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30 min,后持续泵入36 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24 h及1周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降低ACS住院期间MACE,改善左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和加用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观察组)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CI术后30 d,观察组出现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绞痛的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8.0%(P0.05);PCI术后48 h及30 d,2组轻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及术后48 h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进一步减少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和加用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组(观察组)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PCI术后30 d,观察组出现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严重心绞痛的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8.0%(P0.05);PCI术后48 h及30 d,2组轻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及术后48 h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能进一步减少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5):662-664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4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方面比较,研究组90.34%,对照组81.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时左心射血分数上比较,研究组(60.44±5.98)%高于对照组(52.35±6.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26例(17.93%),对照组28例(19.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0例(6.90%),对照组25例(1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加入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提高左心室射血的功能,降低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危及生命的疾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已经被证实可使患者获益,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抗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1],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为第三代抗血小板药物,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的预见特征,并观察无复流后应用硝酸甘油和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无复流的情况。方法:对618例冠心痛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按照介入术中是否出现无复流现象分为2组,无复流组(46例)和对照组(572例),分析两组临床、罪犯血管支特征,并先应用硝酸甘油冠脉内注射,对无效者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术后替罗非班维持。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目前吸烟、术前PT、术前APTT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右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大于4mm、血管病变呈弥漫性病变,病变血管有血栓征象、瘤样扩张伴狭窄时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单独应用硝酸甘油能够使12/46例患者无复流改善,序列应用替罗非班又可以使26/34例患者TIMI血流改善,联合硝酸甘油和替罗非班可以使38/46例患者T1MI血流改善。替罗非班较硝酸甘油有更为明显的改善无复流作用。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无复流现象,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在中、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对术中无复流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中、高危N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住院期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应用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6.5%比对照组27.6%,P?0.05),住院期间MACE事件的发生率应用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发生大量出血并发症。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中、高危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能减少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2-1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预防冠心病PCI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经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照术后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二联用药组(n=42,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和三联用药组(n=58,在常规给药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用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率。结果:1三联用药组治疗后亚急性支架血栓发生人数小于二联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联用药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高于二联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PCI术后,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亚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且无明显出血事件发生,但能一定程度增加血小板减少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危组药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ACS危险度分层高危组的病人83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分为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32)。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d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性死亡、新出现的心肌梗死、脑卒中、顽固缺血状态伴ST-T改变和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0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高危ACS治疗中可减少1月内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的患者105例,分为甲组(54例,予直接PCI 替罗非班)和乙组(51例,仅予直接PCI)。比较两组直接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心功能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甲组术后TIMI血流3级、TMP血流3级的例数分别为49例(91%)和43例(80%),乙组分别为47例(92%)和39例(76%);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术后1h及3 d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50%的例数和术后1周靶血管急诊PCI后病变处心肌显像良好例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1例)和17.6%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甲、乙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54±6)%和(53±3)%,左室收缩期末直径(ES)分别为(32±7)mm和(34±3)mm,左室舒张期末直径(ED)分别为(51±6)mm和(52±4)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期间,两组LVEF分别为(58±6)%和(53±2)%,ES分别为(31±8)mm和(36±6)mm,ED分别为(52±1)mm和(55±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对改善直接PCI患者心肌灌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急性患者急诊PCI术中血流,术后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TMZ对急性心梗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TMZ组及对照组。TMZ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于术前2h给予负荷量TMZ60mg顿服,以后20mg每天3次,共治疗3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抗栓、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观察并记录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的情况,并分别测定PCI术后24h、48h的cTnI、48h的hs-CRP值,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行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两组在PCI术后24h、48h时间点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升高幅度较TMZ组更高(P?0.05)。②PCI术后48h,两组hs-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TMZ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③TMZ组患者PCI术后3月行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较术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PCI术前、术后3月LVEF值无差异。