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7年22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临床病例。结果22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结肠造口1例,合并右肾切除1例,回肠一横结肠捷径手术1例。结论因对回盲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回盲部肿瘤合并阑尾炎缺乏警觉性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大便隐血试验、B超、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术中仔细探查,可有效的防范误诊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当术中难以确定肿块是否为炎性时,行回盲部切除也是恰当的。一旦确诊为恶性疾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总之,回盲部肿瘤易误诊为阑尾炎,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行之有效的辅助检查和手术中仔细探查是防范误诊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肠道类癌3例     
肠道类癌较少见,我院遇到3例。其中1例以脏器穿孔腹膜炎急诊手术病理证实。现将3例报告如下:例1:男,47岁。于1982年10月15日入院。6个月前出现腹胀,40天前右下腹有拳头大小肿块伴阵发性腹痛。检查腹部有广泛的深压痛,但无反跳痛。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质较硬,表面光滑不活动。10月28日剖腹探查发现肿块位于回盲部,约8×7×5 cm,质硬与大网膜右髂窝及侧后腹膜粘连紧密。肠系膜有多个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结肠端端吻合术。病理诊断:回盲部类癌。术后10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  相似文献   

3.
谭平洋 《贵州医药》2003,27(7):585-585
患儿男性,12岁,因腹痛1周,加重3天入院。在儿科治疗期间每天解暗红色稀便4~5次。体查于右下腹阑尾区扪及活动性包块。B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外周血象、出凝血时间正常。结肠镜检查中肠腔时有暗红色血液流出,插镜至回盲部,见人鞭虫一条及息肉样新生物,约3cm×3cm×3cm大小,表面渗出性出血,呈圆球状,基底不清。未活检,未见正常回盲瓣形态及阑尾开口,余所见结肠无异常。肠镜诊断:回盲部结肠息肉。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回盲部浆膜轻度发黑,扪及包块样团块,予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近端切除后缝合两残端。术后检视切除标本,未发现结肠息肉,仅见回盲瓣较正常增大。病理检查示回盲瓣脱垂并肠出血。术后按常规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4.
40例阑尾类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手术切片病理结果、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结果40例患者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8例,行回盲部切除术1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11例,术后恢复良好35例,良好率为77.50%,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2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因出现复发行2次剖腹手术,复发率为5.00%,随访5个月至5年,未出现肝转移。结论阑尾类癌发病率较低,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类似,诊断困难,临床医师可根据类癌综合征的共有表现做出诊断。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诊断、肿块的位置、阑尾组织受侵及的范围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2岁,因5月来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及进行性消瘦,于1978年11月2日入院后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位于左上腹部、盲肠固定、右半腹腔被小肠占据,小肠距回盲部150cm处有约10×10×5cm大小肿块,手术切除病变肠管25cm,病理报告:小肠腺癌Ⅱ  相似文献   

6.
无典型临床特征的结肠癌易误诊误治。我院自1986~2000年共收治该类病人12例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0~60岁。盲肠癌5例,结肠肝曲癌4例,盲肠及结肠脾曲多源癌1例,盲肠及乙状结肠多源癌1例,乙状结肠癌1例。 误诊情况,3例误诊为阑尾脓肿。其中2例保守治疗达半年;1例1年内两次行“脓肿”切开引流。后因切口不愈合行剖腹探查术,拟盲肠瘘行右半结肠切除,病理诊断为盲肠癌伴穿孔。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症状未减,反复就诊5个月转我院剖腹探查发现。1例误诊为急性克隆氏病保…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5年至1998年9月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发现有4例曾不同程度误诊为阑尾炎。尽管两者临床表现有时极为相似,但作者认为只要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病史、体格检查与必要辅助检查着手,是可以减少误诊率的。1 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41岁、49岁、53岁、60岁。1例在我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证实阑尾无炎性改变,发现盲肠部肿物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解证实为盲肠癌;1例在某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患者诉右下腹仍隐痛,误认为是术后肠粘连等引起,术后半年入我院行下消化道造影示右半…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44岁。因右下腹包块5天入院。查体:神清、消瘦,体温37℃,腹平软,右腹压痛( ),无反跳痛,右下腹可扪及一2.5cm×2.5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化验血:WBC9.0×109/L,N0.72,L0.28。拟诊“回盲部肿瘤”,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粘连于侧腹腹上,阑尾包于其中,稍充血,回盲部可触及2cm×2cm肿块,质硬,周围肠系膜上散在肿大淋巴结,质硬,行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对端吻合术,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2天出院。术后病理报告:慢性阑尾炎伴阑尾根部包块形成,肠系膜淋巴结慢性炎。2讨论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后,阑尾常为…  相似文献   

