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不仅是实质细胞本身的恶性转变,还有赖于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肿瘤微环境一般由间质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和血管构成,其中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是主要的间质细胞,在微环境中与癌细胞接触,相互作用,转化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近年来,肿瘤中CAFs的研究备受关注,这些细胞在上皮肿瘤的恶性转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h,FAP)是活化的成纤维细胞表面上的特异性表达分子,与肿瘤的生长及侵袭密切相关。现就NFs、FAP在结肠癌中的特点、具体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86.36%;而在正常甲状腺间质及PTC癌细胞中不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间质中FAP表达与肿瘤TNM分期(χ2=20.823,P<0.01)及淋巴结转移(χ2=11.853,P<0.01)有关。结论:PTC间质中FAP的表达对PTC的侵袭、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rA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中FAP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8例胃癌组织中FAP表达阳性率为79.3%,其在正常胃组织中无表达。FAP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分期和分型有关(P〈0.01或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提示FAP的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有关,即随着胃癌恶性程度的增强FAP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结论FAP的高表达与胃癌恶性表型有关,可作为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渊  郑伟明 《医学综述》2014,(2):247-250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是一个Ⅱ型穿膜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具有二肽基肽酶和胶原酶活性。FAP-α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限制性的表达于肿瘤、纤维变性、创伤、关节炎等病理部位,而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大多数由病理部位激活的成纤维细胞表达,故以FAP-α作为肿瘤基质标志物的靶向治疗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持续性炎症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感染和炎症均可以通过调控microRNA表达影响致癌过程。表达异常的microRNA在慢性炎症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部分microRNA通过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或炎症反应因子的表达加剧炎症反应;或通过激活肝星形细胞或产生胶原蛋白来加速纤维化过程;还可以通过打破促癌因子与抑癌因子的平衡来促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促炎介质可以通过调控microRNA表达等表观遗传机制,进而促进HBV诱导肝细胞癌的进化发育过程。本文初步探讨了持续性炎症导致microRNA表达异常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和异常表达的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手术的胃癌患者6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FA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结果:FAP在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中FAP阳性细胞数平均值分别为32.80±19.3和0.41±0.21(P<0.01)。胃癌组织中FAP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FAP低表达组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P在胃癌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作为胃癌预后判断和治疗的一个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实验性小鼠肺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7mg/kg)制备肺纤维化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肺纤维化组织中FAP、α-SMA和TGF-β1的表达。结果正常肺组织无FAP表达;纤维化组FAP表达于细支气管和大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灶中FAP、α-SMA和TGF-β1表达部位相似,但FAP比α-SMA的表达更广泛,比TGF-β1的表达更强。FAP、α-SMA和TGF-β1与小鼠肺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5、0.766和0.628,P〈0.01),且FAP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 FAP特异性表达在小鼠肺纤维化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灶中,与肺纤维化程度有关。FAP与TGF-β1可能在肺纤维化形成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者中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亚型在HBV相关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重PCR对462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110例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的鉴定.结果:与CHB组相比,HCC组C型比例增高(P=0.009),B型比例下降(P=0.045),可见少量A、D型;基因型B均为B2亚型;基因型C以C2亚型为主(98.5%),可见少量C1亚型(1.5%).B2和C2型患者中,HCC组比CHB组HBeAg阳性率低(P=0.005,P=0.008),而抗HBe阳性率高(P=0.003,P=0.001).HCC组内混合型HBeAg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B2型(P=0.016).在40~60岁的HCC患者中,HBV DNA载量B2型<C2型<混合型(B2型vs C2型,P=0.029;B2型vs混合型,P=0.021;C2型vs混合型,P=0.041).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HBV基因亚型以C2型为主,B2型次之,HCC、CHB及ASC人群中的基因型构成不同;混合型感染比单一基因型引起的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高,更容易导致HCC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张效萌 《医学综述》2002,8(9):551-552
