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各100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 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min)延长(失眠症组43.69±11.54,对照组16.01±10.44)、总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14.65±91.89,对照组446.41±77.81)、睡眠效率降低(失眠症组64.51%±18.59%,对照组91.32%±3.58%)、快眼动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3.26±15.61,对照组93.21±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症组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情况不一致.结论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检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临床分析。方法:应用PSG技术对92例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组)和83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PSG全夜监测;比较、分析两组睡眠进程指标:总记录时间(TRT)、睡眠潜伏期(SL)、醒起时间(EMAT)、醒觉时间(ATA)、运动觉醒时间(MAT)、醒觉次数(AT)、睡眠总时间(TSA)、觉睡比(A/TSA)、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快速动眼睡眠(REM)测量值[REM的潜伏期(RL)、活动度(RA)、强度(RI)、密度(RD)、时间(RT)、周期数(NRP)]及睡眠结构[第1阶段睡眠(S1)、第2阶段睡眠(S2)、第3、4阶段睡眠(S3+S4)。结果:(1)睡眠进程: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L显著延迟,EMAT、ATA、MAT、AT和A/TSA显著增加,TSA、SE和SMT显著减少(P<0.05或P<0.01);(2)REM测量值: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RL显著前移,RT显著减少(P均<0.01);(3)睡眠结构: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1显著增多,S2和S3+S4显著减少(P<0.05和P<0.01)。失...  相似文献   

4.
失眠症的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全夜监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症组的PSG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正常组464.1±22.9分,失眠症组359.7±31.5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9±9.8分,失眠症组31.5±18.4分,P<0.01),醒觉次数多(正常组1.4±0.7次,失眠症组4.9±2.1次,P<0.01),睡眠效率低(正常组94.6±5.1%,失眠症组84.7±8.3%,P<0.01),第一阶段睡眠增加(正常组9.1±1.9%,失眠症组27.9±17.9%,P<0.01),第二阶段睡眠下降(正常组56.2±4.7%,失眠症组45.9±17.7%,P<0.01),第3,4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16.7±4.9%,失眠症组9.1±5.1%,P<0.01),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正常组87.8±11.7分,失眠症组53.8±19.7分,P<0.01).此外,失眠症组有8例(N=8/39,20.5%)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效率综合分析正常,但患者主诉"无睡眠感",有"主观性失眠"存在.结论失眠症患者PSG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睡眠潜伏期延迟和慢波睡眠S1增加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组研究还发现失眠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对象可能属于"主观性失眠".  相似文献   

5.
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 对62例单纯性失眠症患者和22名正常人进行多导睡眠图描记,并进行各睡眠参数比较。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失眠症患者睡眠潜伏期长(21.7分),觉醒次数多(5.4次),实际睡眠时间少(330.6),睡眠效率低(73.3%)。睡眠结构快眼动(REM)时间减少(17.1%),REM活动度和密度低,自我估价与实际睡眠时间不一致(52.9%;P〈0.05 ̄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脑梗死和失眠症患睡眠参数改变的生物学特点,对30例脑梗死和30例失眠症患及22名正常人,采用多导睡眠图进行通宵睡眠描记,对照分析相关睡眠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均有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次数多,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眠和REM睡眠及REM活动度降低的特点(P<0.05-0.01),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有关睡眠参数比较也具有差异性(P<0.05-0.01)。提示,脑梗死组和失眠症组两睡眠参数皆有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特点是脑梗死和失眠症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多导睡眠图引导下建立Quisi快速检测法,并探讨Quisi在失眠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受试者同时作Quisi和多导睡眠图(PSG)检测.并以日本SEEG-1518K为检测标准,与德国Quisi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在33名正常对照组中,除暂停、伪迹和第3、第4阶段4项睡眠参数Quisi和PSG两工具不能比较外,其他12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9例失眠症组Quisi和PSG两工具比较见相同结果.(2)在多导睡眠图导向下,失眠症组与正常对照组Quisi比较,主要见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361.0±29.4 min和462.9±21.2 min,P<0.01],睡眠潜伏期长[分别为33.3±17.9 min和20.2±9.6 min,P<0.01],醒觉时间长[分别为38.0±15.9 min和18.9±5.7 min,P<0.01],睡眠效率低[分别为84.3±9.1 min和95.0±4.9 min,P<0.01],第一阶段睡眠百分比高[分别为26.4±15.5 min和9.0±1.8 min,P<0.01],第三阶段睡眠百分比低[分别为6.2±3.9 min和10.9±3.7 min,P<0.01]和伪迹百分比高[分别为7.5±2.1 min和2.8±1.1 min,P<0.01].结论 Quisi检测失眠症作用与PSG相似,在心理咨询、外出巡诊和家庭病床上有应用前途.运用Quisi技术评估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学异常,更为快速简便和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8.
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28例失眠症患者连续进行4夜PSG描记,其中第3、4晚上睡前予0.5mg三唑仑,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2夜适应和基础PSG监测.结果失眠症患者服用三唑仑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基线睡眠值(86±9)%,第3晚服药后(91±8)%,第4晚服药后(92±4)%,F值6.143,P<0.01],觉醒时间减少[同前,(39±17)min,(29±8)min,(23±7)min,F值13.211,P<0.01],S1减少[同前,(31±18)%,(23±11)%,(16±6)%,F值9.707,P<0.01],S2增加[同前,(45±17)%,(59±18)%,(60±6)%,F值10.104,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同前,(35±18)min,(28±17)min,(21±11)min,t值4.947,P<0.05].结论短半衰期催眠药三唑仑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还对夜间睡眠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睡眠障碍的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表现及睡眠结构、进程特点。方法 对42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行全夜PSG监测,分析比较各项睡眠结构、进程参数及快速眼动睡眠(REM)期视频监测特点。结果 经PSG监测发现,PD组入睡困难、睡眠破碎、白天过度嗜睡等的发生率(分别为73.8%、59.5%、46.1%)均高于对照组(P〈0.05);PD组患者总睡眠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REM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纺锤波密度较对照组缩短或降低(P值分别为0.000、0.000、0.045、0.000、0.000),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觉醒次数、〉5min的觉醒次数、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均延长或增加(P值分别为0.022、0.000、0.007、0.001、0.ooo)。另外,监测中发现PD组有6例(14.3%)出现睡眠始发REM时段,而对照组无一例出现。PD组中有36例(85.7%)在REM睡眠中呈现肌电活动不消失(RWA),其中19例出现REM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对照组有6例出现RWA,其中2例出现RBD。统计学分析显示,PD组RWA、RBD的发生率(分别为85.7%、45.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研究显示PD患者睡眠结构、睡眠进程等多项睡眠参数改变;PD患者中RBD发生率高,其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样,且很多时候RBD可先于PD的其他症状而早期出现。  相似文献   