9.
l病例报告 患男.32岁。因马车挤伤腹部后26h于1994-10-10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上段距回盲部约2~3m间有3.0cm×8.0cm及2.5cm×7.0cm两处破裂口,裂口较规则,予世修补。术后第4天切口有大量胆汁样肠内容物溢出,每日精出液约2000ml。经持续开放吸引漏出液、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20天于同年11月3日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0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盲瓣重建的患者及26例仅行右半结肠切除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行回盲瓣重建的病人肠道菌群较接近于正常人,而仅行右半结肠切除的病人则改变较大,术后腹泻,消化不良及营养缺乏等症状也较前者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诊断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2例患者行常规法检查后再行注气法检查进行对比。结果72例患者中回盲部显示清晰者30例,回肠末端黏膜清晰者40例;回盲部解剖关系显示清晰者42例。结论口服钡剂结肠注气法对右半结肠及回盲部疾病诊断价值优于常规口服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体会,以指导临床诊断并提高临床疗效。方法56例老年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行回盲部切除12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横向结肠切除术1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 Miles’切除术12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有5例(8.9%)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根治性切除手术平均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45例(84.9%)。结论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早期应争取根治性切除治疗,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辅助化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例一、女,25岁。因腹胀、腹痛反复发作9月余入院。体检:营养差,腹部膨隆,见肠型及逆蠕动波。右下腹偶可触及拳头大小囊性肿物。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小肠管高度扩张,直径达8cm,有多个宽大的液平。钡餐:小肠广泛胀气,回盲部显影不清,钡剂可进入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下段高度扩张,管径达8—10cm,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其内淋巴结肿大。回盲部见一椭圆形约12×7×6cm~3肿块,包膜完整,质软。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病理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囊肿型)。术后随访2年8个月,症状无复发。  相似文献   

14.
尹子坤 《云南医药》1999,20(6):447-448
收集我院1992年~1996年期间将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收住者9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7例、女2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49岁。9例均以急性阑尾炎收住院,其中5例手术前触及右下腹包块而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结肠癌。4例行阑尾切除术中发现是结肠癌,而改行二期手术切除。本组9例均以右下腹疼痛就诊,其中右下腹触及肿块者5例(5556%),同时伴有贫血、乏力、食少、消瘦者2例(2222%)。癌肿位于回盲部3例,升结肠6例。发病最短者2日,最长者15日。9例均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5例手术前经各种相关检查获得确诊,即行一期右半结肠切除…  相似文献   

15.
46例右半结肠癌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减少右半结肠癌误诊误治,争取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分析本院9年来收治的63例右半结肠癌中有46例均有误诊误治经过,误诊率为73%。结果 因误诊误治造成7例患者只能行结肠肿瘤姑息性切除术,3例二期手术,另3例因广泛转移无法手术,出院后1~2个月内死亡。结论 掌握本病临床表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术前行钡灌摄片,以气钡双重造影为佳,必要时行CT、B超检查;术中发现阑尾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应仔细检查回盲部、升结肠;对不能确诊结肠肿块,应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有些持续时间长、恢复慢。我科于1997~2001年采用人工回肠瓣防治右半结肠切除术后腹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其中盲肠癌6例,结肠癌2例,升结肠慢性肉芽肿1例,回盲部结核1例。10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和横结肠左半做端——端吻合,并做回肠人工瓣。 2 方法 在右半结肠切除后,将回肠末端与横结肠左半做端——端或端——侧吻合。然后在回肠距吻合口约10~15cm处将远侧回肠向近侧端肠腔内逆行套入1~2cm,最后…  相似文献   

