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严重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5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000次TACE术后出现的近期严重并发症。结果本组TACE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3次(0.3%),肝功能衰竭26例(2.6%),碘油肺栓塞5例(0.5%),碘油脑栓塞2例(0.2%)及肝脓肿2例(0.2%)。结论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应重视并预防其发生,给予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无法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行TACE治疗的无法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63月,平均为(21.8±27.3)月。总体患者TACE术后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75%、37.49%和21.84%。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癌灶个数、肿瘤有无假包膜、病灶分布情况、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情况、血清AFP状态、Child-Pugh分级、肿瘤碘油沉积情况及治疗次数与TACE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肝癌患者TACE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次为:Child-Pugh分级、术后碘油沉积情况、门静脉癌栓。结论Child-Pugh分级、术后碘油沉积分型及门静脉癌栓是影响TACE术后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1869人次,其中术后出现肺栓塞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式。结果TACE术后并发肺栓塞例数占同期我院TACE例数的0.02%;出现肺栓塞时间为术后0.5h~5d,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心悸、胸痛、黄疸、血尿及血PO2、SatO2下降等肺栓塞症状;本组死亡2例,死亡率50%。结论肺栓塞是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碘油阻塞为主的多种栓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起病急骤,死亡率高。肺动脉造影及D—Dimer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41例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胆瘘的发生率为9.2%。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术中输血量、手术失血量、胆管直径、术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个独立与胆瘘相关的变量,即手术失血量(OR=6.271)及胆管直径(OR=5.940)。胆瘘的预测方程为:P=1/[1 e~(-(-3.286 1.836手术失血量 1.782胆管直径))]。结论胆瘘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失血量≥1000 ml及胆管直径<1.5 cm。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行LPD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胰瘘组(37例)和无胰瘘组(87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术后胰瘘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术后共37例(29.8%)患者出现胰瘘,其中化学漏20例,B级胰瘘14例,C级胰瘘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中失血量、肿瘤发生部位、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028)、胰腺质地(OR=13.543)、主胰管直径(OR=2.502)、术前总胆红素(9.137)及术前白蛋白水平(OR=6.050)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前后加强管理,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4月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肝细胞癌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情况分为MVI组(n=50)和无MVI组(n=26)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MVI发生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中MVI发生率为65.79%(50/76),经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VI的发生与肿瘤直径(P0.001)、肿瘤病理分级(P0.001)具有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AFP、Ki67阳性率、脉管内悬浮癌细胞数、胆管侵犯情况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与肿瘤直径、肿瘤病理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患者在术前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直径,有助于预测MVI的发生,从而对于肝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综合治疗(靶向药物、TACE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接受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以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90%、40.20%、22.20%,中位生存期2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远处转移为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FP、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BCLC分期、动静脉瘘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影响TACE治疗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AFP、GGT、肿瘤最大径、肿瘤数目、BCLC分期及动静脉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69例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情况、胰瘘、腹腔积液及切口感染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术后发生胰瘘、腹腔积液的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kg/m2、术后发生胰瘘、腹腔积液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25kg/m2、术后胰瘘、腹腔积液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及早采取防治策略,以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肝细胞癌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的194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病例以术后复发时间2年为界,划分为2年内复发组和2年内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21项可能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2年内复发组的术前血清AFP浓度〉20ng/ml、术前血清AST浓度〉40U/L、术前血清ALP浓度〉135U/L、术前血清GGT浓度〉50U/L、血清HBsAg测定为阳性、肿瘤最大直径〉5cm、肿瘤病灶数目为2个、手术持续时间≥180min、手术中总失血量≥1000ml、手术中有输血的病例数的构成比高于2年内未复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术前血清ALP浓度、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病灶数目、手术中总失血量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肝内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MSCT) and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hepatic dysfunction. A 58-year-old male with HCC and hepatic function of Child’s class C was treated with 8?ml of a lipiodol emulsion by injection into the artery feeding of his tumor, and >108 bone marrow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400?ml bone marrow and then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The patient’s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revealed a progressive decrease in total bilirubin (from 264.8 to 77.9?μmol/L) and direct bilirubin (from 222.0 to 59.7?μmol/L) after 1?month, and a repeat CT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tumor was filled with lipiodol. The combined treatment using AMSCT and TAE is a good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HCC patients who are unable to tolerate TACE due to hepatic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5.