10.
佐匹克隆及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短半衰期催眠药对失眠症患者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和白天多次睡眠期测定(MSLT)的影响。方法将22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佐匹克隆组(15mg)和三唑仑组(0.5mg),各11例。对两组用药前后进行夜间PSG和白天MSLT检测和比较。结果用药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觉醒和S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关于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伴发睡眠障碍多导睡眠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曲唑酮片联合唑吡坦治疗失眠对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的影响.方法 纳入120例于2018-05—2021-10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失眠患者,A组40例施予曲唑酮片治疗,B组40例施予唑吡坦治疗,C组40例施予曲唑酮片联合唑吡坦治疗,对比3组...  相似文献   

13.
神经衰弱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2例神经衰弱和29例正常成人多导睡眠图的对照研究表明:神经衰弱患者睡眠潜伏期和记录总时间延长、觉醒时间次数增加、觉睡比值增大、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下降、REM活动量、强度和密度均增高。这些改变是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19例抑郁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4±11)min,抑郁障碍组(61±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6±4)%,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REM4个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例经基因检查结果证实的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睡眠多导图(PSG)检查。方法对于来自于同一个家系的2例中老年亚急性进行性痴呆患者进行临床和神经心理检查,行腰穿、头颅MRI、脑血流灌注、脑电图、PSG以及PRNP基因等检查。结果(1)该家系2代中共有4位患者,先证者和其妹妹先后发病,发病年龄分别为62岁和60岁,主要表现为失眠、睡眠相关喉鸣和不自主运动,快速进展性痴呆以及自主神经障碍。自发病至去世病程分别为10个月和11个月;(2)基因检查显示20号染色体PRNP基因出现D178N突变,129位氨基酸为M/M型;(3)PSG示睡眠效率减低,睡眠结构异常,I期睡眠减少,II期睡眠比例减少,REM睡眠缺如,阻塞性呼吸暂停事件,最低血氧饱和度为83%;(4)头颅MRI基本正常;(5)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双侧中下额叶葡萄糖代谢率降低,左侧丘脑前下部葡萄糖代谢率减低。结论 FFI表现为顽固性失眠及睡眠相关障碍、快速进展性痴呆以及自主神经障碍。PSG和PRNP基因检查有助于FFI诊断。  相似文献   

17.
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阳性症状为主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并观察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PSG的影响.方法:对15例以阳性症状为主和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2次的PSG检查,给其中10例服用利培酮治疗6周,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紊乱以及睡眠阶段3,4比例下降,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以阴性闰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前者有更低的睡眠阶段2比例,用利培酮治疗后,睡眠进程指标改善,睡眠阶段2的时间和比例增加,REM睡眠潜伏期增加,REM强度减少.结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低的睡眠阶段2比例可能与该组患者的高警觉性有关.睡眠阶段3,4缺陷可能是一个素质标记,而部分患者REM睡眠指标异常可能是一个状态标记.  相似文献   

18.
197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olland医师首先提出“多导睡眠图”的命名。多导睡眠图可同步描记脑电图、肌电图、眼动图、心电图、胸式和腹式呼吸动度、口鼻气流量、血氧饱和度、睡眠体位、打鼾以及阴茎的搏起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多导睡眠图还可以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等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塞病人睡眠参数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睡眠图对4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监测,并与22例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塞病人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低,夜间醒转次数多,REM睡眠时间减少,REM活动度及密度降低。结论:脑梗塞病人睡眠减少可能与脑血流灌注不足有关,记忆减退与REM睡眠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变化。方法对29例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以下简称抑郁组)的PSG进行整夜测试,并与30名健康成人(NC组)进行对照。结果与NC组相比,抑郁组PSG改变主要为快眼动睡眠睡眠潜伏期(RL)缩短及非眼快动睡眠(NREM)变异(P<0.05)。结论 PSG可用于对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