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178-181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皮炎( AD)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为1 0 %~1 5%,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过去的30年,发达国家AD呈上升趋势,推测与都市化生活方式、空气污染、食品多样化、家庭宠物、高龄生育等因素有关。AD常在1岁以内发病,但2个月之前少见。其临床表现有的很轻,有的则非常重。约6 0 %的1 2岁孩子和75%的1 6岁儿童会发生AD,其中一些人到成年后还会复发。成年人AD的发病率为2 %~1 0 %。常见病因 1不良刺激:温度急剧变化,如冷、热或气候干燥;反复使用肥皂和去污剂;长时间接触羊毛、合成材料;2过敏原:反复接触化学物品、金属、护肤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我国面部脂溢性皮炎及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现状,并分析各自特点及两者的差异。方法在全国13个城市的31家医院的皮肤科门诊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结果共收集472例患者,其中面部脂溢性皮炎191例(40. 5%),面部特应性皮炎281例(59. 5%)。面部脂溢性皮炎男性81例(42. 4%)、女性110例(57. 6%),在18~45岁年龄段女性所占比率更高;中位病程为24个月,18岁以上患者的病程多 12个月;中重度瘙痒患者共117例(61. 3%),这些患者年龄多在45岁及以上,且其病程多≥12个月;皮损类型前3位为红斑、丘疹和鳞屑; 42例(22. 0%)具有家族过敏性疾病史。面部特应性皮炎男性为146例(52. 0%),女性135例(48. 0%),中位病程为24个月,18岁以上的患者病程在36个月及以上者更多;中重度瘙痒患者204例(72. 6%),其年龄多≤18岁;皮损类型前3位为红斑、丘疹和皮肤干燥; 114例(40. 6%)具有家族过敏性疾病史。面部脂溢性皮炎与特应性皮炎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分布、瘙痒程度、皮损类型以及家族过敏性疾病史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女性、18~45岁年龄段者更多;面部特应性皮炎患者≤18岁、有过敏性家族史者更多,瘙痒程度更重;瘙痒的控制对于两者的治疗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AD原因复杂,食物不耐受作为特异性的食物Ig G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组织的症状和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湿疹、AD等[1]。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至本院就诊的儿童AD患者256例,通过检测及分析常见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进一步明确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段儿童的食物不耐受情况,为儿童AD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性早熟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玉贞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189-190
目的总结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儿保科医师对儿童性早熟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保科2006年1月月至2010年2月诊断明确的性早熟儿童42例的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女孩:男孩=10:1;真性性早熟19例,假性性早熟17例,部分性性早熟6例。真性性早熟儿童多数表现为身高增速,骨龄提前,性腺增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兴奋试验阳性。假性性早熟:多数可以问及可疑诱因,部分患儿有身高增速,但骨龄提前、性腺增大不明显。LHRH兴奋试验阴性。结论性早熟儿童女孩明显多于男孩,女孩真性性早熟多数为特发性,多数性早熟儿童有相应诱因。骨龄测定、性腺B超、LHRH兴奋试验在性早熟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 IgE(sIgE)检测在婴幼儿湿疹及儿童特应性皮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欧蒙印迹法检测707例婴幼儿湿疹(647例)及儿童特应性皮炎(60例)患儿血清中吸入性和食物过敏原 sIgE。结果本研究样本中引起血清 sIgE 升高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为尘螨组合和屋尘,食物过敏原主要为鸡蛋白。不同年龄段患儿对应的主要致敏原不同,3岁以内者鸡蛋白 sIgE 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3~6岁以及6岁以上者尘螨和屋尘 sIgE 阳性率高于3岁以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鼻炎或哮喘的特应性皮炎患儿与单纯婴幼儿湿疹患儿相比,屋尘过敏更多见(P =0.004)。结论尘螨组合、屋尘和鸡蛋白等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是引起婴幼儿湿疹及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原因。早期采取有效环境控制,对于预防婴幼儿湿疹及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奈德乳膏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100例青少年特应性皮炎,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外用地奈德乳膏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1、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地奈德乳膏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接受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到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就诊的儿童特应性 皮炎患儿 8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1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 接受优质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病情控制优良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病情控制 优良率为 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17%(P<0.05)。护理前,两组的 WHOQOL-BREF 简表日常活动各项评分均无显著 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各项评分均比护理前显著提高;并且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 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05%(P<0.05)。结论 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接受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更 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及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差异。方法 1~10岁AD患儿(AD组)和健康儿童(对照组)各150例,取其前臂伸侧、前臂屈侧、面颊和胫前4个非皮损部位,依次进行角质层含水量及经皮失水量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AD组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及胫前部角质层含水量分别为(33.30±11.50)、(28.98±11.51)、(36.36±14.99)au,对照组分别为(36.31±11.90)、(32.75±11.92)、(39.19±15.00)au,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面颊角质层含水量((35.56±13.01)au)与对照组((36.25±12.98)a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前臂伸侧、前臂屈侧、面颊和胫前部经皮失水量((9.30±4.29)、(8.86±4.59)、(8.13±3.98)、(8.85±3.84)g/(m2·h))均高于对照组((7.51±4.89)、(6.70±2.35)、(7.09±4.01)、(7.70±3.09)g/(m2·h))(P〈0.05)。结论 AD患儿皮肤屏障功能存在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永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4):150-152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与一般的接触性皮炎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大多无特征性,需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斑贴试验或口服激发试验方可诊断.文中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SCD)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了解特应性皮炎患儿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应原数量及种类。方法将81例患儿分为≤2岁组(27例)和>2岁组(54例),在前臂屈侧或背部做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 81例患儿中,SPT阳性率58.02%,变应原阳性率≤2岁组70.37%(19/27),>2岁组51.85%(28/54),2组无明显不同(P>0.05)。2组患儿变应原种类有显著不同:≤2岁组以食物变应原过敏为主(63.16%),如牛奶、鸡蛋、海鱼等;>2岁组以吸入变应原过敏为主(64.29%),如户尘螨、蒿草、粉尘螨等。结论婴幼儿特应性皮炎以食物过敏为主,儿童期以吸入性过敏为主,SPT安全、易于操作、灵敏度高,适合儿童特应性皮炎。 相似文献
13.
