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2年3~4月我站在饮服行业从业人员便检普查中,分离出3株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采样方法:肛拭采样,插入肛门5~7cm,采取新鲜便0,5g。分离培养:采便后直接划线接种于SS、伊红美兰培养基,同时接种于一管亚硝酸盐胱氨酸进行增菌培养,经30℃18~24h培养后,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30℃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各种沙门氏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中,新生霉素的使用已有增加,因为它对其他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在选择性增菌肉汤中新生霉素的量为5~40μg/ml,可抑制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而不影响沙门氏菌的生长。新生霉素也被加入各种沙门氏菌选择性平板培养基内,据报导,加入新生霉素的量介于5~70μg/ml,可以改进这些培养基对沙门氏菌的选择性。作者从新鲜香肠中分离获得3株大肠杆菌、5株奇异变形杆菌、5株枸橼酸杆菌和8株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酪旦白胰酶水解物(trypticase)大豆肉汤,于37℃培养24小时后,制备成三种不同浓度的盐水菌  相似文献   

3.
1993年6月,自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健康查体粪检中,检出1株罕见的波茨坦沙门氏菌(S,Potsdam),报告如下: 1 菌株分离:用无菌棉棒取受检者粪便标本1~2g,接种SF增菌液,置37℃培养24h,划S·S平板,经培养菌落呈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湿润,中等大,中心呈黑色,转种KIA,底层产酸产气,产A_2S,斜面产碱,徐片染色为G杆菌。 2 生化反应:葡萄糖、甘露醇、鼠李糖、阿拉伯糖、卫茅醇、蕈糖、西蒙氏枸橼酸盐、肌醇、赖氨酸、精氨酸、  相似文献   

4.
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应用两株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B8,de7,采用直接ELISA法,对人类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法对沙门氏菌属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与所试的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无交叉反应。对A-F群代表菌株的最小检出量为106个/L,在沙门氏菌与E.coli混合菌液中,E.Coli菌量100倍于沙门氏菌时,不经任何选择性培养,仅在M肉汤增菌6h便可检测出沙门氏菌。通过对1743份体检人员大便样品检测表明,本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在选择性增菌后6h,即可筛除97%以上的阴性样品,将为医疗、卫生防疫部门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筛检手段。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鸡杂中嗉囊和颈混在一起、肝和心混在一起,分别用缓冲蛋白胨水处理后,分出液体置于容器中,经37℃48小时前增菌后,各取1 ml接种于10 ml亚硒酸盐肉汤和10 ml四硫磺酸盐肉汤中,置43℃培养48小时;并另取0.005 ml接种于10 ml Rappaport氯化镁孔雀绿肉汤中,置37℃培养48小时。然后将此三种增菌液的24和48小时生长物划线接种于含煌绿的麦康凯琼脂上,置37℃培养24小时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一共检查了683份样品,其中嗉囊和颈349份,肝和心334份,有沙门氏菌检出者共210份(31%),前者为139份(37%),后者81份(24%)。在三种增菌液中检出沙门氏菌的情  相似文献   

6.
<正> 1989—1991年,我们对漯河市食品行业、公共场所的27216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健康检查。从大便中检出47株沙门氏菌其中41株为常见沙门氏菌、6株鉴定为姆班达卡沙门氏菌(S. mbandaka)、巴尔多沙门氏菌(S. Bardo)。哈达尔沙门氏菌(S. Hadar)、科特布斯沙门氏菌(S. Kottbus)。上述菌株属国内少见,省内首次发现的新菌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方法与结果 1、分离,粪便标本经亚硒酸盐、培基增菌培养,按常规方法分离于SS琼脂平板、37℃培养18—24  相似文献   

7.
沙门氏菌是污染食品最常见的一种致病菌,常规培养法繁琐、耗时、且常易漏检。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种酶联A 蛋白ELISA 初检方法,并与常规培养法比较,结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沙门氏茵A—F 群“O”多价免疫血清用沙门氏菌标准O 菌株干燥菌粉,双程免疫家兔,免疫血清用吸收菌吸收,经ELISA 法预测,与沙门氏菌属外细菌无非特异性反应后,按其各群效价高低混合后备用。1.2 SPA—HRP 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1.3 试验方法样品处理:样品经MM 增菌液增菌42℃18~24h,分离于DHL、BS 琼脂平板,检验程序按常规法。剩余增菌液以1∶5比例于2ml 缓冲胨水42℃4h,隔水煮沸  相似文献   

