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其对络痛的论述,迄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价值。一、络痛之因虚实寒热关于络痛,叶氏指出:“痛则不通”。何者不通?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久痛必人络,气血不行”《指南·诸病》陈案)。可见,络之痛全在于络之气血不通。究其由,则有虚实寒热四端。1.虚经主气,络主血。络虚致痛主要是络中血虚,络脉失养,荣运失畅而不通。故《指南·肩臂背痛》沈案云:“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指南·胃院痛》费案云:“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络痛治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络痛治法探讨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书中对于络痛的治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兹将其络痛治法探讨于后,不当之处,尚祈斧正。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当邪入络脉,致络中气血壅阻,或气血阴阳不...  相似文献   

3.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注于脑。脑外伤则气血受损,轻者可瘀去络通,重者则瘀阻脑络。“不通则痛”,其痛经久难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且因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及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剧。 脑外伤后失治或治疗不当,头痛迁延而成痼疾者,非一般药物所能胜任。笔者参阅古今医者之心得,借鉴活血化瘀学说,以化瘀通络法为主施治,基本方为:川芎、白芷、红花、蒲黄、五灵脂、炙全蝎、地鳖虫、炙甘草。并据其多见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二类兼夹症,分别配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俾祛瘀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滞。本方用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痛证治验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有虚实之区别。因实而致疼的有: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因虚而致痛的。痛症的临床治疗,着重要知道疼痛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造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或跌打损伤失治、瘀血内积,或外伤留连内结成瘀,或忧思气郁成瘀,或久病内伤、久痛入络成瘀。凡各种原因导致的瘀血停积于体内,气血郁遏不通,化  相似文献   

6.
洪国章  王国林 《河北中医》2000,22(7):516-517
胸胁伤辨证是指肋骨骨折、肋骨骨膜挫裂伤、胸壁肌肤外伤后的辨证论治。胸胁伤后血络受损 ,气滞血瘀 ,痰浊内积 ,不通则痛而出现诸证候。轻则肺失肃降 ,出现咳痰气喘、胸胁满闷 ,重则伤损血脉 ,表现气逆咳血 ,甚则危及生命。辨证不当、失治误治则加重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结 ,久则病情缠绵难愈。纵观古今伤科专著 ,胸胁伤辨证分类不十分明确。我们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外力撞击必然会导致气血运行紊乱、阴阳失去平衡 ,故胸胁伤之证治应以痰、瘀、气、血理论为依据 ,辨证施治为原则。1 祛瘀生新 ,活血定痛法《…  相似文献   

7.
<正>叶天士重视疾病的络病机制,提出"络虚则痛"学说。本文通过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案,就"络虚则痛"的形成和临床诊治规律做一总结。络虚则痛的成因有年高体衰、阳明络虚,肝风阳扰、胃络必虚,操持太过、损及营络,风温之后、津液未复,失血络虚,久病络虚,络虚留邪,误治所致。络虚则痛的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病缓,痛而重按少缓,脘痛得食则缓,烦劳即发,络虚疼痛,脉诊特点为寸口脉气血亏虚,脉细、弱、涩、芤、小、空、大。络虚则痛的诊疗规律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针对  相似文献   

8.
脑震荡患者在恢复期或伤后3个月内,头部仍有胀痛,搏动性疼痛,或有紧缩感,脑力劳动后多加重,常伴有头昏、脑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为脑震荡后遗症。祖国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均上注于头。若头部受外伤则阻滞气血之运行,脑失其养或清阳遏阻则可出现上述症状。笔者近两年来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治疗脑震荡后遗症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病证的不同,分别采用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补益气血等法治疗经行头痛,每收良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证候分型1.瘀血阻络:主证:月经期出现头部疼痛,痛有定处,势如针刺锥击,或有小腹疼痛,月经暗红,间有血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甚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脉沉或细涩。分析:薛立斋在《女科撮要》中说:“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女子则……下为月水。”妇女以血为本,以通为用。如久病入络,或气滞血瘀,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月经期头痛加剧。痛有定处,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2):230-231
目的:阐述刘少明教授对痛症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对四例不同的典型痛证医案的分析,阐述陕西省名中医刘少明教授临床治疗痛证的特色。结论:刘少明教授认为痛证的病机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祛瘀通络、调和气血"为其大法,主张采用刺络放血疗法为主治疗痛证,该法能够使恶血邪气尽出,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痛证必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乌头地马汤治疗坐骨神经痛68例湖南省安化县木榴乡卫生院(413506)韩向郎主题词坐骨神经痛/中医药疗法笔者经过多年来的临症治疗观察,发现坐骨神经痛多因气血亏虚于内,外感风寒湿而引起,经久失治或反复发生则痰瘀渐生,形成以气血亏虚、痰瘀阻络为本,风寒湿...  相似文献   

