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5.
6.
目前针麻临床与针麻理论研究中普遍采用电针代替手法捻针,因此电针刺激参数成为针麻临床和针麻原理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电针刺激参数与针刺麻醉的关系,有些单位对针麻仪刺激量进行了测定。北京朝阳医院外科针麻组把针麻过程中刺激脉冲电参数(包括强度、频率、波形、波宽等)的显示和测定叫做“针麻定量”。针麻定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为进一步提高与推广应用针刺麻醉,探讨其适应症和临床规律性,1985年11月-1986年7月我们应用多项指标对针麻效果术前预报开展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天坛医院王恩真等专家对112例额、颞、顶、枕开颅病人分针麻、全麻和局麻三组对比观察了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II)、皮质醇(COR)、醛固酮(ALD)的变化,结果表明,针麻病人术中安静、合作、血压轻度升高,心率(HR)增快17.6~23.2%,心搏指数(SI)轻度下降,心肌收缩力指数(HI)、心脏指数(CI)、时间张力指数(TTI)变化较小,外周血管阻力(TPR)轻度升高,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RA.AII降低,Cor.ALD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 1870年Heidenhain首先发现狗胃粘膜的嗜银细胞(以后有人称之为肠嗜铬细胞,基底颗粒细胞或内分泌细胞),近百年来学者们对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1930年Masson提出肠嗜铬细胞可能是一种神经分泌细胞,1952年Erspamer证明嗜银细胞中含有5-羟色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肺切除术中针刺及针麻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1992年12月~1994年10月采用针刺加氟呱酊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进行肺切除术50例的研究,简称“针药麻”,并设全麻对照组50例。1 一般资料 针药麻组:50例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3岁;手术时间最短75分钟,最长240分钟。病种:肺癌35例,肺结核4例,良性肿疡5例,鞠菌球等6例。手术方式:肺叶切除37例,全肺切除8例,囊肿切除等5例。全麻对照组:50例中,男45例,女5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3岁;手术时间最短80分钟,最长280分钟。病种:肺癌40例,肺结核空洞、鞠菌球5例,支气管扩张等5例。手术方式:肺叶切除28例,全肺切除18例,楔形切除等…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针刺麻醉或药物麻醉对机体的防卫免疫系统的影响国内外屡有报道。Mclean等(1975)指出,在术后感染发生中,无论在发病率或发病的严重程度方面,病人的免疫状态起主要作用。因此,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对于提高镇痛效果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药麻手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病率相当高,根据1964年的综合统计资料,创口感染占全部术后创口的7.5%。和指出,大约1/3手术病人术后发生化脓性感染并发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