8.
1988年我科自2703例肠道腹泻病人中检出12株(0.44%)山夫顿堡沙门氏菌(S.senftenberg),12例患者均因食(个体户)烧鸡后引起。患者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日数次,左下腹不适,有明显压痛,大便常规检查为黄色或棕黄色水样便或粘液状便,白细胞少许许“++”或脓球“+”。细菌学鉴定:常规收集大便,立即接种 SS 琼脂平板,35℃培养18—24小时同时经 SF 增菌液增菌12小时左右移种 SS 琼脂平板,挑取典型菌落,转种双糖铁琼脂斜面35℃培养24小时,结果12株菌株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有动力,不产生 H_2S。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医院污水中肠道致病菌存在情况,我们于1989年对济南市各医院进行了沙门氏菌、志贺氏菌、EIEC、EPEC、ETE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孤菌的检测工作。 沙门氏菌采用PBP前增菌和SFM、R_(19)两种选择性增菌法;经沉淀集菌分离培养。 耶尔森氏菌的检测:取样品100ml置无菌瓶中放4℃冰箱,增菌三周后,加入10%无水Na_2CO_30.4ml及10%Fe_2(SO_4)_30.35ml,摇匀后静置1小时取沉淀10ml加入10%KOH0.5ml,混匀立即接种SS平皿25℃培养24小时,分纯接种尿素和进  相似文献   

10.
直接培养和增菌后培养分离志贺氏和沙门氏菌效果观察李宝开(深圳市卫生防疫站518020)按常规方法检测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均需将标本先作增菌培养,再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培养,才能观察报告结果。笔者长期承担饮食从业人员带菌检查,每天工作量大,为寻找既能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1.
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与血清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241名5~9岁儿童接种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H_2株,接种后24h、48h、72h 观察接种反应。结果,仅个别人出现局部弱反应,接种组的反应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疫苗安全性好。按种后4周、8周、12周和24周,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4.2%、95.45%,95.12%和95.92%;将疫苗分别稀释成1:32和1:100接种后,4周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7.88%和60.23%。口服组4周抗体阳转率为7.69%,对照组4~12周抗体阳转率均为2%。接种疫苗后抗体滴度大多数在1:2~1:16,GMT 4周为4.13,8周为3.01,12周为3.06。  相似文献   

12.
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常通过感染该菌的食品从业人员污染食物、餐具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故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沙门氏菌带菌情况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站1991~1996年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对象为1991~1996年在我区的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均进行肛拭子法采样检测沙门氏菌。1.2检验方法样品采集后置亚硒酸盐增菌液中增菌16-24小时,然后在SS平板上分离培养(37℃、24小时)。在平板上选取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斜面并置37℃培养24小时,选取具有沙门氏菌属特征的三糖铁斜面培养物进行有关的生化…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480件污水标本进行了单胞菌的分离,并对直接增菌法和前增菌法做了比较,具体做法:直接采样法采取的标本,37℃培养24h;前增菌采样法采取的标本,先放入37℃培养4~6h,然后从每件前增菌培养物中取出0.5~1ml,转种于10ml 普通氨苄青霉素硷性胨水中,37℃培养过夜。从上述增菌培养物中,用接种环划线分离于氨苄青霉素SS 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观察结果。挑选1~2mm 直径大小,不发酵乳糖的菌落;半透明或不透明。但也要注意少数发酵乳糖的菌落。将挑选的可疑菌落,接种在0.1%去氧胆酸钠琼脂平板上,37℃培养后,做氧化酶试验,阳性者,做甘露醇、肌醇发酵试验。甘露醇阳性,肌醇阴性者,初步定为气单胞菌。然后做34项生化试验和10项生化反应作种间鉴别。两种分离方法,从240件标本中,直接增菌法检出168件阳性标本,阳性率为70.4%;而前增菌  相似文献   