Wu LQ  Qiu FB  Zhang S  Zhang B  Guo WD  Cao JY  Wang ZS  Hu WY  Han B  Yang JY  Cu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9):784-788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肝切除术的502例HCC患者术后1~2个月的评估结果与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关系.其中男性419例,女性83例,年龄14~82岁,平均54岁.结果 综合术中所见、病理学检查、随访和术后2个月评估的结果,显示术中肉眼可见血管癌栓、姑息切除、切缘病理阳性、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持续阳性、术后1个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肿瘤血管染色并在1个月后肝脏CT扫描相应区域有碘油沉积(TACE阳性)和术后1个月肺转移是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位无瘤生存时间<6个月.高危组(n=106)的1、2、5年总体生存率为52%、25%、8%,无瘤生存率为22%、9%、3%;非高危组(n=396)的1、2、5、10年总体生存率为97%、85%、56%、35%,无瘤生存率为84%、67%、42%、31%.高危组患者大多数为大肝癌、分化程度较差、肿瘤侵及肝包膜和伴有卫星灶者,TNM分期大多数处于Ⅲ、Ⅳ期.结论 术中肉眼可见血管癌栓、姑息切除、切缘病理阳性、区域淋巴结癌转移、术后血清AFP值持续阳性、术后TACE阳性和术后1个月肺转移是HCC肝切除患者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之一时意味着肿瘤残留,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消灭肿瘤、延长总体生存期的目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igh risk factors for tumor recurrence in short term after hepatectomy for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Five hundreds and two patients with primary HCC underwent hepatectomy were included from January 1997 to December 2008.Among these patients,males were 419 cases and females were 83 cases. The age was 14 to 82 years (average age 54 years).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on 2 months after resection and tumo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ve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and the evaluation on 2 months after hepatectomy, the patients with vascular invasion, palliation resection,cutting edge pathologic residual tumor,lymph notes metastasis,serum AFP level continuing higher after resection or (and) positive TACE (tumor dyeing on TACE within 1 month and a deposit of lipiodol on CT scan) were high risk factors (high-risk group, 106 cases,21.1%)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as 22% ,9% and 3% (1,2 and 5 year) and overall survival was 52% , 25% and 8%. On the non-high risk group patients,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as 84% ,67%, 42% and 31% (1,2, and 5 year) and overall survival was 97% ,85%, 56% and 35%. The bigger tumor,poor differentiation,tumor invading to liver capsule, satellite focus and TNM Ⅲ-Ⅳ stage in high-risk groups were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non-high-risk groups. Conclusion The vascular invasion, palliation resection,cutting edge pathologic residual tumor, lymph notes metastasis, serum AFP level continuing higher or (and) positive TACE within 2 months after resection are high risk factors for HCC patients in short term after hepatectomy,which mean tumor remna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DSA确诊的BAVM患者105例,分析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BAVM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病灶位置、大小,供血动脉类型、数目,引流静脉类型、数目、形态及是否合并动静脉瘘;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病灶位置、大小,供血动脉类型、数目,引流静脉数目及是否合并动静脉瘘是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引流静脉扩张可能是保护因素。结论病灶位于幕下或大脑深部、畸形团3cm、单支静脉引流、单纯穿支动脉供血及多支供血动脉、合并动静脉瘘是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破裂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肿瘤破裂本身对肝癌接受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肝切除治疗的106例肝癌破裂病人(破裂组)和201例肝癌病人(未破裂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总胆红素水平、肿瘤大小和腹腔积液与肝癌破裂独立相关。倾向性评分匹配前所有307例肝癌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37.3%和33.8%,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 37.7%、19.6%、14.7%低于未破裂组(分别为82.8%、58.3%、43.0%)(P<0.001),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5%、29.7%、19.4%和66.6%、44.1%、3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7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破裂组和未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5%、23.5%、17.5%和70.8%、47.1%、37.6%;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4%、35.1%、27.1%和55.4%、38.2%、27.4%。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单、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肝癌破裂与病人总体生存独立相关,但与病人无瘤生存无相关性。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病人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医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高水平的总胆红素、肿瘤直径>5 cm及腹腔积液是肝癌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破裂本身是影响肝切除术肝癌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癌破裂与否并未影响肝癌病人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进入研究180例,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以及术后有无接受预防性TACE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其中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101例,58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Ⅰ组),43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Ⅱ组);另外不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79例,49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Ⅲ组),30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Ⅳ组)。比较各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逐年肿瘤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有关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Ⅰ、Ⅱ组病人之间总体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之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Ⅰ、Ⅱ组病人之间仅第1年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各年度间的肝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及肿瘤数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合并有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血管侵犯等肿瘤残留危险因素的肝癌病人,术后预防性TACE能降低1年以内的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兔VX2肝肿瘤模型进行胃十二指肠动脉介入栓塞术,早期血清VEGF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将40只接种VX2肿瘤组织2周的荷瘤兔随机分为两组:碘油组(n=20)和对照组(n=20),通过超选择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0.3mL/只)、生理盐水(1mL/只)。1周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兔血清VEGF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检测残余肿瘤组织的蛋白表达,定量PCR检测VEGFmRNA的表达改变。结果:介入栓塞后,碘油组血清VEGF1.42±0.29ng/mL,对照组1.12±0.21ng/m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碘油组残余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EGFmRNA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碘油介入栓塞兔VX2肝肿瘤术后,残余肿瘤组织表达VEGF明显升高,可作为预测残余肿瘤细胞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根治性肝切除患者术前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构建术前预测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合并微血管侵犯(MVI),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对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79例肝切除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模型组279例和验证组300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临床指标影响MVI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评分模型,通过ROC曲线判断MVI的诊断价值,并在验证组中进行独立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OR=8.356,95%CI 3.950~17.675,P<0.001)、肿瘤数目为多个(OR=8.652,95%CI 3.213~23.302,P<0.001)、肿瘤包膜强化(OR=4.636,95%CI 2.266~9.483,P<0.001)及AFP>400μg/L(OR=8.938,95%CI 4.182~19.105,P<0.001)为MVI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ROC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