12.
痹证之辨治,历代医家多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说,并有进一步阐发。主要以祛风、利湿、散寒、通络为大法。风多则引注,重在祛风;寒多则掣痛,重在温经散寒;湿多则重着,治当利湿。风寒湿邪客于人体,内传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治需通络。如外邪直中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成热痹者,宜凉血活血治之。后世医家治痹之发展,如《景岳全书·风痹》重在峻补真阴;《医宗必读·痹》倡风痹治风先治血,痛痹参以补火之剂,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而《类证治裁·痹证》“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病理性疼痛作为一个涵盖了多种疾病的临床概念,患病率高,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虽有针对不同机制的治疗药物,但效果有限且存在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前人治痛之法进行继承和发扬,衍生出了“久痛入络”理论。鉴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尤其适用于此理论进行诊治。该研究认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久痛所入之络实为层次较深的“阴络”,即髓络,病性当属本虚标实,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前提、络脉空虚为基础,与肝、肾、心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该病病机可归纳为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迁延不愈,耗损气血,髓中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痰湿等有形病理产物形成而凝滞于络内,不通则通,迁延难愈。该病的治则以通法贯穿于始终,具体包括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和络虚通补等。该文基于“久痛入络”理论阐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相关治法,为从中医络病学角度认识与防治该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15.
张沛虬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60余年 ,对痹证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张师认为 ,治疗痹证初起时 ,风寒湿三气 ,很难截然分开 ,只是偏胜而已 ,辨证之关键 ,在于分清寒热 ,若认证不确 ,则用药乖谬。同时 ,还认为久痹正虚 ,肝肾不足 ,气血俱虚 ,治疗必须重在补益。他常在益气补血的基础上 ,佐以虫类搜剔药 ,使正气得复 ,邪气消除 ,气血调和。此外 ,痹证关节痛剧或久痹疼痛顽固 ,为风寒湿热痰瘀诸邪留伏骨髓所至 ,遵叶天士“络瘀则痛”之意 ,主张搜剔络隧之瘀 ,此时 ,用一般祛风化湿散寒药 ,效果不显。佐以透骨搜络之虫类药 ,取效最捷。药如…  相似文献   

16.
导致疼痛的原因很多,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扰、食积、外伤等,这些因素皆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痛证。考诸临床,痛证虽然病因不同,病机各异,病位不定,而用不通则痛来解释,则能以简驭繁,明白透彻,指导治疗则取效迅捷。1 外邪阴络瘀阻不畅故致疼痛 外邪常见有风、寒、湿、燥、火热及疫疠之气。六淫侵袭,使经络闭阻、营卫凝涩,气血不通,而致疼痛。  相似文献   

17.
内科杂病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即古代医家所说"久病人络".<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瘀血既是杂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不论何种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肿块、舌有瘀斑,脉涩、沉、结等,均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运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8.
痹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 ,痛无定处 ;寒胜为痛痹 ,痛有定处 ,或四肢挛、关节肿 ;湿胜为着痹 ,麻木不仁。痹者 ,不通也 ,不通则痛。那里不通 ,气血不通 ,故观古人治痹证用方 ,没有不用血药者 ,当归、白芍、川芎、地黄。但血药只用当归 ,不用白芍等阴柔之品。风痹多用疏散风邪之品防风、羌活、桂枝、威灵仙、葛根、秦艽。寒痹多用散寒 ,麻黄、桂枝、白芷。湿痹重用苍术、麻黄、防风。多用乃处方中多用几味之意 ,比例较大。“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气血虚 ,气虚者加补气之黄芪、党参、炙甘草。久痛入络血淤者加桃仁、…  相似文献   

19.
王爱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854-855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危急重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各种突然性暴力损伤头部,或为颅骨裂折,或为络破血溢,或为脑髓震荡,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闭窍,元神失用,精明匿藏,虽可经抢救生命得保,但多遗留神识昏昧,失语言謇,肢体废用,植物状态等严重症状.笔者近年不囿颅脑外伤必是瘀血之说,临证审证求因,从肝论治,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治疗颅脑外伤后遗重症 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用力不当、挫闪导致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病常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闪为标。患者由于瘀血阻于腰络,不通则痛,腰及大腿气血失养,故腰部至大腿疼痛。治疗时实证重在驱邪,祛风散寒除湿、舒经活络定痛;虚证重在扶正,补肝肾、强腰膝、养血益气。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