14.
1998年7月下旬,在对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体检中,从粪便检出二株吉韦沙门氏菌。系统鉴定结果如下。l菌株培养特性将肛拭种SF(亚硒酸盐)增菌液,37C培养18小时后转种SS培养基,37C24小时后,在SS琼脂平板上长成无色、中等大小、圆形、光滑、半透明、中间呈黑色的菌落。2生化反应葡萄糖田,甘露醇、阿拉伯糖、卫矛醇、肌醇、鼠李糖、鼓糖、木糖、硫化氢、构檬酸钠、粘液酸、动力均阳性、丙二酸钠、蔗糖为阴性。3@菌体裂解试验O-I裂解,肠杆菌科裂解噬菌体由江西省检验中心提供。4血清学反应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利用前增菌检查法对丹东口岸污水中沙门氏菌进行检索的研究结果。在48份污水样品中,有36份检出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5%。共检出沙门氏苗150株,分别属于B、C_1、C_2、D、E_1、E_2、和E_4 7个血清群,17个血清型。作者对分离培养基的使用效果、增菌培养的最佳条件、接种量的最适比例,H抗原的诱导等进行了实验观察,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6.
1992年6月,我站在本市饮食从业人员体检中,检出一株以前未曾分离过的哈特血清型沙门氏菌(S、haardt),分离鉴定结果如下。分离方法:肛拭检材接种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37℃20小时后,划线分离SS琼脂平板,培养后挑取中心黑色,圆形周边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的小菌落转种双糖铁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双糖管呈现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不分解,底层大量产生H_2S,动力十。形态特点: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有动力,在SS平板上生长良好。转种浙  相似文献   

17.
1992年8月6日,浙江省某体育训练大队发生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该大队食堂自制色拉拌四丁凉菜,于8月6日晚上向运动员提供晚餐,43人共食,进食4小时后出现首发腹泻病例,24小时内共有36人发病,发病率达83.95%。 本次发病潜伏期4~8小时,36名食物中毒者共同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其中最高腹泻次数达18次/日,最高体温达40℃,此外有5人出现呕吐症状。 采集粪便标本22份及病人呕吐物1份。 接种SS平板培养后出现无色、小而半透明,表面光滑,菌落中心呈黑色菌落,经三糖铁斜面培养,有9株便样初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氏菌属,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儿童接种DTaP-IPV/Hib五联疫苗的安全性。方法接种后现场留观0.5 h并记录观察结果,8、24和48 h分别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并作记录。结果一般反应发生率为1.01%。其中发热反应率为0.74%,红肿+硬结反应率为0.28%,皮疹反应率为0.09%,未出现疑似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均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不同批号及不同针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DTaP-IPV-HiB五联疫苗一般反应属于正常范围,未出现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利用微菌落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微量的噬菌体裂解试验。其简要步骤为:将被检菌纯培养物悬液涂于已贴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醋酸纤维素膜上,用接种环滴加相应诊断噬菌体,培养3h 后,将膜取下加热干燥、透明、固定、染色、镜检。通过对38株志贺氏菌、53株沙门氏菌的测定,本法取得与常规法完全一致的结果。为临床及卫生细菌学检验提供了一项新的、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头金蝇中细菌的检出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用捕蝇笼诱捕法于医院、饮食店、农贸市场、屠宰场、垃圾中转站、养鸡场共捕苍蝇 1万多只 ,并随机抽取大头金蝇 180只 (每组 15只 ) ,用氯仿麻醉致死 ,做沙门氏菌分离培养等检验 ,菌株编号详见表 1。1.2 方法1.2 .1 将每组 15只苍蝇分别置于盛有玻璃株的灭菌三角烧瓶中 ,腹部用无菌剪刀剪开 ,加入无菌生理盐水 15 ml,用力振荡 5 m in,待苍蝇内脏磨烂 ,分别吸取 1m l洗液注入亚硒酸盐胱氨酸 (SC)增菌液、氯化镁 -孔雀绿 (MM)增菌液 ,37℃孵育过夜 (MM增菌液置 42℃ ) ,分别接种 SS琼脂平板、WS琼脂平板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