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脾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血管内膜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在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脾源性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s,检测其内皮细胞特性。通过尾静脉将EPCs移植到颈动脉内皮损伤的大鼠体内。10只大鼠行偶氮蓝染色,观察内皮损伤血管段再内皮化情况;其余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脾源性单个核细胞体外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EPCs移植组损伤血管57%不被偶氮蓝着染,而球囊损伤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偶氮蓝染成蓝色。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在球囊损伤2周后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轻,血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较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明显减少。结论EPCs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增加循环EPCs数量可以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新生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16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体外诱导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内皮祖细胞.在动脉损伤后,将5-溴脱氧尿苷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注入损伤动脉段,14 d后取损伤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采用病理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内皮祖细胞的修复效果.[结果]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损伤动脉段5-溴脱氧尿苷免疫组化为阳性.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损伤动脉段的新生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43.5±5.5)μm vs(90.7±12.7)μm,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再内皮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7.8%±0.1%vs52.2%±0.1%,P<0.05.[结论]内皮祖细胞具有修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两种内皮祖细胞修复兔颈动脉内膜损伤血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WJ  Xiao FY  Zhang HQ  Lin YN  Cai XL  Zhou H  Lin J  Yang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43-3147
目的 观察比较外周血两种内皮祖细胞(EPC和EOC)移植对内膜球囊损伤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以不同的分离培养方法 ,获得兔外周血EPC和EOC.并将相同数量(5×105个)的EPC和EOC分别移植至兔内膜球囊损伤血管局部,对照组仅注入100 μl生理盐水.同时用亲脂性碳青染料标记两类细胞,进行细胞示踪.术后4周,处死动物,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的分布,并测量各组内膜损伤血管段再生内皮覆盖率和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结果 术后4周,荧光显微镜下,在血管中膜、新生内膜层和内膜表面均可见荧光标记的细胞.EPC移植组和EOC移植组的再内皮化区域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3.6%、89.1%±6.3% vs 62.1%±7.5%,P<0.01),但移植细胞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C移植或EOC移植均可显著加速内膜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并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相等数量的两种内皮祖细胞移植表现出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祖细胞靶向损伤血管内皮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ZL  Teng GJ  Mai XL  Ju SH  Deng G  Sun JH  Zhang HY  Yu H  Li G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679-684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磁共振示踪细胞的标记物,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IJ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兔右侧颈动脉,制作血管内膜损伤模型,进行EPCs局部移植。A组5只,移植Fe2O3-PLL标记的EPCs,B组5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7d,所有实验兔行MR颈动脉扫描,并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7d,MR扫描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氏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结论利用1.5TMR仪进行活体成像技术,可示踪并检测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损伤血管内皮的归巢、黏附及分布,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血管内皮损伤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移植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早期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肾脏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扩增获取EPC并标记.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进行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操作后行EPC移植;IRI组缺血再灌注后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假手术后注入EPC.检测IRI后24、48 h 3组大鼠的肾功能,观察IRI后72 h 3组大鼠肾组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EPC在肾组织中的归巢情况.结果:肾IRI后72 h,移植组肾脏皮髓交界处内可见少量CM-Dil阳性细胞.移植组大鼠较对照组肾功能明显改善(P<0.05),肾损伤明显减轻(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骨髓源性EPC移植对急性肾IRI有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来减轻IRI早期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雌二醇(estradiol,E2)对小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动员及损伤颈动脉内皮修复的效果.方法 C57/BL6小鼠15只,分为卵巢切除组(n=6),假手术组(n=4)及卵巢切除联合雌激素注射组(n=5).卵巢切除组去势后给予雌激素治疗,随后建立...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生物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鹏程  李彦豪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5):1793-1796
胚胎期血管生成存在两种方式,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血管发生是指中胚层衍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迁移、聚集、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在原位或远处形成原始毛细血管网的过程。血管形成系在原有血管基础上,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发芽(sprouting)、搭桥(bridging)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以往认为,出生后血管生成仅以血管形成的方式进行。然而,自1997年Asahara等首次证明成人外周血中CD34^ 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缺血组织中整合形成新生血管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年体  相似文献   

11.
