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窒息新生儿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15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经回顾性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窒息新生儿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功能器官损害程度及发生率比较,损害程度以肺损害最严重,脑损害发生率最高。胎龄≤36周、重度窒息、出生体质量2.5 kg、5 min Apgar评分≤5分以及给氧或刺激呼吸等传统的复苏方式与多器官功能损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窒息、胎龄≤36周、5 min Apgar评分≤5分是影响窒息新生儿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预防低体重婴儿及早产儿,推广新的复苏方法,加强对窒息新生儿整体器官的监护,及时处理好各类并发症,对于降低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围产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及继发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肾脏病学家已注意到窒息对新生儿肾脏的损害甚至可并发急性肾衰。本文报告我院25例新生儿窒息后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及其随访结果。对象及方法一、对象:1.新生儿窒息组:本组病例为1990年6月至1991年6月在我院出生有窒息的新生儿共25例,其中轻度窒息组9例(指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者);重度窒息组16例(指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6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 分析出生后Apgar评分、出生后6 h内动脉血气分析[pH、碱剩余(BE)]及两者联合检测对窒息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窒息新生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31例(24.6%), 预后良好组95例(75.4%)。预后不良组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出生后6 h内pH、BE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 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以及窒息后脑损害、肺损害、心肌损害、肾脏损害、凝血功能异常、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与出生后6 h内动脉血气分析(pH、BE)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9, 灵敏度为68.4%, 特异度为90.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羊水粪染(OR=4.5...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分娩时脐动脉血气分析及乳酸值测定在高危新生儿中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 高危产妇分娩的512例足月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采集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及乳酸值测定,按照出生后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分为窒息组及非窒息组,追踪新生儿结局,并进行分析. 结果 新生儿HIBD的发生比例6.8%,其中放弃治疗死亡者占8.6%.Apgar评分≤7分组新生儿脐血pH值和乳酸值异常的比例均为84.2%,Apgar评分>7分组分别为11.2%、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gar评分≤7分、脐血pH值和乳酸值正常与异常及联合评价阳性和阴性HIBD发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gar评分≤7分对HIBD诊断的敏感性为22.9%,特异性为97.7%;脐血pH值<7.2对HIBD诊断的敏感性45.7%,特异性88.5%,乳酸值>4.0 mmol/L对HIBD诊断的敏感性65.7%,特异性69.6%;联合应用Apgar评分≤7分和pH值<7.2、乳酸值>4.0 mmol/L则对HIBD诊断特异性为89.1%,阳性预测值13.3%,阴性预测值94.0%. 结论 乳酸值测定与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具有一致性,且互为补充.Apgar评分诊断HIBD的灵敏度低,特异度高,乳酸值诊断HIBD的灵敏度高,特异度低,联合评价HIBD时阳性预测值未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围产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①128例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77.3%,脑损害发生率69.5%,心脏损害发生率46.3%,肺损害发生率42.6%,肾损害发生率34.8%,肝损害发生率31.3%,胃肠损害发生率16.3%,多器官损害发生率53.9%。②轻度窒息患儿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33.3%,病死率5.3%,重度窒息患儿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70.4%,病死率18.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胎龄、重度窒息、5 min Apgar评分、新法复苏相关,与宫内窘迫关系不大。结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及低体重儿出生,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新法复苏及复苏后监护,保护多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6.
赵喜梅  周秀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33-3235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程度及临床特点,探讨与之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将172例窒息新生儿按孕周、体重、窒息程度、宫内窘迫、体温多因素进行分组研究,并将各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5.5%,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58.7%。重度窒息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多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8.31,P<0.05)。窒息后器官损伤占首位的是大脑,其次为肾脏、心脏、电解质、胃肠、代谢、肺脏、肝脏。多器官损害随脏器损害个数的增加重度器官损害发生率逐渐升高,且死亡率亦升高。结论: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程度与孕周、体重、窒息程度、低体温有相关性。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注意保暖,减少冷损伤,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器官损害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何珊  罗文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631-3633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47例新生儿,出生时均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和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分为≥8分组、4~7分组和≤3分组,按组分析脐动脉血气相关数据。结果:脐动脉血pH、PO2、PCO2及BE与Apgar评分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在不同评分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7.20和pH值>7.25,在不同评分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动脉血气分析是一项客观、可靠的检查指标,能够弥补传统Apgar评分的不足,提高新生儿窒息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怀柔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检查,并对不同窒息程度患儿的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损伤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根据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对比分析不同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86例窒息新生儿中轻度窒息47例、重度窒息39例。轻度窒息患儿多器官损伤发生率低于重度窒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患儿酸中毒、窒息危险因素发生率与重度窒息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酸中毒患儿的多器官损伤发生率高于非重度酸中毒患儿、非酸中毒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损伤组患儿的1min Apgar评分、p H值、血液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多器官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损伤组5min Apgar评分与多器官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应用1min Apgar评分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536、78.1%、65.4%;pH值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711、90.6%、96.2%;而BE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628、78.1%、88.5%。结论采用脐动脉血pH值、BE联合Apgar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生窒息新生儿入院24 h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窒息后脑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福州市第一医院NICU收住的出生窒息新生儿1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包括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其中男患儿92例,女患儿88例,胎龄均≥37周,出生体质量均≥2500 g。将其分为无脑损害组101例及有脑损害组79例,比较两组入院24 h内动脉血乳酸水平。同时将脑损害组分为轻-中度脑损害组61例及重度脑损害组18例,比较两组入院24 h内动脉血乳酸水平。结果新生儿窒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脑损害组动脉血乳酸水平高于无脑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损害组血乳酸水平高于轻-中度脑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检测可以作为判断新生儿窒息后脑损害的一个良好指标,为出生窒息新生儿脑损害判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了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胎儿宫内窘迫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步骤.本文仅以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后给予维生素C早期防治观察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来源187例采集于我院产科1991年6月~1993年6月出生时1分钟Apgar评分≤7分394例窒息儿,其中≤3分153例,有胎儿宫内窘迫发生103例,占67.3%;4~7分241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84例。新生儿窒息复苏运用A、B、C、D、E方式,其窒息并发症颅内损伤30例,均为重度窒息;吸入性肺炎74例,重度窒息58例;≤7天新生儿死亡21例,重度窒息占20例。1.2 结果按赵氏诊断标准187例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后即给予胎儿监护,吸氧及对症处理,同时采用静注维生素Clg加50%葡萄糖103例,未用组84例。其结果两组统计学处理如下:(1)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维C组≤3分41例,4~7分62例;未用组≤3分63例,4~7分21例X~2=23.21,P<0.001。(2)新生儿窒息复苏5分钟Apgar评分:维C组≤3分5例,4~7分37例,>7分61例,未用组≤3分17例,4~7分37例>7分30例,X~2=15.33,P<0.001。(3)窒息并发症及新生儿死亡:颅内损伤,维C组8例,未用组22例,X~2=11.66,P<0.001;吸入性肺炎,维C组30例,未用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