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全面评估AO的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niversalspinesysterm,U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采用USS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伤椎椎体前壁高度由术前的44%恢复至术后的91%,后壁高度由62%至94%,矢状面指数由23.5°到4.2°,椎管内骨块矢状面占位由37%到8%.脊髓神经恢复按AISA分类,完全性脊髓损伤5例中,1例提高3级,4例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中,有1~2级的进步.结论采用USS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能得到满意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和有效的椎管减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钉棒与钩棒复合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应用钉棒与钩棒复合系统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18月,术前Cobb角、伤椎相对高度分别是21°、46,°术后分别是2°、3,°所有骨折复位满意,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无矫正丢失以及其余并发症。结论:采用钉棒与钩棒复合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不仅骨折复位满意,而且降低了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几率,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GSSⅡ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并发症。方法:用GSSⅡ内固定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爆裂骨折、骨折脱位4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5°矫正到术后5.2°;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平均为41.3%,术后为95.4%;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脊髓损伤病人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2例出现并发症,1例螺钉断裂,1例伤口感染。结论:采用GSSⅡ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病椎高度,脊柱的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宏星  李俊  肖俊 《医学综述》2012,18(13):2145-2146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随访中骨折部位无明显疼痛,中度疼痛者8例,轻度疼痛者3例;患者椎体前后凸高度分别由术前的42.1%、92.3%恢复到术后的86.2%、98.3%;患者Cobb角由术前的(23.5±3.5)°降低到术后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程伟峰  王笑山 《吉林医学》2011,(30):6387-638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胸腰爆裂骨折患者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全部病例获得了5个月至3年的随访,脊柱后凸角由原来的平均28.7°,变3.5°,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脊髓神经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结论: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等优点,是基层医院一种理想的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 4 4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平均随诊 32个月。结果 :4 4例患者伤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从术前的 5 0 .3%和 75 .1 %恢复为术后 92 .2 %和 96 .7% ,Cobb角从术前 1 7.6°恢复为术后平均 1°。结论 :AF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 ,出血少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好的特点 ,具有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 ,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脊柱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并比较不同种类后路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临床收治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256例,均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包括Harrington棒、Edwards装置改良Edwards系统、Dick钉和RF5种内固定装置,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复位(包括畸形角、矢状面位移、伤椎高度)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畸形角由术前26.8°矫正到术后5.2°,矢状面位移由术前的19  相似文献   

9.
汤雪明  徐南伟  傅强  周栋  蒋巍 《吉林医学》2010,31(28):4876-4877
目的:探讨与评价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分析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06min,术中出血平均980ml,cobb角由术前25.1°降低到11.5°;乙组的手术时间平均252min,术中出血平均1439ml,cobb角由术前25.9°降低到4.5°。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且减压充分,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术的方式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48例,9例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例用加长AF跨双椎体固定。39例行横突及关节突部自体植骨。结果:45例获随访11~36个月,平均2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5%恢复到88%,Cobb角由术前平均34°矫正到术后平均10°,经过随访,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A-B级2例,B-C级4例,B-D级3例,C-D级5例,C-E级1例,D-E级4例。结论:AF内固定系统具有短节段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和维持解剖复位的坚固性、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1.
