征(+),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稍减弱…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技术开启了一个新的外科手术世界。在胆道外科,其应用也非常广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胆囊、乃至胆道恶性疾病,腹腔镜的应用如何呢?单孔腹腔镜在胆道外科有前景吗?诸如此类问题,本文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造影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等手术逐渐在各级医院开展.于是LC术中胆道造影管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道引流管的使用相对也较多,我们使用的硬膜外麻醉导管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使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红外荧光显影技术在胆道外科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为提高胆道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供保障.方法 复习近年来关于近红外荧光显影技术在胆道外科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近红外荧光显影技术已经在胆管良恶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初步应用,在胆管造影方面展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可有效避免术中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肝胆管结石与胆道外科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外科对胆系疾病的治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庆会议重新命名为急性重症胆管炎,即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简称ACST);另一是胆结石及术后残余结石问题。两个问题可归纳为一个问题,即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因为引起ACST的主要原因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简称PBC)。这两个问题相互有联系,但治疗各异,故分述如下: 一、ACST的外科治疗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其疗效有所提高。但就整个急腹症外科治疗来看,它的死亡率仍然是很高的,而且是胆系病,特别是我国独特的胆石症(PBC)死亡的主要原因。无锡会议报道达10~30%左右。不同病组其死亡率有高低差别;遵义医学院报告102例,死亡率为8.9%;遵义地区医院81例,死亡率为28.4%;广西南浣山医院55例,死亡率22.9%;温州医学院319例,21.3%死亡。四川医学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