17.
实验发现人工回盲瓣(简称AIV)有延长小肠排空2倍、阻止结肠液倒流、促进小肠消化与吸收的作用。从而能预防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回盲瓣小肠排空加速,肠腔内细菌过度繁殖生长,以致术后常常发生腹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凡作AIV的动物,其生存率与营养状况都明显优于常规小肠结肠吻合组。本术式简单、效果满意,可用于作右半结肠切除的病例,尤其适用于短肠综合征的治疗。AIV的长度以正常生理回瓣长度的2倍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盲肠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阑尾脓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峻松  宫介秘  侯金华 《淮海医药》2002,20(2):F004-F004
患者男 ,2 8岁。因右下腹疼痛 10 d入院。入院前 3h在当地镇医院拟“急性阑尾炎”而急诊手术。术中探查回盲部一肿块 ,误认为阑尾脓肿 ,没作进一步处理 ,遂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呈急性面容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腹平软 ,右下腹可见一长约 6 cm阑尾切口 ,右下腹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 ) ,肠鸣音 2次 / min。血常规示 :白细胞13.4× 10 9/ L,中性 89% ,淋巴 9%。按原切口进腹。术中发现 :阑尾轻度充血水肿 ,盲肠被大网膜包裹 (误认为阑尾脓肿 ) ,松解大网膜可见盲肠 - 4 cm× 2 cm× 2 cm包块 ,突向腔内质稍硬 ,表面不光…  相似文献   

19.
刘平静  官建  周传珠 《淮海医药》2002,20(6):509-509
患者女 ,4 1岁 ,农民。 6 d前因右下腹疼痛 ,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回盲部有一肿块 ,直径约 5 cm× 6 cm× 6 cm,未行处理 ,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经抗炎、输液治疗。术后 2 d感腹痛 ,腹胀逐渐加重 ,为持续性 ,伴恶心、呕吐、腹泻水样血便、肛门未排气。术后第 6 d转来我院 ,入院查体 T38℃、P95次 / m in、R2 6次 /min、BP 130 / 80 mm Hg。精神欠佳、表情痛苦、查体欠合作、担架抬入病房、腹部稍膨隆、腹胀、叩为鼓音、未见肠型、右下腹麦氏点见 5 cm长切口疤痕、全腹均有压痛、以两下腹为…  相似文献   

20.
盲肠粪石症(粪瘤)临床极少见,我科近年遇到1例,误诊为盲肠肿瘤,经手术探查确诊为盲肠粪石.兹作报道,并结合文献就其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1 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1989年6月23日入院.主诉半年前发现右下腹有一鸡蛋大小的圆形包块,质较硬,表面光滑,移动度较大,稍有压痛,并伴大便变稀,但无慢性便秘史.超声检查提示为实质性肿块;钡剂浣肠发现盲肠盲端腔内有圆形肿块所充满,钡剂通过回盲瓣无障碍,诊断为盲肠良性肿瘤而行剖腹探查.术中见盲肠官端被硬性肿块充满,周围无粘连,移动度大.为明确肿块性质,在盲肠壁顺结肠系带切一小口探查,取出棕黄色硬性粪块——粪石.(同时切除兰尾)粪石为3.5 ×4×5cm,呈均质.1990年5月18日患者因右下腹部肿块复发再次入院.主诉出院二个月后又因大便变稀而自己摸到右下腹部肿块.大便常规无异常,钡剂检查与前次手术前所见相同,诊断为盲肠粪石复发.复习两次钡剂浣肠摄片,发现在紧贴粪石上端之肠壁即相当回盲瓣下方平面有一固定性狭窄环,不易被充盈之钡剂扩张,考虑此狭窄环与粪石形成有因果关系,因此决定作部分盲肠切除.在回盲瓣下方靠近粪石上端平面切除盲肠,保留回盲瓣以保存其正常功能.盲肠切口一次缝合.切下的整个标本为4cm×3cm×4cm,肠腔被粪石充满,盲肠之切断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