韩琦  谭仁林 《右江医学》2009,37(1):24-26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应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片。结果56例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7.8%恢复至96.8%,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76.8%恢复至98.8%,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8°恢复至术后6.0°,平均随诊20个月,瘫痪恢复按ASIA分级:A级中6例无变化,余50例均提高1~2级。结论AF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调节方便,复位准确,疗效确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AF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通过比较 2 5例AF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和通过X线片观察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结果  2 5例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后凸侧弯畸形及侧方移位纠正 ,Cobb’s角由术前 2 3.5°降至术后 2 .5°。瘫痪恢复按Frankel标准分级 ,A级一例无变化 ,其余 2 4例均提高 1~ 3级。结论 AF系统具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小 ,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等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应用AF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复位情况及神经功能。结果 :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 48 7%恢复至术后的 94 6 % ,Cobbs角由术前 2 5 2°恢复至术后7 1°。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 ,除术后A级中 3例和B级中 2例无变化外 ,其余 2 2例均有 1~ 2级的提高。结论 :AF系统固定牢靠 ,复位满意 ,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 38例。结果 Cobb’s角由术前平均 2 3.8°(11°~ 43°)矫正到术后平均 2 .6°(0°~ 8°) ;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 46 %〈2 3%~ 6 8%〉和 70 %〈32 %~ 80 %〉恢复到术后的 92 %〈89%~10 0 %〉与 97%〈94%~ 10 0 %〉。 3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1)。术后随访 6~ 2 8mo,平均随访 10 .5mo ,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 1~ 3级恢复 ,6例全瘫患者中 ,4例有 1~ 2级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 ,牢靠固定 ,并使椎管有效减压。但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 ,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的稳定性,观察在矢状面进展和节段运动范围。方法:26例进行了非融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下(平均29岁)。在术后平均10.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观察超过20个月。影像学上测量固定节段的矢状面排列,骨折椎体高度,屈伸活动范围。并观察患者腰背部畸形和功能。结果:在最终随访时,骨折椎体高度维持良好。骨折时平均矢状面角度为17.5°的后凸,手术后为2.9°前凸角,在内固定取出前为1.8°后凸角,内固定取出后后凸角为2.5,°在最终随访时后凸角度5.9°。矢状面的平均活动范围14.5°。几乎全部患者对其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方法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固定节段活动上有一定效果。本研究证明了非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一种有效的方式,特别对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伤椎内植骨置钉椎弓根钉后路短节段固定的操作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我院接诊后路切开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中选取27例本研究对象,均给予其后路切开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观测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术后疼痛、椎体压缩率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89.54±7.92)min,术中出血量(260.22±27.31)mL;术前VAS评分(8.46±0.42)分,术后2dVAS评分(3.01±0.41)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95±0.28)分(P<0.05);术前椎体压缩率(44.20±4.63)%,术后2 d椎体压缩率(4.16±0.82)%(P<0.05);术前后凸Cobb角为(21.95±2.64)°,术后2d后凸Cobb角为(5.62±1.17)°(P<0.05).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伤椎内植骨置钉椎弓根钉后路短节段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缩小椎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例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术前椎体前缘平均压缩56%,术后平均7%,椎体后缘术前平均压缩8%,术后平均3%。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3°,恢复至术后2.1°。平均随访1年8个月,神经系统功能评定(ASIA法):除A级1例外,余12例均提高1~3级。结论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理想复位和固定,并对椎管有一定减压作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短节段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后入路不同方式的环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45例。结果:140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34mo(3~80mo)。术前后凸成角平均26°,术后平均9;°术前椎管狭窄率平均54%,术后平均10%。136例获得Frankel分级1~3级以上的改善。结论:改良后入路环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减压彻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方便等诸多优点,可做为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张东升 《黑龙江医学》2013,37(6):425-426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植钉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且进行跟踪随访。结果伤椎椎体高度术前压缩40%~75%,术后恢复到87%~96%;Cobb角术前为12°~33°,术后为0°~6°;椎管正中矢状径术前为78%~90%,术后恢复到88%~96%。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骨折前、后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胸腰段骨折前、后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0例胸腰段骨折脊柱重建手术治疗患者,其中行前路手术15例(前路组),行后路手术15例(后路组)。随访15-50个月,平均21个月。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前路组术后平均2周下床活动,胸腰椎(Cobb’s角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分别为(24.6±7.6)°、(1.8±7.3)°、(1.1 ±7.2)°,术前与术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得到矫正并骨性融合,截瘫者神经功能平均提高1.35级。后路组术后平均1个月下床活动,胸腰椎Cobb’s角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分别为(23.5±7.6)°、(2.0±7.3)°、(5.1±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截瘫者神经功能平均提高1.2级。结论:胸腰段骨折经胸膜外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重建术可有效地纠正脊柱骨折后畸形,并维持矫正度,改善神经功能,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