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目前,内皮祖细胞已被证实存在于成年人外周血,骨髓和人脐带血中。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培养中扩增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分为对照组(未加细胞因子)、Ⅴ组(加VEGF10 ng/m1)、P0.1组(加普伐他汀0.1μmol/L)、P0.01组(加普伐他汀0.01 μmol/L),培养6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PE-CD34及FITC-VE-Cadherin双标法测定各组扩增细胞数,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测定黏附能力.结果:Ⅴ组、P0.1组、P0.01组的扩增EP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P0.1组、P0.01组均显著高于Ⅴ组(P<0.001).P0.1组、P0.01组的黏附EP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普伐他汀可显著提高培养EPCs的扩增能力及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内皮祖细胞培养条件的正交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PCs)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以L827正交表安排影响EPCs扩增贴壁的几个主要因素,光镜下观察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术分析CD34、VE-Cadherin双阳性细胞,以此为指标分析各因素对EPCs培养的影响.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接种密度对集落形成影响显著,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及纤维连接蛋白皿底包被无影响.4个因素对EPCs得率均有影响,且VEGF及接种密度之间尚有交互作用.结论:EPCs培养的适宜条件为:皿底包被纤维连接蛋白,5×106/cm2接种密度,VEGF 10 ng/ml及ECGS 150μg/ml.  相似文献   

14.
通心络体外促进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Tongxinluo)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分别以不同浓度(O、50、100、200、500、750和10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36h,以及5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不同时间(O、6、12、24和36h)后,MTT法观察EPCs增殖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通心络组均改善了EPCs的增殖功能(P〈0.05),在500μg/ml时最为显著(P〈0.01);500μg/ml通心络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能力(P〈0.05,P〈0.01),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36h达到高峰(增殖率为54.18%,P〈0.01)。结论:通心络体外能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年龄或性别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年龄或性别对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220例符合标准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体检中心。所有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四组:〈30岁组(n=54);30~49岁组(n=62);50~69岁组(n=59);〉69岁组(n=45)。每个年龄组志愿者按性别再分组。以CD34+、CD133+、VEGFR-2+为表型标志,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并对比志愿者cEPCs数量。结果:220例志愿者cEPCs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因而取相应的自然对数值,使其符合正态分布。相同性别志愿者或全部志愿者的cEPCs数量自然对数值在不同年龄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F=1.234,P=0.301;女性:F=0.274,P=0.844;全部:F=1.078,P=0.359)。同时,在各年龄组或全部志愿者,男性和女性的cEPCs数量自然对数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0岁组:t=0.699,P=0.488:30~49岁组:t=0.772,P=0.443;50~69岁组:t=-0.516,P=0.608;〉69岁组:t=-0.480,P=0.634;全部:t=0.216,P=0.829)。结论:年龄或性别对cEPCs数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自1997年被发现和认识后,改变了人们对血管生成的认知。EPCs在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下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随着对EPCs研究的深入,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近年研究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增强EPCs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而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因此,了解阿司匹林对EPCs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新鲜和超低温保存的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的内皮祖细胞(EPC)进行功能比较。方法:从猪髂骨抽取骨髓,对分离后的MNC进行培养或-80℃冻存3个月后再培养;冻存后培养的P1代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技术进行EPC表面标志抗原鉴定。同时分别对新鲜和冻存培养的EPC获得率、细胞迁徙、黏附和增殖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冻存组细胞免疫组化鉴定:CD133(+)、CD34(+)、CD31()、KDR(),流式细胞技术鉴定:CD133的阳性率(17.24±3.12)%,CD34的阳性率(37.21±10.85)%,CD31的阳性率(72.07±13.34)%,KDR的阳性率(89.09±16.40)%。新鲜和冻存的MNC经诱导培养后EPC获得率分别为(1.1±0.078)%、(1.03±0.061)%,P=0.054;细胞迁徙率分别为(15±0.71)%、(14.2±0.63)%,P=0.17;贴壁率分别为(42.7±2.1)%、(39.5±1.7)%,P=0.11;增殖功能分别为(25.06±2.82)×104、(21.64±2.34)×104,P=0.089。结论:超低温保存骨髓来源的MNC经诱导培...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promoting endothelial repair and reducing the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