蒋丽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0):108-110
目的:观察中药龙牡汤治疗青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青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龙牡汤(包括龙牡汤1号、龙牡汤2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对龙牡汤治疗的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青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龙牡汤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居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皮疹多分布于肘膝屈侧、颈侧、腕、踝等处。以苔藓样皮损为主,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AD患儿约占普通儿科就诊人数的1%,占小儿皮肤科人数的20%以上。居家护理是在家庭中向慢性患儿提供医疗和护理。本研究于2000—2003年在本院皮肤科就诊的60例异位性皮炎患儿中随机抽取30例进行居家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抽取7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氢氧化可的松治疗;治疗组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皮炎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应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所有肺变应性疾病的治疗,首先应该从去除病因着手。遗传体质和环境变应原是导致肺变应性疾病的重要病因。遗传因素使患者易患肺变应性疾病,用基因疗法来改变患者的易感性应是最理想治疗,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肺变应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还不成熟。环境因素是导致肺变应性疾病的直接原因,因此,避免接触变应原(尘螨、花粉、真菌、食物以及药物等)也是重要的,但变应原往往防不胜防。鉴于现代医学对于大多数肺变应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了常见肺变应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致病因素。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130例特应性皮炎息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总IgE检测。结果130例患儿中总IgE阳性率为65.4%,血清特异性IgE阳性率为58.5%,其中一种sIgE阳性者占16,2%,两种占20.0%,三种占14.6%,四种及以上者占23.8%。在食物组中以羊肉最高,吸入组中以屋尘为最高,3岁以下的患儿以食物过敏为主,3岁以上以吸入物过敏为主。结论通过此项检测,可明确检出特异性过敏原,为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老年期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张建中诊断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为依据,收集2019-2020年间我院门诊204名AD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点。结果:204例患者,年龄70.51±7.58岁(60-96岁);其中男性112名,年龄70.04±6.85岁;女性92名,年龄71.09±8.34岁。首次发病年龄主要在40-70岁,大多数患者皮损主要表现为湿疹样皮炎,伴瘙痒明显,主要发病部位在躯干和下肢。多数老年AD患者同时罹患1种或多种系统性疾病。嗜酸粒细胞(EOS)检测阳性率3.92%;总IgE阳性检测阳性率为24.02%。血清sIgE检测结果显示,吸入组以狗毛皮屑(25.00%)、杨柳梧桐(25.49%)阳性率较高;食入组以坚果(8.82%)、虾(9.31%)、蟹(8.33%)和鸡蛋白(8.33%)的阳性率较高。结论: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多瘙痒明显,主要发病部位在躯干和下肢,多伴随系统性疾病,多种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外用2,4-二硝基氟苯(DNFB)丙酮/橄榄油溶液致敏与激发BALB/c小鼠,探索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1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各8只。实验第1天和第2天在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背部脱毛区分别涂搽一次DNFB丙酮/橄榄油溶液及丙酮/橄榄油,第7天开始每隔2天涂搽一次,共涂搽10次。观察小鼠皮肤的生理和病理改变。结果外用DNFB致敏与激发小鼠完成后,小鼠搔抓频率增加,小鼠皮肤可见慢性皮损改变,镜下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ELISA血清检查发现Ign、IL-4及IFN-γ在血清中高表达。结论外用DNFB致敏与激发BALB/c小鼠产生的皮肤生理和病理改变与AD患者一致,可作为研究AD的发病机理及探索其治疗手段的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