④TMZ组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为Ⅲ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Z可减少PCI术后cTnI、hs-CRP浓度升高的水平,使患者LVEF值升高,提示其可减少缺血心肌损伤及可能具有促进心肌微循环改善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共70例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替罗非班组:术中支架植入前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体质量10μg/kg;对照组:术中直接行支架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血小板活化标志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结果替罗非班组血浆a颗粒膜蛋白浓度(17.99±1.01)μg/L低于对照组(24.56±1.96)μg/L,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研究表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联合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irofiban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n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 agent for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outcomes appear attractive. However, the potential benefits fromearly administration of tirofiba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undergoingpdmarv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 remain uncle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配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药物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184例心梗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基线资料相似的184例接受氯比格雷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临床疗效跟踪评价,考察两组治疗期间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梗死区心肌灌注(TMP)、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以及血小板水平的改变。结果:研究组治疗1、3、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优于对照组,3、6个月时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半径(LVEDD)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内的急性血栓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周、1、3、6个月时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方面与氯比格雷相似,且在改善血小板水平和降低急性血栓形成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依那普利、坎地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180例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右心梗死患者PCI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8例下壁及右室心梗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存在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分为两组: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低缓组)与无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无低缓组),低缓组PCI术前进行液体复苏、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无低缓组PCI术前给予输液、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低缓组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程度和(或)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无低缓组术中发生率高,两组患者在PCI术中低血压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有效减轻PCI术中低血压严重程度,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时间与30d主要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探讨急性STEMI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VCI)患者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的短期疗效。方法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EMI且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共80例,按使用替罗非班的时间随机分为早期应用组和延迟应用组,比较两组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情况、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等。结果早期应用组初次冠脉造影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3级血流获得率显著高于延迟应用组(25%vs6.3%,P=-0.040)。早期应用组30d心衰(HF)发生率显著低于延迟应用组(12.5%vs33.3%,P=-0.035)。两组间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0)。结论急性STEMI患PCI术前即开始应用替罗非班,可能有助于早期改善心肌灌注,降低近期HF等临床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患者76例(男43例,女34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30万U/d,共7~10d,对照组未使用尿激酶,其他治疗方法与溶栓组完全一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变化、出血并发症及心血管意外等情况,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1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组未出现急性心脏事件。2溶栓组FIB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FIB无明显变化,溶栓前后Plt、PT、APTT无明显变化。结论:1NSTE-ACS患者进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率。2在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使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且出现纤溶亢进,提示小剂量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过程中的高水平血小板聚集率(>40%),及其与临床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满足术后12 h血小板聚集率>40%的共140例,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组72例,未应用替罗非班的对照组68例.替罗非班的应用方法为PCI术后即刻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 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36 h.所有患者均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酐(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7 d、30 d和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术)和出血事件.结果 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7 d、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vs 1.5%,P>0.05;6.9%vs 4.4%,P>0.05);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9.4%vs7.4%,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11.1%vs 7.4%,P>0.05),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行择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率处于较高水平(40%以上)者,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above 40% )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patients undergoing s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PCI) after utiliity of tiroban. 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40 STEMI patients with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above 40% at 12 hours after selective PCI in the People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from June 2007 to June 2009 were collected, in which 72 patients received tirofiban 10 μg/kg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in 3 minutes immediately after PCI, followed by pump infusion at 0. 10 μg/( kg· min) for 36 hours and 68 pati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irofiaban therapy after PCI. All patients received subcutaneous low molecular heparin injection and oral ADP receptor antagonist and aspirin. Incidence of 7,30 days and 6 months composite end point events (death persistent myocardial ischemic, reinfarction and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7 and 30 days end point events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2.7% vs 1.5%, P >0.05 ;6.9% vs 4.4%, P >0. 05, respectively) , but the 6 months end point events rates of tirofiban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9.4% vs 7.4%, P < 0.05 ). Bleeding complication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tirofiban group ( 11.1% vs 7.4% , P > 0.05 ), mostly at the arterial puncturing site, but there was no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either group. Conclusions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igher platelet aggregation( above 40% ) after selective PCI, whom received tirofiban therapy,may have a higher cardiac events rates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