肝癌 (hepaticcellcancer,HCC)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 4 % ,在我国肝癌的死亡人数为各种肿瘤的第二位 ,每年约有 11.2万人死于肝癌。肝癌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探明其发病机制并制订相关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案意义重大。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由多因素诱导、多基因参与、多基因突变积累的漫长的多阶段过程。肝癌也不例外 ,它的发生也是由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包括病毒感染、致癌物的作用、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而其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肝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HCC与抗 HBc(乙肝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X基因与肝癌发病的关系,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肝癌病因提供有关信息。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HBV不同状态的10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36例肝硬化(LC)及28例慢性肝炎(CH)血清中HBVX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HBV5项标志均阴性的53例PHC检出X基因20例(37.7%),31例LC中检出5例(16.1%),11例CH中检出2例(18.2%)。所有HBV X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变异位点在乙肝相关疾病中的变异频率,评估乙肝病毒变异在终末期肝病发生中的风险。方法 收集2 093例HBV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HBsAg carrier, AS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应用测序法检测HBV位点变异;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ASC组为对照,研究乙肝病毒核心启动子区的变异与乙肝相关疾病发生间的关系。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HBV变异在CHB、LC和HCC发生中的风险。结果 HCC组中除T1768A变异外,其余变异位点的变异频率均大于30%,而在ASC组中无变异位点的变异频率超过30%;7个变异位点在4组人群中变异频率均逐渐增高(Ptrend<0.001);除T1768A位点外,其余变异在CHB、LC和HCC组中的校正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均逐渐增加,A1762T/G1764A双突变在HCC发生中的AOR为13.91(95%CI 9.66~20.03);HBV BCP区位点累积变异频率在乙肝相关疾病进展过程逐渐递增(Ptrend<0.001)。结论 随着HBV BCP区变异在HBV相关肝病进展过程中逐渐累加,终末期肝病的发病风险增加;HBV BCP区变异可作为早期预测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潜在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硬化与乙肝相关性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 2012 年收治的166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已行肝切除术。男性134 例,女性32 例;年龄32 ~ 73 岁;其中无肝硬化25例;小结节肝硬化(肝硬化结节≤ 3 mm)61 例;大结节肝硬化(肝硬化结节>3 mm)80 例。比较3 组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无肝硬化、肝硬化小结节及肝硬化大结节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肝硬化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优于肝硬化小结节及大结节组患者。肝硬化小结节组和肝硬化大结节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中,无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及总生存率优于肝硬化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CC)、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CLDs)组织中EphA7和MTDH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50例HCC、25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及66例CLDs穿刺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phA7和MTDH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结果 HCC中EphA7和MTDH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各类型CLDs(P <0.05或P<0.01);癌旁组织和CLDs中EphA7和MTDH表达阳性率随G分级和S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 <0.05或P<0.01).高+中分化、肿块最大径≤5cm、无肝硬化、无肝内外转移及无癌栓病例EphA7和MTDH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肿块最大径>5 cm、肝硬化、肝内外转移及癌栓病例(P<0.05或P<0.01);HCC中EphA7和MTDH表达呈明显一致性(x2=11.61,P<0.01).结论 EphA7和MTDH表达水平与HCC发生、进展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及CLDs炎性细胞浸润分级、纤维化分期及肝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e系统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BeAg和抗-HBe的阳性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与原发性肝癌组相比,e系统状态出现明显变化(P<0.005及P<0.01)。结论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HBeAg自发血清学转换,肝病活动性及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与慢性肝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扬 《世界感染杂志》2007,7(1):10-12,3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极易慢性化,可演变发展为肝硬化和为肝癌。抗病毒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促使肝病缓解,但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肝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核心事件,激活途径有旁分泌途径和自分泌途径两种形式。自分泌途径一旦开放,即使没有病因的进一步刺激,肝纤维化仍然能够主动进展,因此病因治疗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抗肝纤维化治疗。促进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是肝纤维化逆转的中心环节。抗肝纤维化与抗病毒治疗起着协同作用,既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也有利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延缓或者阻止肝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